文坛前辈曾云:写作是 莫之为而为,莫之至而至 ,没有方法。散文大师王鼎钧先生金针度人,授人以渔,愿意把自己多年的作文心得与众人分享。他总结自己的实践和体会,整理、提炼出作文的六个步骤:观察、想象、体验、选择、组合、表现,并称其为 六要 ,犹如画家的 六法 ,佛家的 六度 。他认为,以后无论何种文学思潮汹涌而过,学习写作的人仍然要以这 六要 为基本功夫。本书层次分明,步步深入,多重呼应,环环相扣,是六堂殊为难得的大师写作课,对青少年如何作文及入门者如何写作等都会有所助益。
世界上优秀的作品都需要性情和技术相辅相成,性情是不学而能的,是莫之而至的,人的天性和生活激荡自然产生作品的内容,技术部分则靠人力修为。 基于这样的认知,作者将直叙、倒叙、抒情、描写、归纳、演绎、综合汇成 作文七巧 ,以具体实际的程式和方法,为习作者讲述作文的捷径。
从一个国文老师的作文课开始,通过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层层推进,讲出议论文写作的关键步骤:建立是非论断的骨架 为论断找到有力的证据 配合启发思想的小故事、权威的话、诗句,必要的时候使用描写、比喻,偶尔用反问和感叹的语气等 使议论文写作有章可循,不啻为研习者的路标。
作文一定要承转起合吗? 如何立意? 什么才是恰当的比喻? 本书发掘十九个问题,散文大家王鼎钧以问答的形式,丰富的举例,解答学习作文的困惑。其中有方法和技巧,更有人生的经验和识见。
内容方面,各分册以章为主,以 工作内容 工作要求 工作流程 工作方法 工作心得 为线,析分工作事项,复原工作场景,总结工作规律,明确问题解决关键点,归纳工作方法技巧,并梳理常见错误用以警醒,帮助公职人员迅速掌握岗位基本要求,科学规范、体面有效地开展工作。除个别书稿外,电子稿字数原则控制在10万字以内,成书字数13万字以内。形式方面,各分册坚持 理论少一点、实务多一点,案例活一点、模板死一点,正面引导突出一点、反面警示弱化一点 ,注重通过长短正反案例对比、工作流程图、工作实用模板等形式,梳理各专题工作内容、流程、方法和技巧,使公职人员一目了然地掌握 是什么、做什么、怎么做、做错了怎么办 等问题。
《三醉人经纶问答》是国际政治思想名著, 经纶 指国家前途的正确方向。书中借三个各具不同思想倾向的虚构人物 洋学绅士、豪杰君、南海先生 豪饮鼎谈的形式生动形象地摆出当时日本正在流行的三种典型的政治、外交论,展示了明治时代日本民族探索前进道路时的真实心境和政治思潮。尤其突出的是,这本书精辟地揭示了其后日本对外军事扩张路线所赖以确立的主要逻辑,其中提出的和平思想,准确预言了60年后作为战败国的日本的发展道路。
王鼎钧作文四书之一,如何领会文学创作要旨?本书从语言、字、句、语文功能、意象、题材来源、散文、小说、剧本、诗歌,以及人生、宗教信仰与文学的关系等角度,条分缕析,精妙点明作家应有的素养和***的技艺。
本书侧重于精读指导。书中选用六篇文章作例子,叙述文、短篇小说、抒情文、说明文、议论文等皆有涉及。指导大概中分析文章、提示问题的态度和方法特别值得注意。具体实例中的说明文字翔实有效,可谓 纤屑不遗,发挥净尽 ,对当下的语文教学有现实的指导作用。
《语文随笔》是 跟大师讲语文 从书中的一种,选编了叶圣陶先生二十篇文章,分作随笔、名篇评论、作文评改三部分,谈如何通过端正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以及正确的方法等提高语文素质,尤其是增强作文能力,以满足日常生活和工作的需要。书中提出的文章就是生活本身、要养成认真的习惯、训练缜密的思维方式等概念和相应的方法相信不止对于语文学习,对于其他工作和学习,乃至处理生活方方面面的事情都会有所启发和帮助。
《阅读力》一书说理深入浅出,行文明白晓畅,文风朴实亲切,适合各类阅读爱好者研读。 在 碎片化 阅读盛行的今天,人们似乎更热衷于读手机、读短信、读微博、读微信等 肤浅化 的阅读方式,作者对此现像进行了辨证的分析,更从许多真实的事例、名人的阅读案例来强调深度阅读的重要性,并提出 忙时读屏、闲时读书 的理念,从而说明一个道理:阅读力的培养实际是对人们思维能力的培养。 我们在一生中有不同身份的阅读角色,作为普通读者,作为父母,作为公务员、职员,作为朋友 不同身份所扮演的阅读角色,从阅读本身都会有所省思和心得发现。可以说,这是一本中国的《如何阅读一本书》,也是一本中国的《阅读的力量》
《文章讲话》是 跟大师学语文 丛书中的一种。书中夏丏尊和叶圣陶先生以名家名篇为例,解答了文章写作的各方面问题,对于如何写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如何句读、如何安排文章中的对话、如何通过文章表情达意、如何写文章才有气势、如何用文字表现动态和静态,以及阅读什么、怎么阅读等等人们日常生活中都会遇见的问题,给予了精辟独到的意见。
《略读指导举隅/跟大师学语文》是叶圣陶、朱自清两位先生合作编写的中学国文教学指导用书。1943年初版印行于四川。略读作为精读的补充,在教学中常被忽略。 《略读指导举隅/跟大师学语文》阐明了略读的含义,略读应注意的问题、方法等。通过实例来说明略读对培养学生阅读习惯和写作技巧的作用。 《略读指导举隅/跟大师学语文》与《精读指导举隅》一样,*各中学国文教师参考用。 《略读指导举隅/跟大师学语文》专重略读指导,书中举了七部书作例子。计经籍一种,名著节本一种,诗歌选本一种,专集两种,小说两种。其中《孟子》、《史记菁华录》、《唐诗三百首》、《胡适文选》适于高中学生阅读,《蔡孑民先生言行录》、《呐喊》、《爱的教育》适于初中学生阅读。 《略读指导举隅/跟大师学语文》的 前言 是向各位中学教
这是一本简明扼要、深入浅出地介绍古代汉语常识的书。是让广大中小学阶段的青少年感兴趣、看得懂、看进去的图书。 古代汉语源远流长,有关资料又浩如烟海,需要从中选取主要、有用的知识告诉给读者,特别是一些初学者,基于以上考虑,我们组织相关学者,从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有关古代汉语的相关论述中,精心选择出十四篇这些方面的文章,经过适当地加工和重组而成。包括文字学、音韵学、词汇学、语法学、训诂学、修辞学以及与学习古代汉语密切相关的天文、历法等方面的内容。既适合于初学者自学,也可供中小学生、大学生阅读和教师们参考。即使是一些专业研究工作者,也能从中获取一些有益的启示。
《古文字学简论》讲授了汉字记录语言的方式、考释古文字的途径、字形历史演变的规律等六个专题。此书虽更侧重于对相关问题进行学理上的探讨,但这种探讨由于有详实具体的例子做支撑,读来仍十分明白畅达,读者可从作者严密的分析中体会到具体的思考及研究方法,其中不乏精到见解,使人获益匪浅。
《文字蒙求》是清人王筠撰写的一本指导儿童识字的教本,从《说文解字》中摘取两千多字,分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卷,并列篆文和楷书,依照许慎的解释再加申说。既可以作为指导识字的入门书,又因为其订正《说文》之处颇多,因此对于研读《说文》也有参考作用。 这次整理,一切以方便读者为出发点,字头的小篆用图片形式以存真,其余采用新式标点符号,并给每个字头加注汉语拼音。一些字头下增加整理者按语,按语内容包括古文字字形及释义等,方便读者理解。书后制作汉语拼音音序和汉字笔画索引。
《对联写作入门》的主体部分包括对联的形成与衍变、对联的主要分类与术语、对联的主要句式与格律、对联创作门径、对联创作分类举要、对联与书法等方面,加上前言、后记、附录,共八万字。书稿梳理了对联文化的大致源流,扼要解说了有关对联的基本常识,结合自身几十年的创作经验,重点介绍了对联(春联)创作的基本要领,如 六个要素 五个禁忌 六个步骤 九条规则 等。作者还针对当前对联书写与张贴的实际情况,提出了若干值得注意的问题。总体来说,书稿行文简明扼要,表述通俗易懂,内容浅显实在,是一本指导对联创作入门的普及性读物。
本书内容涵盖论文选题、论文写作、投稿技巧、期刊审稿等,适用于人文社会科学高校教师、硕博研究生和优秀本科生。本书可以帮助读者树立科学的论文写作与发表观念,通过提倡 期刊倒逼写作 写作倒逼研究 等过程性写作技术,帮助人文社科领域各学科的研习者学习如何更高效地进行学术论文写作与发表,从而避开之前许多学者走过的弯路,掌握学术论文写作与发表的规范和技能,*终实现 精确投稿 的目标。
本书是 跟大师学语文 丛书中的一种。是夏丏尊和叶圣陶两位先生系统讲授书信游记、诗歌小说、学术论文等各类文章写作方法,以及如何通过培养良好的阅读乃至生活习惯、提高语文素养和实际写作能力的专著。书中的七十二篇文章,短小精悍,见解独到,读之如听大师闲谈作文之道,娓娓道来,让人茅塞顿开。书后还附录有书中谈到的冰心、巴金、朱自清等文章大家的名篇名作,以供读者参考。
本书主要介绍心理学、教育学等社会科学学科论文的写作规范,兼顾国际学术期刊文章的写作规范。简言之,本书的重点在于研究论文应该报告什么,以及如何报告。对于前者,我们希望说明一篇研究论文在每个部分应该报告的内容,以及不应该报告的内容。对于后者,我们会列出大部分学术期刊对研究论文的规范及要求。这些固定的内容,是基于学术界所广泛认同的惯例,其中很大部分已经变成《美国心理学会出版手册》(Publication Manual of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的准则,即所谓APA格式。 本书就是主要基于APA格式而编写的,内容包括四大部分。*部分是引言,指出写作规范的重要性。第二部分针对论文的结构,逐一介绍内容规范及常用实践技巧,并指出一些常见错误。因为图表制作、统计结果展现及文献引用涉及大量十分细微的规则,所以第三部分对这些
诞生于三百年前的卢梭关注了人类文化几乎所有方面的表现,留下了可以让各个领域的学者都能长期发掘和研究的丰富精神遗产。由此,卢梭探索的目光不可能忽视语言问题,因为语言是人类的本质性特征。卢梭的语言思想主要表述在他的那部不长的著作里,这部著作题为《论语言的起源兼谈旋律和乐声模仿》,一般以《论语言的起源》而知名。尽管卢梭早在 1755 年就开始了这部著作的构思和撰写,但他一直没能完成这部著作,到他逝世时这部著作还是未定稿。专家们对这部著作的实际写作年份一直有争议,至今也没有定论。有人认为这部著作是卢梭思想成熟时动笔的,有人则认为这部著作写于他的思想发展过程之中。无论怎样,直到 1781 年他去世三年后,卢梭的遗嘱执行人才将这部未定稿在日内瓦出版。在卢梭生前那么多年,他都迟迟不发表这部著作,显然他是
本书聚焦关乎语言生成、组构和变异的动态过程。作者提纲携领地提出语言新论,开门见山地探讨语法的本质问题,将变异性和递差性统筹兼顾,以作用于语言使用行为的复现过程为切入点寻求解释。其论据涵盖基于大型口笔语语料库的研究发现、语言变迁的相关知识以及语言使用者作为受试的实验结果。本成果围绕语言使用和语言变迁这一论题,提出了一套整合型理论,对认知过程和语言演变研究具有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