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言文学研究》系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主办的学术集刊,为半年刊。本刊发表中国语言文学专业各二级学科包括语言文字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文艺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等方面的研究文章,还设有学术名家、京津冀文学研究等栏目。其办刊宗旨是:荟萃百家成果,展示人文情怀,鼓励开放创新。本刊已被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评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集刊。
《中古汉语词缀考辨》分上下两编,上编为理论探讨,在认真借鉴、审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中古汉语词缀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下编主要采用上编所提出的理论及鉴别标准,对以往各家所认定的“阿、初、当、第、毒、儿、而、尔、复、更、乎、即、加、家、来、老、其、切、取、然、若、如、生、试、手、思、斯、头、为、兮、馨、焉、言、伊、已、应、有、于、聿、爰、曰、云、载、者、祗、子、自”等47个中古汉语词缀逐一进行考察辨析。
《通用规范汉字构形属性研究》以《通用规范汉字表》的8105字为对象,对通用规范汉字的字形属性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考察,提出现代汉字的直观构形理论,构建现代汉字直观构形分析体系,基于该体系构建通用规范汉字构形属性数据库,并在此基础上对通用规范汉字三级构形单位的属性进行量化分析,从统计角度明确了通用规范汉字三级构形单位的系统性和规律性。进而基于上述研究成果,进一步明确了《通用规范汉字构形属性研究》的研究意义和应用前景。《通用规范汉字构形属性研究》运用理论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定量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提供了大量汉字构形属性分析、描写和统计的图表,为汉字教学和研究提供了方便快捷的资源。
本书几乎涉及语言学的整个领域,包括普通语言学、个别语言的语言学、语言演进、语法哲学、语言习得、性别语言、语言学史等。它既是关于语言演进的专论,也是兼顾共时、历时,贯通多种语言的语言理论专著。本书的语言理论和学术观点泽被后学,影响深远,使其与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布龙菲尔德的《语言论》、萨丕尔的《语言论》齐名,同属西方语言学的经典名著。正如Labov(1972:266)在评价20世纪重要的语言学伟人时所说,“叶斯柏森是当代其著作被用心去阅读、注意去引用的语言学家”。
《静待花开:探索回归幼儿生活的语言教育》选取了幼儿语言教育的不同流派作为理论支持,剖析了当今幼儿园语言教育中的问题和现状,并提纲挈领的提出了幼儿语言教育要回归生活这一观点,花了大笔墨从“创设生活化的语言情境”、“提升日常生活中的交流质量”、“基于幼儿生活设计集体教育活动”、“幽默作品让语言活动充满生活乐趣”、“对幼儿图画书的冷思考”、“提升教师教学语言素养的策略”几方面进行生动真实的阐述,引人入胜,耐人寻味。最后,基于社会发展和未来教师素养的需求,标新立异的从文化角度提出了展望。
作者在掌握外体貌研究前沿理论和研究经验的基础上,系统地对桂东南粤语和壮语的体貌进行描述和比较研究,语料丰富翔实,并有一些新的认识。如第3、4、5章分别对桂东南粤语和壮语完整体、非完整体、貌进行比较研究,认为桂东南粤语和壮语的体标记有很多是从实义动词虚化而来的,但语法化程度不高,很多标记还保留原来的词汇意义。桂东南粤语和壮语的貌都以结构形态来表达,即采用的构式来表达。桂东南粤语和壮语有些体貌标记是各自语言独立发展的结果,但不少体貌是语言接触导致的区域现象,平行的多功能模式是语法复制的产物,体现的是一种典型的语法化区域。又如第6章,提出桂东南粤语和壮语的体和貌范畴都比较突显,但貌范畴比体范畴还要基本、要突显、要发达。作者还对桂东南粤语和壮语的体貌类型提出新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