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本位的翻译研究与文学批评》是作者十五年儿童文学与翻译研究的汇总,体现着作者作为研究者的使命感和生命诉求。本书采用儿童文学是“专门为儿童创作的文学”这一工作定义,以“儿童本位”的儿童观和儿童文学观贯穿始终,从儿童文学翻译研究出发,通过对经典儿童文学作品翻译的分析探讨文体风格、社会规范、衔接连贯和译者素养等核心问题以及儿童文学翻译批评研究的框架和模式;随着研究的推展,对儿童观历史演进的内在逻辑进行梳理和中外比较,并透视儿童文学翻译背后译者的儿童观,继而以儿童本位为思想武器对图画书、幻想小说和少年小说等体裁中的突出问题进行批评实践,从而构建了儿童文学翻译研究与文学批评的有机体系。
《怎样读书好》是一本教你如何正确阅读书籍的书。《怎样读书好》从人类思想文库中精选与读书相关的文章,这些文章的题材涉及读书的意义、读书的传统、读书的方法、读书的乐趣、好读者的标准、名著的、名著研究计划、名著阅读志愿服务计划等多个方面,可以说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几乎囊括了读书方面的各种问题。
近十年来,从全国各地来上海居住的人员日益增多,很多人为了方便工作和生活,需要学习沪语。本书作者长期从事上海说唱和上海滑稽戏艺术,对上海话有较为扎实的功底和研究,他总结自己的演出和教学经验,创造了“徐世利沪语拼音法”,并运用这个方法,为外地来上海的学生和务工人员上课辅导。实践证明,“徐世利沪语拼音法”易学、易懂、易记、易用。为配合讲课,作者编写的《标准上海话自学法》于2007年出版,深受读者欢迎。2009年作者将本书做了修订,此次新书出版,根据本书内容配备了MP3音频光盘一张随书赠送。本书将为读者学说上海话提供更多的方便。
本书分为门径篇与登堂篇,共19个章节。 门径篇介绍国学相关基本材料、知识与方法,并针对各个领域,如儒、道、释,或经、史、子、集等进行分类讲解,是拆开来说。 登堂篇借评述民国初叶国学运动中的人物与教育,对康有为、梁启超、章太炎、王国维等国学大家所持国学观点,进行综合的分析、辨正,属于对门径篇基本知识的运用以及进一步研究国学思路的拓展。
天生万物,一切从天而来,接着是山、川、水、火、气相应而生。高山沟通天地,土地生养五谷,大火烹煮食物,雨水滋润万物。 n 甲骨文既然以“一”代表天、地,很自然地就以“丨”来代表垂直高耸。章所介绍的就是沟通天地的高耸之物。第二、三章介绍的是与从土地向上发展相关的汉字。与土地和祖先相关的汉字都以“丄”(上)为中心衍变,土地生养五谷菜蔬,祖先繁衍出子子孙孙,都具有从根基往上不断发展的意义。人的日常生活总离不开水火。第四、五章罗列了有关水、火的汉字,透过这些古文图像,我们大致可以了解古人如何利用火烹煮食物、利用水灌溉良田;从有关炽烈焚烧、洪水泛滥的汉字中,窥知古人对于自然的敬畏。 n 本书以“丨”为基,串联与人类生息繁衍密不可分的自然万物,整理了将近600个与土地、山丘、水火相关的汉字,
《汉字树6:五千年的刀光剑影》内容通俗易通,妙趣横生,是一本兼具实用性和趣味性的汉字解说读本,读者在拿到书的一时间,即能被其中的内容所吸引。 《汉字树6:五千年的刀光剑影》从人类文明进程中的“干戈”与“玉帛”入手,详细解读与之相关的将近700个汉字的基本含义,并以图画形式描述汉字构形源流,同时也详细列出了与这些汉字有关的甲骨文、金文、篆文等内容。 《汉字树6:五千年的刀光剑影》以“树”的形式来解读汉字,将看似没有关联的汉字形象化地展现出来,让读者在趣味阅读的同时,轻松掌握汉字的不同意义及用法,既能丰富文字学知识,又能提高国学素养。
《现代汉字理论与应用研究/中国书籍 学术之星文库》的内容分为两大部分,即现代汉字学和对外汉字教学。在现代汉字学部分中,《现代汉字理论与应用研究/中国书籍 学术之星文库》涉及到了现代汉字学的一些实质问题,并且提出了作者的一些独创性理论见解。例如重构了现代汉字的三级结构,提出了 字素 理论;结合文字学的本质,论证了现代汉字的性质;探析了字义系统的构成,并提出了复合词字义和词义的关系模型等等。在对外汉字教学部分中,重点探讨现代汉字的特征如何在对外汉字教学中得到充分应用,例如部件理论在汉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如何合理利用形声字的形旁和声旁,对于化石化的形声字在对外汉字教学上如何处理等等。这些理论探讨无论对汉字学研究还是对外汉字教学研究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说文解字》内容共十五卷,以小篆为研究对象,同时参照小篆以外的古文、籀文,其中一至十四卷为文字解说,十五卷为叙目,每卷都分上下两篇,实为三十卷。共收字头9353个,重文(古文、异体等)1163个,字头以小篆为准,兼有古文、籀文等异体。《说文解字》首创汉字部首,顺应了统一规范汉字的时代要求,根据“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同牵条属,共理相贯,杂而不越,据形系联”的原则,以字形为纲,因形立训,将汉字中相同的形旁作为分类的基准,分540个部首排列,同部字的第一个字就是部首,并用“凡某之属皆从某”标明。凡同从一个偏旁的字都列在一起,讨原以纳流,执要以说详,措意于揭示词语的内在规律和词义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