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介绍汉字基本知识的通俗读物。原书曾以《汉字例话》、《汉字例话续编》刊行于世,深受读者喜爱。现将两册合于一本,改为现书名出版,并选配了与内容相关的460余幅插图。全书以1000个有代表性的常用汉字为例,分别说明了它们是如何由甲骨文、金文向小篆、楷书、简化字演变的;同时通过形体分析,具体地解释了每个字的字形与字义的内在关系;还以古代诗文中的例句为证,述及了每个字的本义、引申义和假借义;并对某些容易认错、读错、用错的字,分别从形、音、义等方面作出比较,指出产生错误的原因和纠正错误的方法。该书有助于提高读者阅读古代诗文和正确使用文字的能力;对从事语文教学的人来说,也是一本很有实用价值的参考书。
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跨媒介叙事往往会产生仅墨守媒介本位的文学艺术所无法达到的神奇的艺术效果,表征出单一媒介所无法表征的丰盈的艺术内涵。本书考察以语词为表达媒介的文学叙事与以图像、音符等其他媒介表达的艺术叙事之间的相互模仿、相互影响问题。重点从理论上探讨了跨媒介叙事现象的创作规律和内在逻辑,并针对具体的现象考察了语词与图像、文学与音乐、文学与建筑之间所存在的几种典型的跨媒介叙事。该书列举的具体现象和文艺作品既有涉及中国的,也有涉及西方的,力图在对现象的描述和作品的分析中抽象出具有普适性的跨媒介叙事理论。
有没有为写作感到头疼? 有没有为文章空洞而烦恼? 有没有为堆砌论据而痛苦? 《论证的艺术》是融汇批判性思维、论证、写作于一体的入门读物。读者不需要系统性学习逻辑学、哲学等专业知识,可以轻松掌握书面论证的要点。通过学习和练习,每个人都能够自如地写出清晰、合理和富有说服力的观点。 为了实现这样的学习特色,每一章会有4个以上的部分,多角度、多种方式理解论证的本质、组成部分和目标,以及对我们所言所行的影响。从策略、流程、校对清单和写作工具对计划、研究、起草、修改和协作的完整写作过程进行全过程指导。合理论证的思维越清晰,写作的价值就越高;充分论证的过程越完整,就越能让读者理解你的观点。 手把手提供充分的论点和论据,理解主张、推理和证据背后的逻辑关系,培养创造理性、分享理性的基本能力。写出
《语法分析导论》是一部清晰易懂的语法分析入门教材,为初学该学科的学生设计。本书涵盖句法(短语和句子的结构)和形态(词的结构)两个方面,为学生提供了分析任何语言语法模式所需的工具和方法,向学生展示了如何使用标准的符号手段(如短语结构树和构词规则)以及文字描述,并鼓励学生通过各种各样的问题集和习题来训练如何运用这些工具。本书的重点在于比较世界语言的不同语法体系,涵盖的主题包括语序、成分、格、一致、时、性、代词系统、屈折、派生、论元结构和语法关系。书后有一份实用的术语表,给出了每个术语的清晰解释。
神奇的语言是如何产生的? 语言背后的工作机制是什么? 儿童是如何学习语言的? 学习语言的合适年龄是几岁? 为什么世界上会存在那么多种不同的语言? 语言是如何进化的? 史蒂芬 平克在《语言本能》中将满足你对语言的全部好奇,揭示你想知道的关于语言的一切。通过幽默的文字和有趣的例子,平克雄辩地证明:语言是人类的本能,通过进化与我们的大脑联系在一起。 《语言本能》为我们开启了一扇了解语言器官、破解语法基因、进入人类心智本性的大门。 平克从生物进化论和心理语言学的交叉视角,以大量的基于日常生活和流行文化的语言案例,揭开了语言神秘的面纱,证明了语言的生物学基础和生物遗传性。语言的无限魅力在于语言是人的一种本能。日常语言并非思维的唯yi方式,由心智词汇和心智语法构成的 心语 才是真zheng意义上的思维语
古埃及圣书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记录了古埃及悠久的语言和历史,至今依然是世界文字研究领域里亟待全面考释的神秘文字。塞缪尔 A.B.默塞(Samuel A. B. Mercer)《古埃及圣书手册》专门系统讲解古埃及语言文字语法,是学习圣书字和古埃及语的入门必*书,曾作为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等多所高校的教材风靡美欧,现首次引进国内。 本手册以语法讲解和文选精读结合的形式,对古埃及圣书字符、音符、词汇、句型、语法等进行精当的介绍,书后附有古埃及圣书字符表、词汇表,并配合针对性练习题,有利于初学者快速理解、掌握古埃及语的基础知识和语法规则。 本手册是古埃及圣书学习的实用指南,既可以作为高校汉语言文字学、埃及学等专业的导读书,也可以作为古埃及文明爱好者的自学读物。
《古代汉语》 1961年,全国高等学校文科教材编选计划会议后,成立了古代汉语编纂小组,由原北京大学中文系王力先生负责全面工作。到1964年,《古代汉语》四册出齐。这是我国靠前套古代汉语教材,创立了文选、常用词、通论三结合的凡例,影响了靠前外几代学子,推动了我国的学术研究,培养了大量人才,为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作出了贡献。出版后,不断接受各方面的建议,不断对书稿进行修订,已经出版三版60余次。目前,我国的环境保护形势严峻,为了响应国家号召,我们决定下功夫废弃原来的胶片,重新排版,采用环保印制。 《古代汉语 第2册(校订重排本)》 古代汉语这一门课程,过去在不同的高等学校中,在不同的时期内,有种种不同的教学内容。有的是当做历代文选来教,有的是当做文言语法来教,有的把它讲成文字、音韻、训诂,有的把它讲成
沈兼士,近现代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文献档案学家、教育学家。他一生主要致力于语言文字之学的研究,继承章太炎先生语言文字学研究精神和丰厚成果,以更为开放的眼光吸收、借鉴西方现代的科学理论和方法,探索中国语言文字学自主创新的现代化发展道路,提出了文字起源二元论、文字画、初期意符字、文字发展四级论、新 右文说 、声训论等富有开创性的新理论;尝试系统、科学地构建文字形义学、汉语字族学、现代方言学以及现代白话语法研究的学科理论体系;关注现代语言生活的变化,拥护、倡导统一国语、改革汉字,在文字学、汉语字族学、现代新语文建设等研究领域取得了较为丰厚的学术成果。
本书各篇分别从古代《尔雅》《诗经》《尚书》等文献汇集数据,包括联绵词、名物词、词头词、重言词、多音节人名、地名、国名、氏族名等现象,有些是穷尽式的,用语义关联、逻辑推理、计量统计和数学模型方法对演化过程加以论证,清晰地展现出论证结果的合理性和可信度。收入本集的还有三篇藏语材料和外语材料的讨论,同样表现了词长演变的主题。书稿价值之一是建立跨越甲骨文的汉语大历史观,对汉语语音、词汇、语法的渊源提供新思路。
世界文字,外表迥然不同,内在规律如出一辙,系统井然。一万多年前,出现原始文字。刻符、岩画、文字性的图画、图画性的文字,一步步形成文字的胚胎。五千年前,文字成熟,能按照语词次序无遗漏地书写语言。西亚的丁头字、北非的圣书字和东亚的汉字,被称为"三大古典文字"。还有美洲古代的马亚字和其他古典文字。他们记录了人类的早期文明。字母在古典文字的母胎中孕育了两千年,然后呱呱坠地。由于它简单而实用,不胫而走,传遍了整个世界。世界文字发展史是全球史的基本素材,是知识时代不可或缺的基本知识。
本书源于林景新博士在其朋友圈推出的一个#问答林景新#的栏目,林博士用生动、深刻的文字解答提问者关于人生的各种千奇百怪的疑惑,涉及学校教育、家庭关系、恋爱婚姻、职场与人际关系、抑郁症等心理问题、生活态度及人生观等各个方面。书中所论,多为普通民众日常生活中的疑惑,林博士以独有的智慧和幽默的语言为舟楫,为大家答疑解惑,为身处 迷途 中的读者们指路,提供释怀或者解决问题的方法或方向,从而让读者们获得内心的平和,更好地生活和工作。 本书关切社会现实和社会热点,关注普罗大众的情感生活和人性的闪光点,寓心理学、哲学知识于平实诙谐的语言之中,利于读者接受和理解,也便于他人触类旁通,打开心结。
这是一部引人入胜的民族冲突历史,记述了第一部权威的美国英语词典诞生背后的故事。在《词典战争》中,彼得 马丁讲述了美利坚共和国早期的爱国热情,为制作一部权威的、可以与塞缪尔 约翰逊 1755 年的英语词典相媲美的国家词典。 但是,这逐渐由从英国独立的文化战争演变成词典编纂者、作家、学者和出版商之间的战争,他们都在争夺在词典界的最高权威,并粉碎了统一语言的梦想。词典大战中的压倒性问题涉及哪些英语和谁的英语是真正的美国英语,以及英语词典是否应该尝试成为美国的,独立于英国。马丁讲述了美国第一批词典编纂者诺亚 韦伯斯特和约瑟夫 爱默生 伍斯特之间激烈竞争的故事,他们为谁最能代表美国文化的灵魂和身份而展开斗争。
本书由语言文字各分支领域知名专家合著而成。本书全面回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以来中国语言文字研究的发展历程,主要关注汉语言文字学以及相关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书中梳理了推动中国语言文字研究的社会因素、文化因素和学术渊源,尤其是党和国家对语文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改革开放事业对语言文字研究的巨大推动作用;总结了语言文字研究事业发展繁荣的重要经验;记述了70年以来中国语言学领域的重要学术事件和各种学术平台、园地建设发展过程;介绍了对各个领域的研究产生重要影响的主要著作和论文。本书绪言部分对70年以来语言文字研究的伟大成就做了总体性概括。
状元阁蒙学丛书第三辑,以晚清状元阁刊本《古文观止》为底本进行影印。 古文观止是清代中期以来,我国高年级蒙学图书的代表,直到现在仍然是广大中小学生学习古文的重要教材。现在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文言文,几乎全部见于《古文观止》。 状元阁刻本在晚清乃至整个中国古代都是首屈一指的教材,不但校勘精审、差错较少,而且字大行疏、刊印精美、用纸精良。古代蒙学读物大多质量较差,无法保存到今天,唯独状元阁刻本较好地保存下来,帮助我们窥见古代蒙学读物的面貌。《古文观止》是状元阁刊印蒙学读物中的代表,兼具教学意义、文献意义和审美意义。
奇形怪状的古文字为什么被释读为某个明确的字? 古文字经过什么样的变化才成为今天这个样子? 有些字的古今意义为什么差别这么大? 3000年前的古文字记录了古人眼中什么样的世界图景? 我们如何避开认识古文字的诸多误区? 本书着眼于每个字的构形理据分析,成组释字,彼此印证,简要精当地描述其形体演变的来龙去脉和规律,抽绎出若干理论问题和思考题,将古文字释读、汉字阐释、汉字理论和汉字文化普及融会贯通,内容非常丰富。全书150讲构成了一个形散神聚的整体,是汉字阐释理论和方法探索的一次成功实践。
《古汉语语法四论》是何莫邪先生1981年在哥本哈根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的学位论文,同年年底这本论文的修订本在伦敦柯曾出版社出版。 全书结构包括致谢、导言和四个主体章节。导言中的核心观点,总结起来分为两个主题,一个是语言学研究的态度、原则。认为研究任何语言都要有良好的普通语言学兴趣和素养;要有处理第一手材料的能力,研究古汉语时,翻译和深刻的理解之间的差距;尊重语言事实,不能为了维护得出漂亮的规律而剪裁语料,回避例外;最好的语言学论著,都是由例句清晰推导出相应的观点,即:让例句自己说话。另一个是古汉语语法研究的方向。提出要对古汉语基本结构、基本特征作具体而微的研究,在各个基本问题上拿出真正的有建设性贡献的成果,逐条建立古汉语语法规则。 否定、量化、代词和条件句四个专题是形式逻辑的
本书基于Friederici教授及其团队多年潜心研究成果,为解释人类语言内诸多要素的加工与互动方式及其神经认知机制提出了极具世界影响力的语言神经认知机提供了精当的理论阐释。全书以大量实验数据为主,配以丰富的神经影 像学图谱,用语简贩,逻辑清晰,以问题或案例导入的方式启发读者思考,最后还配以主要观点的总结和术语概念诠释,帮助读者进一步整合知识,无疑是一部读者友好型的语言神经认知科学上乘之作。英文原版于2018年荣获美国“专业与学术杰出出版奖”(The PROSE Award)。
本书是作者所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课题 通过语言文字塑造民族国家:中国近代国语运动研究 的结项成果,获得了专家一致好评,结项结果为优秀。 国语运动作为现代中国国家建构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既有文化想象的层面,也有知识分子与普通大众的参与和实践过程,作者引入社会文化史的视角,透过这一场上下合谋的文化运动,可以透视出现代中国国家重建的艰苦历程,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本书是著名语言学家王力教授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主持并召集众多专家共同编写的关于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简明读本。本书出版五十余年来长销不衰,至今仍是大众认识中国古代文化面貌重要、全面的基础参考书。本书曾在港台地区出版,并被译成日、韩等语言流行于海内外。全书分天文、历法、乐律、地理、职官、科举、姓名、礼俗、宗法、宫室、车马、饮食、衣饰、什物共十四章,涵括古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古代汉语常识》 背书除择选王力先生的《古代汉语常识》《中国古代的历法》《文言的学习》等数篇关于古代汉语的一些常识性论文、讲义等外,又补充了一些王力先生写作的与古代汉语相关的趣味性小文,内容通俗易懂,以普及为目的,方便读者对古代汉语有一个初步了解。王力先生对古代汉语的研究极
洪堡是现代语言学的鼻祖,是时至今日世界各地的语言学研究者不可绕过的一座高峰。自洪堡过世至今,对洪堡著作的整理和翻译、研究活动一直在持续进行,且不时掀起热潮。因翻译难度较高,国内商务印书馆曾经出过洪堡的语言学译注,译者主要以其英文译本为基础。《洪堡语言哲学和语言学》共4卷,选编了27篇(部)洪堡论著,涵盖了其所有的语言哲学著述和一部分具有代表性的语言学研究成果,其中13篇(部)为重译,14篇为新译。译文篇目由德国当代著名的洪堡研究学者特拉班特教授(Prof. Trabant)和波尔舍教授(Prof. Borsche)帮助勘定。译文按照时间顺序编排,贯穿了洪堡从1795年至1835年不同的生命时期,以展现洪堡语言思想发展变化的历程。
本书从《说文解字注》精选出100条代表段玉裁理必思想和技术的注释,以阐发和弘扬传统学术之精华。每条着力揭示其理必注论之精要所在,重在两大方面:一方面收集、爬梳段注中有关汉字构形中 从 之意 说解以及 声义同源 于音寻义 以音像义 等音义训释中暗含因果逻辑的材料;另一方面分析段注训诂中 必 定 断非 断知 绝 凡 等术语表达的逻辑运作和判断,从现代科学的视角解析其理论推演,考察其论证的逻辑性、推断的必然性。 本书亦将列举其中理必术语之可诠释者。这里所要指出的是,从段氏一生的学术成就及其与同行的争斗和论辩来看,他确有一套强烈而自觉的理必意识和理念,同时也有一套表达理必思想的术语和说法。这里我们从段氏的100余条《说文》注释中,列举性地指出若干术语,发凡性地做了一些诠释和说明(部分附以英文对照)。所需
这是一本以历史、变化的眼光看语言的经典名著,主要讲述了语言自身在历史进程中的演变,分四个部分:一、语言学的发展,即截止至成书的20世纪初,三、语言在文化交流和社会关系中产生的变化;四、语言自身在历史进程中的演变;在结尾处,作者综合全书各章节中的信息,在语言起源这个引人遐想又充满争议的话题上,给出了自己充满想象力又有理有据的假说。
本书研究上古汉语语气副词,梳理其历史发展,分析其来源与形成过程、语法分布与语用功能。本书从古汉语语气副词的范围和分类、上古汉语语气副词的历史演变、上古汉语语气副词的位置与分布、上古汉语近义语气副词的语用区分等方面系统研究上古汉语语气副词,具有很大的学术开拓,解决了很多学界悬而未决的学术问题。书中具体内容包括:语气副词与非语气副词的区别、语气副词功能与相关功能的辨析、语气副词的分类、不确定语气副词的来源与形成、确定语气副词的来源与形成、非预期副词的来源与形成、加强语气副词的来源与形成、祈愿副词的来源与形成、上古语气副词系统的历史发展概貌、语气副词与主语的相对位置、副词的并用与连用、主句和从句、副词的移位、上古汉语不确定语气副词的语用区别等。本书通过扎实详尽的分析,将上古汉语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