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字文》原名《次韵王羲之书千字》,是由一千个不重复的汉字组成的韵文,周兴嗣奉梁武帝之命编撰。它既是启蒙识字教材,又是习书法的范本,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作为影响广远的蒙学经典,还被翻译为日文、英文、拉丁文、意大利文等,传播到了世界各地。其基本目的是识字。要读懂蒙学经典,学会并使用通用汉字,必须了解文字的构形理据。《千字文探源》共分四个板块:带拼音的原文、现代汉语译文、对原文的串讲、解字,而重点是解析《千字文》1000字的构字理据及其意义系统,涉及约500个构字部件的形体分析。可适应中小学语文课程和社会上相关爱好者的识字解字需要。因此,《千字文探源》实际上是学习通用汉字的基础教材。
读书须先识字。汉字,特别是汉字字源,蕴含了中国历史文化的基因。《说文解字》这部中国最古老的字书是理解汉字的首要经典,但是由于生僻字多,释义古奥,现代人已经不易读懂。 本书发凡起例,抽取《说文解字》全部540个部首,也就是540个最具代表性的汉字,做音、形、义的解释,结合文字演变、插图释义,让今天的读者得以理解汉字的字源、意涵和构成。本书篇幅虽然简短,但没有失去《说文》全书的基本面貌,以更加简便、直观的方式,将《说文》的精髓传达了出来。这些《说文》部首,组成了一万多汉字,包罗 天地鬼神、山川草木、世间人事 ,说是 万有 ,一点也不夸张。 全书由何大齐撰著、录写、插图,他的著述与其书法、绘画珠联璧合,也使本书成为融会了知识性与美感的艺术作品。
20世纪中国,风起云涌的汉字革命是一个几被遗忘的重要历史事件。这场革命与新文化运动和白话文运动伴生同行,在废除汉字的号召下,试图在中文土壤里移植拼音字母系统、拼写大众声音,被理解成激进且进步的文学与政治革命之有机组成部分 本书以语音中心主义内部的辩证关系为切入视角,讨论汉字革命的发生、变异和中止,追索汉字革命在与文学革命的合流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变异。赵元任、瞿秋白、许地山、晏阳初、叶圣陶、陈梦家、唐兰等语言学家和文学家,以各自的背景和立场,厕身于这场 革命 中,他们不同的 拼音化 实践,让对 声音 的追寻,融入了汉字罗马化、汉字拉丁化、五四白话话语、语体文和新形声字等不同形式的语言文字策略之中。在这一过程中,汉字革命的诉求,也与20世纪中国民族革命的紧张进程相呼应、重叠,与民族救亡、抗日战
《话语分析--社会科学研究的文本分析方法》是一本难得的集理论阐释和分析方法为一体的学术著作。作者将布迪厄、福柯、哈贝马斯等学者的理论观点融入语言学研究之中,不仅为语言学研究提供了清晰的社会学研究思路,而且从语体( genre )、话语 ( discourse ) 和风格 (style ) 三个方面系统阐释了基于文本的话语分析路径。该书对文本、互文性、语体及语体结构、话语及话语再现、社会实践、风格、情态和评价等话语分析的基本概念都有所阐释,并以丰富的分析案例揭示出语言与社会之间相互构建的辩证关系,对于语言学专业师生和社会科学研究者从事话语分析研究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本书共有12章,前7章主要从理论角度较为详细地阐述了语言体认性得以成立的根据,分别从哲学史、神经科学、语言起源、语言学发展史等角度做出了较为系统的尝试。书中还论述了笔者提出的 语言世界观多元论 、 语言的体认起源 、 认知语言学的核心原则:现实 认知 语言 ,且详细剖析了 认知过程 (有助于理解物质如何决定精神)。正如上文所述,认知语言学批判了索氏和乔氏的语言任意观,强调语言的像似性,本书认为,语言的体认性正可为像似性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本书关注我国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专辟一章论述中国古代学者,主要是伏羲、周文王和孔子(《易经》的作者)和荀子等人的相关观点。 本书从第8章开始运用 体认原则 较为详细地剖析了语言的语音、词法、句法、话语、修辞等层面的具体情况,这一方面可为语言提出一个统一
本卷收人王力先生的专著《中国现代语法》,这是《马氏文通》以后在汉语语法学史上的一部非常重要的著作。《中国现代语法》和《中国语法理论》是由一部书发展而来的,原来是1940年度王力先生在西南联合大学所编的一部讲义,那时就叫做《中国现代语法》。后来根据闻一多先生的建议,把它分为两部书:一部专谈理论,即《中国语法理论》;一部专讲规律,即《中国现代语法》,并于1943~1944年由商务印书馆分上、下册出版。1954年中华书局用原纸型增订重印时(后称 中华本 ),王力先生写了一篇新版自序,并将西南联大讲义的三篇附录补入。1985年商务印书馆根据中华本重排,并请作者校阅一过,合为一册出版(后称 商务本 )。
《认知语言学》是长销多年的语言学经典著作,详细阐述了语言与大脑认知加工之间的关系。作者首先解释了概念结构和语言表征的认知过程,进而探讨了词汇语义的认知路向及句法表征,并强调认知语法和构式语法之间的密切关系。本书结构清晰、观点独到、论述新颖、易读性强,既可用作认知语言学教材,也可为语言学研究者提供借鉴和参考。
《成语误用辨析手册》由《成语误用辨析200例》(商务印书馆,2013)一书扩充、改编而成。《成语误用辨析200例》收录200篇小文章,基本上每篇文章是对一条易被误用的成语的解析。本手册对这些文章进行改编,改为词条形式,并新增了200多条目。 《成语误用辨析手册》共收录成语400余条,都是媒体中常常被误用的,基本涵盖目前误用频率较高的成语。每条成语下包括释义、出处、范例、用法提示、误用辨析五部分。 手册形式眉目清晰,简明实用。其中 用法提示 和 误用辨析 举例充分,分析详尽,便于读者理解掌握成语,是本手册有特色的部分。
诺姆 乔姆斯基(Noam Chomsky)是我们这个时代有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可他的观点却常遭误解。在这个此前未曾发表过的访谈系列中,乔姆斯基挑战传统,对其有关语言、人类本质以及政治的重要思想做了深入探讨。乔姆斯基论及众多话题 人类语言的设计和功能、语言演化、表征论、人的概念本质、普遍语法的优性和完美性、人类本质、进化心理学、道德、认识论、人类理解的生物限度等问题。麦克吉尔弗雷教授广博的评论则可以方便不同类型的读者理解这个内容深刻的系列访谈。此书对语言和心智研究者而言,对任何想了解乔姆斯基思想的人而言,都是重要读物。
本教材依据对外汉语专业(本科)的教学目的和课程设置的实际需要编写。全书包括引论、语音、汉字、词汇、语法、语用六章。本书的突出特点是理论与实用并重:一方面系统介绍相关语言学知识,另一方面注重与现代语言生活和对外汉语教学实际相结合。各主要章节均设有相关的语言规范化及教学小节,介绍*的研究成果和动态,讲解各语言要素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基本原则和难点。每节之后还设有 思考与练习 ,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为学习者提供更多总结归纳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本教材条目清晰,内容简明实用,体现了对外汉语(本科)专业课程的特点。 本教材可供对外汉语专业(本科)师生使用,也可供其他研究者学习、参考。
《训诂学原理(增补本)》是一部关于训诂学的相关原理及其应用的学术专著,在1996年初版的基础上,做了大量的修订,增加了28篇文章。本书从古人实际的训诂工作、训诂材料中,总结和概括出训诂学的基础理论,并应用于相关领域。就训诂理论方面,该书围绕着训诂原理、训释原理、词源原理三个部分,辨别了词的贮存状态和使用状态、训和义的差别,阐发了形义关系、音义关系、引申理论、反训问题等训诂学核心理论命题,并就一分为二的义素分析法在词义辨析、词源理据的探求中的运用加以阐明。就训诂学的相关应方面,本书收录了作者关于训诂学史、训诂学与语言学、训诂学的普及与应用方面的相关论著及单篇考证。作者用深入浅出的语言,阐明了训诂学的相关原理,明确了训诂学在当代的学科定位,奠定了当代训诂学的术语体系,在学界有着有重要的
本书是认知语言学的经典著作,是心理空间和概念整合理论的集大成者。作者采用大量翔实的例证,探究了使人类区别于其他物种的强大认知机制 概念整合。本书不仅发展了原有的心理空间理论,展示了概念整合的普遍作用和基础地位,还探究了语言和思维的关系这个古老的问题。作者批评了语言能力天赋和语言产生呈现渐进性等理论,对人类思维的整合能力发展模式提出了假设,并以心理学研究的成果论证了整合能力发展的渐进性和语言产生的突发性,强调了双域整合是语言和现代人类产生的必要前提,是语言和人类的其他特有能力同步发展的基础。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1-8章)论述概念整合网络模型,是理论框架构建部分;第二部分(9-18章)论述概念整合如何造就了认知意义上的现代人,是本书的实证和应用研究部分。
胡乔木(1912—1992)是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长期担任文化思想和理论宣传工作的领导职务,在中共党史、新闻出版、文学艺术、语言文字等领域作出了具有开创性的、卓越的贡献。这部文丛收录了胡乔木几十年来对上述领域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文章、讲话、谈话、书信共264篇,其中有一半没有公开发表过,相当全面地记录和展示了胡乔木在这些领域的指导作用和学术成就,说明他不愧为中共党史研究和编纂工作的开拓者,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奠基人,中国文字改革和社会主义文学艺术事业的推进者。这部文丛是胡乔木毕生创造的精神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为研究20世纪中国文化思想史提供了丰富的材料,而且对中共党史、新闻出版、文学艺术和语言文字等方面的实际工作和学术研究也有长远的借鉴和指导作用。本册是谈语言文字,这次增
《汉语语音史/王力全集》收入王力先生的专著《汉语语音史》。 《汉语语音史》是王力先生在《汉语史稿》的基础上修订改写的一部新著。据《王力文集》第十卷的编印说明介绍,王力先生1978年秋开始改写,1980年春完成。期间曾经给78级汉语史研究生和古代汉语进修教师讲授过。 1985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汉语语音史》单行本。1987年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王力文集》第十卷收入《汉语语音史》(后称 文集本 ),该卷由唐作藩先生根据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本编校。商务印书馆2010年再版。 此次收入《王力全集》,我们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本为底本,同时参以商务本和文集本进行了整理和编辑。并请孙玉文先生通读了书稿,在此谨向孙先生致以深深的谢意。
本书论述了英语的历史和英语崛起的原因,以及中国语境中对英语的接受。作者认为,英语最终脱颖而出,成为头号全球通用语,至为关键的原因是16世纪以来英语民族持续不断的经济增长、工业革命、技术革新、人口增长及其全球扩散。作者对中国语境下的 英语热 以及英语翻译进行了研究和反思。
中国饮食文化极其发达,中国的饮食以味道为中心,与味道有关的汉字内涵十分丰富,深刻影响了汉字的书写和汉语的表达。本书以文字为核心,选取味、咸、淡、酸、甘、甜、苦、辛、辣、鲜、麻、涩、香、臭、腥、膻16个与味道有关的汉字,每个汉字作为一章,结合鲜活的社会生活,全面阐述其字形演变,字的含义及其演变,有关的成语、俗语和民俗文化等。在内容编排上,味字为总论,咸、淡、酸、甘、甜、苦、辛、辣、鲜、麻、涩等为口味,香、臭、腥、膻等为气味。通过挖掘汉字背后的文化内涵,阐释各种味道的内涵与外延,讲清楚各种味道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从而让读者全面、深刻地体验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
本报告主要反映2023年我国语言生活中的重大事件、热点问题和实态数据,为国家相关部门的决策提供参考,为语言文字研究者、产品开发者和社会其他应用者提供语言服务。作为语言生活皮书系列丛书的 底盘 ,至今已连续向社会发布18年。全书分为七部分:一、特稿篇;二、工作篇;三、领域篇;四、热点篇;五、字词语篇;六、港澳台篇;七、参考篇。特别关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贯彻实施与修订、中文分级阅读状况、大语言模型影响语言生活、中医术语使用近况、健康中国火了 村超、村BA 流行语、文旅短视频大显语言魅力、首bu语言类纪录片《中国话》的播出和反响、药品说明书适老化改造、台湾中小学语文教材的语言文化要素、国际语言传播机构发展概况等热点和年度重点话题。
汉字作为世界上唯一持续使用至今的自源古典文字体系,历经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等演变阶段,记录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本书从文字学、考古学、历史学、教育学的多维视角,系统阐述了汉字的起源机制与发展规律,古文字学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出土文献在中华文明传承中的核心作用等内容。通过分析汉字在多民族国家的文化整合功能、典籍传承中的媒介作用,论证了其作为文明延续核心要素的独特价值,为理解中华文明的连续性提供了新的研究路径。 汉字不仅是记录工具,更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基因密码。作为一部兼具学术性与普及性的读物,本书既适合文化爱好者系统了解汉字演变史,也为专业研究者提供了审视汉字与中华文明关系的新视角。
《写作公式:新媒体写作从入门到精通》主要讲解新媒体文案的写作方法,共分为四部分。部分阅读理解,主要讲解速读技巧、精读技巧、笔记技巧和复述技巧;第二部分旁征博引,主要讲解了选择素材、背书、制造话题和传递观点;第三部分原创金句,主要讲解遣词造句、修辞艺术、爆款标题和开头结尾;第四部分实战案例,主要通过案例讲解如何写各种形式的新媒体文案,以及各种文案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应用等。 《写作公式:新媒体写作从入门到精通》适合写作爱好者、新媒体从业人员,以及相关培训机构参考使用。
本书通过广泛的案例和简明扼要的语言,深入浅出地介绍了语料库研究中的统计概念,以帮助读者建立稳固而扎实的统计分析思维基础,使读者能够自如地运用统计方法来解读语料库数据,从而更好地探索语言问题和语言规律。本书既可作为语料库语言学的入门读物,也可作为高阶研究者的参考书,为学术研究提供有力的支持。
本书是以 语义地图模型 为理论工具考察汉语情态词的功能类型学研究。我们先通过语法分析和方言语料两方面证据将情态范畴分为认识情态、评判情态、潜力情态三大类,再运用跨方言/语言的材料构建出情态语义地图和惯常语义地图,这些结论在相当的程度上改进了以往的相关认识。此外,本书对普通话及汉语方言的特定情态词给予详细分析,解释了多个具体问题。总之,本研究兼具历时和共时两个维度,既有语言类型学的比较构拟,也有特定词汇的语法分析,在两方面研究的结合之下对情态范畴、语义地图、汉语类型等宏观问题做出理论探讨。
在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过程中,语言的现代化,尤其是词汇的现代化和语法的现代化,是文学现代化最基础、最关键的环节和因素。本书通过对清末以来我国不同时期的文学使用 新名词 和 外来语 的情况进行了大规模的梳理和数据分析,从分析中可以发现,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进程,是依托语言(词汇)的现代化来展开的, 新名词 和 外来语 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推进着中国文学的现代化:一方面表现了现代的思想内容,另一方面,它本身就是新的语言形式。 本书作为2016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 语言变革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 的子课题 新名词、外来语、汉语欧化与中国文学现代化进程 的成果之一,为语言学研究者和文学研究者都提供了新的探索方向。
本研究回顾并梳理了话语分析的理论、方法与流派,不但囊括了学界较为熟悉的会话分析、批评话语分析,评价框架,语类结构等,而且介绍了新生的话语分析范式和路径,如文本世界理论,话语心理分析,分布式话语分析,语料库话语分析以及马克思主义与话语分析等,具有极强的实践指导意义。
语言类型学研究各语言的特征,区分世界上各种语言之间异同。《语言类型学导论》为这一学科做了概论和指导,以提供给学生基本的语言学知识。《语言类型学导论》广泛涉及概论的各个方面,包括历史演变、语言习得和语言处理。读者们将通过《语言类型学导论》获得大量有关跨语言概括以及句法、形态、音韵、词汇、协作系统、符号语言的实例,以加深对这门学科的了解。《语言类型学导论》还有章节框架和总结、关键词、术语表和大量的参考文献,以帮助读者理解和内化《语言类型学导论》的内容。每章后的活动可用于加深对本章关键点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