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学概要》是裘锡圭先生文字学理论方面的一部专*。本书结合传世文献与出土文字资料及考古发现,全面讨论了有关汉字的性质,汉字的形成、发展、演变,汉字结构类型,文字假借,文字分化与合并,字和字的形音义关系以及汉字整理和简化等问题,分析深入论证严谨、见解深刻而多有创意,对汉字学的研究和教学作出了很大贡献。本书出版以后影响深远,书中内容不但广为国内学者征引,而且全书已经翻译成英、日、韩多种文字,是国内外学者、学生了解、研究汉字的**书。
本书选取外国人学习汉语过程中在语法方面普遍感到疑惑的200多个问题,用设问、答疑的手法,逐条进行语言应用分析。所有条目均以《对外汉语教学语法大纲》为依据,并分类编排。每个条目都分为 典型例句 疑问 释疑 考考你 四个栏目进行对比,多方位展开分析。本书不仅有深厚的学术研究指导,而且有丰富的教学实践积累,所有问题和例句均来自线教学积累。 与传统的释疑类图书写作手法不同的是,本书不是边解释边展示例句,而是将典型例句集中用方框展示,置于条目首位,而后设问答疑。这种方法便于阅读者的先行思考,每涉及一个新的条目,阅读者能通过观察例句,首先自行思考问题,随即产生疑问,进而有针对性地阅读解惑,从而提高自学能力。书后还附有练习答案和音序索引表,便于阅读者查考和查阅。 针对阅读者的特点,本书的许多条目还
《符号与象征》通过展现那些已经流传及沿用了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图形、符号及标识,以专业的表述、优美的文字、生动的插图,追溯其起源,探寻与挖掘其涵义,同时揭示神话、宗教、传说、艺术及当代文化是如何诠释这些符号与象征涵义的。它涉及多种文化,时间跨越数千年。 《符号与象征》的构架独具匠心,它以归纳性的主题作为主线,将各种符号纳入不同的主题中,让每个符号在不同的主题中都得到深刻而精确的诠释,同时使相似、相关的符号得以交叉对比。 全书共有两千多幅全彩图片,通过线条、绘画、图形,在深色的背景上铺衬以金、银等奢华夺目的色彩,再现古代人类文化的辉煌璀璨。
《千字文》原名《次韵王羲之书千字》,是由一千个不重复的汉字组成的韵文,周兴嗣奉梁武帝之命编撰。它既是启蒙识字教材,又是习书法的范本,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作为影响广远的蒙学经典,还被翻译为日文、英文、拉丁文、意大利文等,传播到了世界各地。其基本目的是识字。要读懂蒙学经典,学会并使用通用汉字,必须了解文字的构形理据。《千字文探源》共分四个板块:带拼音的原文、现代汉语译文、对原文的串讲、解字,而重点是解析《千字文》1000字的构字理据及其意义系统,涉及约500个构字部件的形体分析。可适应中小学语文课程和社会上相关爱好者的识字解字需要。因此,《千字文探源》实际上是学习通用汉字的基础教材。
《语法修辞讲话》是汉语语法著作。吕叔湘、熙合著。1952年靠前版 1979年第二版。内容分为语法基本知识、词汇、虚字、结构、表达、标点等6讲。该书着重实际用例的分析,强调语言知识对语言实践的指导作用。不是只说明一些术语格式,而是更重视分析语言实践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以达到 匡谬正俗 的目的。该书以语法为中心,以语法的基本知识为基础,提出分别主干和枝叶的分析方法,用这个方法去辨识句子的脉络,从这个脉络来观察结构上、表达上的正误,也联系词汇、修辞和逻辑的分析。该书对语言教学以至语言研究,都有很大影响,在促进汉语规范化方面,起了积极的作用。
《三醉人经纶问答》是国际政治思想名著, 经纶 指国家前途的正确方向。书中借三个各具不同思想倾向的虚构人物 洋学绅士、豪杰君、南海先生 豪饮鼎谈的形式生动形象地摆出当时日本正在流行的三种典型的政治、外交论,展示了明治时代日本民族探索前进道路时的真实心境和政治思潮。尤其突出的是,这本书精辟地揭示了其后日本对外军事扩张路线所赖以确立的主要逻辑,其中提出的和平思想,准确预言了60年后作为战败国的日本的发展道路。
本书基于数学和逻辑的研究方法,力图构建具有普遍适应性的形式语法理论。主张语法具有自主性,判断句子是否合语法应基于形式而非意义;在有限状态模型、短语结构模型和转换模型这三种语法描写手段中,转换模型充分、有效;语法是一个三分体系,两头分别是短语结构规则序列和语素音位规则序列,中间由转换规则序列连接;语法理论的目标是为不同的备用语法提供评估程序;通过不同的表征层面可以解释不规则现象及歧义现象等。已有三十余条形式化规则初步应用于英语的句子生成和分析。本书的语法普遍性等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认知科学。
本书精选古汉语专家王力先生谈文言教与学的文章20余篇,按照从基本知识、方法、理论到具体问题、实践的顺序编排,涉及文言学习、古汉语常识、词汇、字义、语言形式美、文学鉴赏等方面。这些文章针对中学文言教学的实际需要,是首次结集出版,对帮助读者深入了解古汉语相关知识,进而掌握文言教与学的正确方法具有指导作用。
本书共有3编105节。第1编为 论证的基本框架 ,共有14节,主要介绍作者对于论证的基本看法,强调论证在沟通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听众在论证中的重要地位。第2编为 论证的起点 ,共3章29节;作者认为业已形成的共识是论证的前提,第1章根据共识的强度和内容区分了各种类型;第2、3章探讨如何呈现各种论证素材。第3编为 论证的方法 ,共5章62节;作者将论证方法分为四类,分别是 准逻辑论辩 基于现实结构的论辩 建立现实结构的关联 概念的分离 ,并在后一章分析 论据的关联 ,指出各种论证方法并非截然分立,而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需要综合判断、运用。整体而言,《新修辞学》提出的是立足于论证实践,致力于总结论证经验并强调实践做法的合理性的论证理论。
本书系统讲授汉语音韵学的基本理论和内容,既注意讲通基本原理,又强调所学知识的实用性。全书以《切韵》-《广韵》音系为枢纽,重点讲授唐宋时期的中古音,上溯西周-东汉时期的上古音,下推元代之后的近代音,知识全面,条理清晰,从接受者的角度来组织内容,逐层深入,透彻解析,使学习者能听懂、能理解、能联系实际予以使用。附录《国际音标的发音和例字》系统介绍国际音标,非常实用,对于科学理解汉语古代音韵大有助益。
《阅读力》一书说理深入浅出,行文明白晓畅,文风朴实亲切,适合各类阅读爱好者研读。 在 碎片化 阅读盛行的今天,人们似乎更热衷于读手机、读短信、读微博、读微信等 肤浅化 的阅读方式,作者对此现像进行了辨证的分析,更从许多真实的事例、名人的阅读案例来强调深度阅读的重要性,并提出 忙时读屏、闲时读书 的理念,从而说明一个道理:阅读力的培养实际是对人们思维能力的培养。 我们在一生中有不同身份的阅读角色,作为普通读者,作为父母,作为公务员、职员,作为朋友 不同身份所扮演的阅读角色,从阅读本身都会有所省思和心得发现。可以说,这是一本中国的《如何阅读一本书》,也是一本中国的《阅读的力量》
20世纪中国,风起云涌的汉字革命是一个几被遗忘的重要历史事件。这场革命与新文化运动和白话文运动伴生同行,在废除汉字的号召下,试图在中文土壤里移植拼音字母系统、拼写大众声音,被理解成激进且进步的文学与政治革命之有机组成部分 本书以语音中心主义内部的辩证关系为切入视角,讨论汉字革命的发生、变异和中止,追索汉字革命在与文学革命的合流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变异。赵元任、瞿秋白、许地山、晏阳初、叶圣陶、陈梦家、唐兰等语言学家和文学家,以各自的背景和立场,厕身于这场 革命 中,他们不同的 拼音化 实践,让对 声音 的追寻,融入了汉字罗马化、汉字拉丁化、五四白话话语、语体文和新形声字等不同形式的语言文字策略之中。在这一过程中,汉字革命的诉求,也与20世纪中国民族革命的紧张进程相呼应、重叠,与民族救亡、抗日战
本书共有12章,前7章主要从理论角度较为详细地阐述了语言体认性得以成立的根据,分别从哲学史、神经科学、语言起源、语言学发展史等角度做出了较为系统的尝试。书中还论述了笔者提出的 语言世界观多元论 、 语言的体认起源 、 认知语言学的核心原则:现实 认知 语言 ,且详细剖析了 认知过程 (有助于理解物质如何决定精神)。正如上文所述,认知语言学批判了索氏和乔氏的语言任意观,强调语言的像似性,本书认为,语言的体认性正可为像似性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本书关注我国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专辟一章论述中国古代学者,主要是伏羲、周文王和孔子(《易经》的作者)和荀子等人的相关观点。 本书从第8章开始运用 体认原则 较为详细地剖析了语言的语音、词法、句法、话语、修辞等层面的具体情况,这一方面可为语言提出一个统一
本书是把存在于汉语语文中的种种修辞方法、方式,以及运用这些方法、方式的原理原则,加以系统的阐释,并且指明它的发展趋向。在阐释和说明中,引用了丰富、适切的白话和文言的例证。对于系统地研究修辞学,对于古今作品的阅读理解欣赏和练习写作,都有助益。 全书共分十二篇。篇概括地述说修辞现象和修辞学的全貌。指出修辞现象有消极和积极两大分野,又指出修辞所可利用的语言文字的可能性和修辞所须适合的题旨和情境。第二篇述说修辞所可利用的语言文字的可能性。第三篇述说消极和积极两大修辞分野的互相区别和互相联系。第四篇述说消极修辞的一般情况。第五篇至第九篇述说积极修辞,其中第五至第八篇述说积极修辞中的辞格,第九篇述说积极修辞中的辞趣。第十篇述说修辞现象随种种不同情况而变化,以及它的统一的线索。第十一
《文字蒙求》是清人王筠撰写的一本指导儿童识字的教本,从《说文解字》中摘取两千多字,分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卷,并列篆文和楷书,依照许慎的解释再加申说。既可以作为指导识字的入门书,又因为其订正《说文》之处颇多,因此对于研读《说文》也有参考作用。 这次整理,一切以方便读者为出发点,字头的小篆用图片形式以存真,其余采用新式标点符号,并给每个字头加注汉语拼音。一些字头下增加整理者按语,按语内容包括古文字字形及释义等,方便读者理解。书后制作汉语拼音音序和汉字笔画索引。
本书分为理论和应用两大部分。理论部分包括五章。章说明 语言学哲学 是其方法, 语言哲学 是其研究学科。第二章界定了 表达式、意义、言语行为 这三个基本概念。第三章以 允诺 为例具体说明了行事行为的结构,并把这种分析扩展到了其他言语行为。第四、第五章分别讨论了作为言语行为的指称和述谓。第二部分的三章批驳了当代哲学的三个谬误,论证了指称理论的问题以及如何从事实衍生价值的问题。
《认知语言学》是长销多年的语言学经典著作,详细阐述了语言与大脑认知加工之间的关系。作者首先解释了概念结构和语言表征的认知过程,进而探讨了词汇语义的认知路向及句法表征,并强调认知语法和构式语法之间的密切关系。本书结构清晰、观点独到、论述新颖、易读性强,既可用作认知语言学教材,也可为语言学研究者提供借鉴和参考。
本书是文字学领域的经典著作,主要内容有:文字的形成、汉字的性质及形成和发展、汉字形体的演变(古文字阶段的汉字、隶楷阶段的汉字)、汉字类型的划分(六书说、三书说)、表意字、形声字、假借、文字的分化和合并、字形跟音义的关系、汉字的整理和简化。 该书一版为手写影印,出版于1988年,2013年由作者做了修订,并重新排版印制。1994 年获届国家图书奖,2011年获届思勉原创奖,为大学中文系及高等教育的常备教材。
本卷收人王力先生的专著《中国现代语法》,这是《马氏文通》以后在汉语语法学史上的一部非常重要的著作。《中国现代语法》和《中国语法理论》是由一部书发展而来的,原来是1940年度王力先生在西南联合大学所编的一部讲义,那时就叫做《中国现代语法》。后来根据闻一多先生的建议,把它分为两部书:一部专谈理论,即《中国语法理论》;一部专讲规律,即《中国现代语法》,并于1943~1944年由商务印书馆分上、下册出版。1954年中华书局用原纸型增订重印时(后称 中华本 ),王力先生写了一篇新版自序,并将西南联大讲义的三篇附录补入。1985年商务印书馆根据中华本重排,并请作者校阅一过,合为一册出版(后称 商务本 )。
《古文字学简论》讲授了汉字记录语言的方式、考释古文字的途径、字形历史演变的规律等六个专题。此书虽更侧重于对相关问题进行学理上的探讨,但这种探讨由于有详实具体的例子做支撑,读来仍十分明白畅达,读者可从作者严密的分析中体会到具体的思考及研究方法,其中不乏精到见解,使人获益匪浅。
《成语误用辨析手册》由《成语误用辨析200例》(商务印书馆,2013)一书扩充、改编而成。《成语误用辨析200例》收录200篇小文章,基本上每篇文章是对一条易被误用的成语的解析。本手册对这些文章进行改编,改为词条形式,并新增了200多条目。 《成语误用辨析手册》共收录成语400余条,都是媒体中常常被误用的,基本涵盖目前误用频率较高的成语。每条成语下包括释义、出处、范例、用法提示、误用辨析五部分。 手册形式眉目清晰,简明实用。其中 用法提示 和 误用辨析 举例充分,分析详尽,便于读者理解掌握成语,是本手册有特色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