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属于“中华译学馆·中华翻译研究文库”。选择翻译选题和传播翻译成果,是实现翻译价值整个链条中重要的环节。本书精选作者先后在报刊上发表涉及翻译出版的文章六十余篇。其中包括如何判断选择翻译选题,如何约请高水平译者,如何争取名家的支持,如何恰当处理译稿,以及采取哪些指施,最大限度地扩大译作的传播效果,等等。对于当前翻译领域出现的种种现象,作者也以翻译编辑的视野作出客观评论。如认为必须从学术和传播不同的层面,来判断翻译争议中的是非。对翻译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新事物,主张采取包容、引导和坚守的态度,倡导译者要做升级版的翻译家。此外,书中还收有作者与名家交往的故事,以及多位著名学者对作者观点和作为的评说。关心翻译和出版的朋友。将会从阅读本书中获得一些有益知识和乐趣。
本书从符号学和多模态视角考察新兴多模态翻译实践,在多模态翻译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多模态翻译理论,实现多模态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对话,回应数字化时代多模态翻译实践对多模态翻译理论的呼吁。本书主要结合网站本地化翻译、绘本翻译、字幕翻译等案例,从多模态翻译研究的学术史考察、视觉多模态翻译案例分析、视听多模态翻译案例分析、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中的多模态翻译与符际书写、多模态翻译研究焦点与前瞻等几个方面展开探讨,并回应新时代中国文化“走出去”过程中遇到的跨文化传播问题,提出基于多模态翻译理论和实践的符际书写和多模态书写路径,从而有助于提升中外文化的双向和多向交流的效果。
本书以解决翻译实践问题为导向,以多元化搜索技术为脉络,基于数百个典型案例和应用场景进行详细讲解,内容涵盖桌面搜索、文档搜索、词典搜索、术语库搜索、语料库检索、网络搜索以及学术搜索等多个方面,旨在系统提升广大翻译从业者的搜索素养。全书紧跟 人工智能发展战略,基于数据驱动和数据赋能的理念,致力于将 搜索技术与翻译工作需求深度融合,是 聚焦译者“搜商”的著作。 本书既适用于外语、翻译专业的师生,也适用于广大语言服务从业者、翻译爱好者及相关研究人员。
吴宓的翻译思想和实践有着深厚的学理,那就是他一直信奉并倡导的新人文主义思想,因此,对吴宓的解读和阐释都须结合这一理论视角。 《翻译与人文:吴宓的翻译思想研究》不仅是对吴宓翻译思想的总结,也不仅是对吴宓文学翻译实践的展现,更是从新人文主义视角对吴宓的翻译所做出的本源性探究。
国内目前有100多所高校开设了德语本科专业,每年新学德语学生有6000人左右,但市场上适用的汉德比较翻译书相对较少。基于此种状况,本书编著者集20多年来汉德比较翻译教学与翻译实践的经验,借鉴国内外翻译学研究和国内汉英比较翻译教学的成果,以及大量权威的汉德翻译语料,通过各种文本类型的比较翻译练习,引导读者认识汉德翻译的基本规律和特征,掌握合理的汉德翻译方法与翻译技巧,旨在告诉读者如何在实际翻译对比和批评中认识汉德翻译过程的不足与缺陷,改善与提高汉德翻译的质量,从而全面提高读者各种文本的汉德笔译能力。
本著作主体研究包括研究理论框架、研究问题的提出、研究设计与步骤、研究结果的呈现与讨论。通过对149名中国口译学习者进行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研究坚韧性人格对口译表现的影响及口译焦虑与自我效能感在此影响中
中国古典小说在西方的早期翻译是明清期间“中学西传”的重要方式和途径,是“中学西传”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以明清时期翻译成西文的中国古典小说为研究对象,采用历史梳理和文本分析的方法,并借鉴跨学科的研究手段,对中国古典小说的文学文本在西方的翻译进行实证研究,将中国古典小说西译置入中西文化交流的学术背景和明清时期“中学西传”的特定历史语境下,探讨中国古典小说西译的历史进程及具体情况,并兼及异质文化交流过程中出现的误读和变异,以及由中国古典小说在异域的再现而完成的文化改写和文化塑造功用。
随着我国文化走出的需要的增长,以及翻译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的需要,翻译界对于母语译者和非母语译者进行比较的研究,也开始逐渐兴起。本书在分析外母语译者和非母语译者比较研究及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翻译理论研究对母语优势及语言特征认知的要求、古典小说英译的母语译者和非母语译者的定量比较研究、古典小说英译的母语译者和非母语译者的定性比较研究、母语译者的区别性特征对汉英翻译策略的启示。在书中,作者通过对《三国演义》母语译者和非母语译者的英译进行描写性翻译学研究,借助语料库统计软件进行全面系统的统计分析,并结合定性的个案研究分析,探讨认知母语译者和非母语译者各自的风格特征,并验证学界传统所认知的“母语优势”。在此基础上,提出母语优势下的汉译英翻译策略建议,以期对我国的翻译研究和文学外译提供
文学翻译是翻译的重要类别之一,翻译时需要在翻译一般标准的基础上使用较为灵活、具体的文学翻译策略,这对于译者的翻译能力、翻译水平而言都是很大的挑战。本书主要对五种不同的文学文体进行分析与翻译研究,包括诗歌翻译、小说翻译、散文翻译、戏剧翻译、儿童文学翻译。在论述中,作者从不同体裁的语言特点出发,通过讲解使读者形成清晰的文体语言框架并理解具体的翻译方法。本书内容翔实、体例丰富,可供文学翻译学习者、研究者参考使用。
本书以英汉翻译为重要基底,以文化解读为具体导向,对英汉翻译的文化解读问题开展论述。介绍了语言、文化与翻译,文化翻译理论与发展,包括语言、文化和翻译的关系,语言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等多个方面,引导语言文化翻译有基本的了解。详细论述了,英汉文化翻译的原则与策略、对比与翻译,具体包括英汉的物质文化、社会文化、生态文化、人文文化的对比与翻译等方面。深入浅出阐述了英汉文化翻译的可译性限度,从而为英汉翻译文化解读的未来发展给出建设性的指导意见和参考。
本专著为作者在四川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工作期间的出站报告。报告共计约20万字。报告的撰写受到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的资助。报告得到答辩专家的一致好评,全票通过。 自20世纪60年代西方翻译研究借助当代语言学的快速发展,逐步走向学科化以来,这一领域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学者们借鉴了语言学多种相关邻域的研究成果,形成了各种跨学科的语言学翻译研究方法。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以了句子桎梏的语篇语言学为基础的翻译研究尤其受到学界的关注,成为研究的热点,形成当今翻译研究的主流方向之一。作为语篇语言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语篇功能由以下三个语义系统构成:主位述位结构,信息结构,衔接系统。 作为我国古典诗歌艺术高峰的唐代诗歌,炳耀千古,举世倾服。唐诗在西方的译介和研究既是中国文学外传的代表,也是中国文化
汉、英语言与文化千差万别,通过对比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梳理汉英间的区别和联系,从而对究竟何为“达、雅”的译文有一个科学、系统的思路,实实在在地提供一整套可操作的翻译方法。这本《汉英对比与翻译策略》将主要从概况、词汇、句法、修辞、语用、文化等角度,微观与宏观并举,分析汉英两种语言基本特征的不同之处,探寻相应的翻译视角与策略,中的练习题偏向商务实战类型,旨在提升学习者的实务翻译能力。
本书稿属于比较文化研究丛书。本书系作者近年来在《外国语》《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中国出版》《翻译学报》(香港中文大学主办)等核心期刊上发表的翻译学论文的汇编,还包括作者待发表的翻译学论著,涉及的研究内容包括翻译主体、典籍英译、翻译与文化、翻译与语用学等主题。大部分论文是作者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浙江省社科规划项目、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项目、杭州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的成果,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本书介绍了影视翻译的特征,分析了语料库在影视翻译的应用,探索了基于语料库的影视翻译研究意义。在论述基于语料库的影视翻译理论框架、研究对象和方法的基础上,对研究样本进行了统计与分析,设计了基于语料库的影视翻译研究方案,探讨了影视语言风格与翻译策略,通过语料库与影视翻译个案研究对影视字幕翻译文本进行了解读和分析。提出和展望了基于语料库的影视翻译与传播的未来研究方向,为进一步探索影视翻译提供了参考与借鉴。
《精讲细解王羲之行书尺牍》将王羲之的行书尺牍经典10帖中的每个字做了剖析、图解,从起笔、收笔,到结字结构,都做了详细的图解精讲,让学习者可以直观地学习书写技法,了解字的书写技巧,并且可以触类旁通,写好
语言认知涉及到人脑的认知机制研究,语言认知过程包括理解、记忆和表达的习得及产出过程,语言认知研究需要借助于现代的认知心理研究手段和方法开展相关研究,本书从双语加工机制入手,介绍了语言认知启动技术(E-
本书的主要研究对象为“形式聚焦”,即在以意义为中心的课堂中采用一定的技巧和手段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语言形式。它所涉及的形式及意义的关系及语法教学问题分别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和外语教学领域的重点问题,其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