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1949-2019年间的中外歌曲翻译作品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翻译史研究的描述性和规定性相结合的方法,从史料研究入手,收集、整理70年间我国歌曲翻译作品,宏观考察70年间歌曲翻译活动的历程、整体特征、译者构成和社会历史语境,让长期隐身的歌曲翻译作品显身,并加以阐释,彰显其在翻译史上的价值,为翻译史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同时,本研究结合翻译学、文学、音乐学、符号学和传播学的相关理论,系统分析歌曲翻译的过程、规律及现象,界定歌曲翻译的本质、内涵与外延,总结国外歌曲在我国的传播轨迹,探索歌曲翻译对我国文化建构的作用与影响,预测歌曲翻译的走势与未来,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歌曲翻译史研究填补空白,为歌曲翻译和说唱文学作品的翻译实践及理论研究提供借鉴。
本书运用传统方言学系统研究和方言地理学理论相结合的方法,对宁波方言乡镇街道133个点进行密集型田野调查,全面细致地描写和比较了宁波六县市代表点语音、词汇、语法的基本面貌,采用方言地图法展示语音特征及其内部差异。研制了42幅特色词语地图,阐释了词形的分布模式及其演化路径,并结合非语言因素探讨了宁波方言地理分布格局形成的机制。通过宁海方言三身代词词形的地图展示,揭示了人称代词的演变路线。两条同言线索厘清了甬江片与临绍片、台州片的分界线。比较宁波话和上海话两地300个日常词语,采用计量统计方法论述了两地方言语音词汇的异同及其历史成因。
本书以中国特大城市为例,通过采取“城市区街道社区小区受访者”多阶段分层抽样与抽样相结合的实证调查研究方法,在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深圳五大城市共选取调查样本1250个,同时充分结合外已有的城市社区冲突治理理论与实践经验,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深度访谈法、案例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及混合研究方法等对社会转型期中国城市社区治理进行化的研究。
本书是配合《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第五版)的教学参考用书,旨在为任课教师提供必要的 教学参考资料和详细的教学难点讲解分析,以便更好地组织课堂教学,抓住教学重点,提高教学效 率。此书也可供选用该教材的翻译自学者使用。
《公文翻译:译·注·评》强调翻译的准确性,通过学生具体的翻译作业,以改错、讲解、提问、加注的方式,把公文翻译中常出现的错误或其他问题提出来,并加以解决。文后还附有参考答案。另外,作者还针对文中涉及的具体翻译问题,用简短的方式,重点讲解相关的理论或技巧,使学习者不仅停留在“知其然”的阶段,还要达到“知其所以然”的水平。供讲解的文章多为200到300字的英文节选,每篇文章构成一个短小精悍的单元,不至于使读者陷于冗长的阅读过程。本书适合大学翻译专业学生、翻译从业人员及翻译爱好者阅读。
穆木天晚年翻译手稿是穆木天留给后世的一笔丰厚遗产,是不可复现的弥足珍贵的文化遗存和翻译记忆,具有鲜明的文献史料价值、学术研究价值、艺术观赏价值。本书使不为学界所熟知的穆木天晚年翻译手稿次系统地进入研究者的视野,从手稿出发,重新梳理新中国外国文学学科(东方文学学科)构建史,阐发俄苏文学批评在中国的传播途径与影响方式,解析穆木天的生命轨迹、精神向度、书写品质,以及穆木天 翻译家 身份的构建与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