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旨在培养译者通过宏观思维、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调查研究,发现和解决翻译中的理 解、表达和变通问题的能力。本书的练习材料选自12份联合国文件,由青年译者翻译后,笔者按照联 合国的标准精心修改,并详加解释。译文修改过程显示,即使译者没有任何专业背景,只要学会思 考、学会查证,仍然可以接近甚至达到专业的翻译水平。本书传授的理念和方法,同样适用于其他体 裁文件的翻译。 本书供打算从事或已经从事联合国文件翻译的读者学习参考,也可用作翻译专业的教材。
与那些长途跋涉欣赏美景或观赏艺术珍品的意大利爱好者不同,黛安娜 黑尔斯更喜爱的是意大利语,因为它既美丽又粗俗。它体现出意大利人的天赋:能将任何事物 从大理石到旋律,从不起眼的面条到生活本身 转化成一种欢乐的艺术。 仅凭语言,意大利人就培养出了一种简单而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能把沉闷的日子变得生趣盎然,把平凡琐事变成难忘的记忆。例如独具特色的意大利语时态 未完成过去时 :在意大利,未完成的事可能花很长的时间仍未完成,一位研究员告诉黛安娜,他曾向图书馆借阅一本编目内的书,结果收到一份通知,上面写着 此书自1530年出借至今未归还 。 黛安娜将自己在意大利游历、探访的经历,与意大利历史、文学、电影、戏剧、美食等领域的奇闻逸事结合在一起,写成了这本小书。热闹、丰富、性感且有趣的意大利,曾带给黛安娜
《中籍英译通论》分上下两部,分别为 理论篇 和 应用篇 。 理论篇 共六章。内容分别为:(1)中国文化体系与核心;(2)中籍英译的新思路;(3)西方翻译理论简史;(4)中国翻译和中国翻译理论简史(上);(5)中国翻译和中国翻译理论简史(下);(6)中国典籍翻译理论。 应用篇 共八章。内容分别为:(1)翻译技巧;(2)翻译批評;(3)翻译教学;(4)古文今译;(5)散文美译;(6)哲言精译(上):经;(7)哲言精译(下):子;(8)诗歌翻译。
本书定位于翻译理论教材,从翻译的基本概念和翻译发展概述引入,主要介绍了西方主要翻译理论、英汉翻译思维、基本句式知识、词句翻译常用技巧和一般规律。全书分为理论、技巧、实践三篇,共十六章节来系统讲述翻译的基本理论与技巧,并通过大量的实例来归纳或阐明翻译的逻辑与规律。总体而言,本书在讲解翻译技巧时也就是本书的技巧篇,融汇了英汉词法、句法、语态及语序的特点同时引入了颇具时代感的翻译例句,所以具有一定出版价值。本书介绍了西方主要翻译理论、英汉翻译思维、基本句式知识、词句翻译常用技巧和一般规律,来系统讲述了翻译的基本理论与技巧。书稿内容充实,例子丰富,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和学习参考价值。
《唐诗的域外英译与传播》为加拿大籍华人学者江岚教授代表作《唐诗西传史论:以唐诗在英美的传播为中心》的修订版。该书通过搜集、爬梳英语世界公开出版发行的唐诗译介和研究文本,寻绎出了唐诗在英语世界被译介、传播与接纳的历史进程,并对其历程作了分期;同时对各阶段多位主要译介者的成果和贡献作出了比较公正、客观的评价;结合当时当地的社会文化背景,归纳出了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里,唐诗向英语世界流播的阶段性特征。 该书出版后得到了学术界的肯定,不仅被作为唐诗研究领域近年重要的研究成果之一,在学术年会和研究年鉴上专门推介,也得到了比较文学、翻译学、比较文化学、比较诗学、海外汉学研究等其他学科领域的重视,尤其在研究生培养方面,该书已成为多所高校相关专业研究生的必 读书目。本次修订增补了江岚教授
本书分为导论、案例解析与论文写作指南三大部分。 导论 部分重点介绍学术研究中方法的定义、类别、作用以及如何根据研究对象与研究目的选择恰当的研究方法、理论与方法的联系和区别等。 案例解析 聚焦当前翻译研究中较受研究者青睐的不同研究方法,围绕 文本分析法 史料考据法 数据定量法 系统考察法 跨学科综合法 5大主题,遴选《中国翻译》《上海翻译》等人文社科类尤其是外语类核心期刊近5年翻译研究方面代表性论文若干,并在文后针对每篇论文的研究方法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解读,引导学生通过实例学习,了解目前主要的翻译研究方法,增强对于各种研究方法实际应用情况的直观认识,掌握它们的实施路径、先决条件与潜在不足等。 论文写作指南 涉及翻译研究论文的写作框架、方法运用与体例要求三方面内容,旨在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学术
本书从时尚角度为海派文化另启新机。由 时髦 、 时装 到 摩登 的历史轨迹显示,现代性幻影经由都市文化的万花筒不断生产与衍变,却根植于我们日常使用的语言。 作者以图像资料建构新的历史叙事,试图完成 魔都 文化史方面的一种 视觉转向 或 图像转向 。 本书讲十二个词的故事。除 时髦 、 时尚 和 摩登 之外也包括 西方美人 、 丝厂女工 、 髦儿戏 、 电车 、 游泳 、 杨贵妃 、 富春老六 等,它们流行于晚清至民国的报纸杂志。书中收录近 300 幅图像,也来自当时各种媒介,是图像证史的一种尝试。 一 个 词 是 一 部 文 化 史 , 而十二个词展示都市文化生活及历史文化样态,涉及感情史、语言史、物质史、影像史等。女性史都市欲望的隐喻,折射出海纳百川的文化生态、传统文化的活力,与雅俗、高下与男女的权力结构难分难解。
本书从译文、译本、译者、出版者四个纬度梳厘了 中国诗歌通选 《诗经》《楚辞》 汉魏六朝诗 唐诗 宋元明清诗词散曲 经典故事 古典散文 古典戏曲 与 古典小说 在西班牙语世界的传播现状,勾勒了中国古诗、中国古文在西语国家的译介版图,剖析、比照了经典译文;挖掘了经典译本并分析译本的生成过程;描述了突出译者的成长历程、学缘结构以及译作;对比译入、译出的对象选择、译介方式与传播路径,深入分析了重要译出机构。本书通过接受者的视角观照传播效果,从比较文学的视野窥探域外传播的内在规律,体现出译学、海外汉学、比较文学学科交叉的研究特色。
本书包括绪论、正文主体六章和结语三部分。绪论对研究的缘起,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价值、目的、内容和方法等作简要介绍。
《认知翻译学》以认知语言学、认知心理学等语言认知理论为基础,对翻译涉及到的语义、语法及转换中的认知机制等展开分析,构建认知翻译学的模块化理论分析框架,并结合具体的翻译案例进行分析讨论,主要包括范畴化、概念转喻、概念隐喻、多义性、像似性、主观性、框架、认知识解、概念整合、关联理论、语篇认知等话题,这些话题分别涉及语言认知的不同侧面,有的旨在以语言认知理论对翻译背后的认知机制作出解释,有的旨在构建翻译的认知模型,反应翻译转换的认知规律。
中国翻译教育实践历史悠久,但学界对于中国本土翻译教育传统的研究相对薄弱,呈现出零星化、碎片化的状态,所运用的史料也大多集中于叙述性史料或二手文献,对遗留性史料和一手文献的梳理、挖掘和分析不足。本书共分为五个章节,主要基于近代报刊杂志、教育志、大学校史回忆录等,从翻译教育政策、翻译教育机构、翻译教材、翻译教学方法、翻译考试、翻译人才选拔、翻译课程大纲等维度搜集和整理相关史料,并按照主题分类整理,力图呈现近代中国翻译教育的多重面向。作为翻译教育史料研究领域的一次尝试,本书能拓展翻译教育研究的视野,为翻译教育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刘宓庆 (1939 2023),祖籍湖南新宁,中国当代知名翻译理论家。刘氏长期从事翻译实务与理论研究,创建了翻译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后期的功能理论观以维根斯坦的语言哲学为导向,在国际学术界备受重视。 本书旨在全面介绍 刘宓庆翻译理论 ,其中列举了刘宓庆的各种著作,并撰写了刘宓庆翻译理论总论,从汉英对比研究、文化翻译、翻译美学、翻译语言哲学、翻译教学和翻译思想研究等六个方面梳理了刘宓庆翻译理论,同时每位梳理者基于自己的视角展开思考。
中华翻译家代表性译文库纵古今,跨经纬,全面系统介绍中华历史上著名翻译家以及他们的翻译思想,选择他们最具代表性的译文,列出每位译者的译事年表,该文库积极回应国家文化战略,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本书主要分为三大部分:前言、代表性译文和译事年表。前言包括鸠摩罗什生平介绍、鸠摩罗什翻译思想、对鸠摩罗什的研究、代表性译文选择的原因、对所选译文的介绍与研究等。第二部分为鸠摩罗什代表性译文。第三部分为鸠摩罗什译事年表,把鸠摩罗什所有的翻译实践活动按时间顺序排列,包括年代与收录渠道。
《无处不在的翻译》这本书探索了翻译的内涵,认为翻译既是一种解释学的、伦理的、语言学的和人际的实践,更是一种关键的认识论概念。翻译为各个人文学科之间的交流提供了基础,同时质疑和挑战了许多传统的边界,并提供了一个超学科的认识论范式。通过采取创新的研究方法,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翻译是无处不在的。本书跨越哲学、认知语言学、人类学,对翻译研究的跨学科概念进行了颠覆性的阐释,对国内界定翻译的讨论大有裨益。 作者在章采取了一种全新的前提,即翻译是一个相当大的概念,大到无处不在。第二章从哲学的角度提出翻译即理解、解释和诠释。第三章强调翻译是一种过程。第四章从语言学的角度切入,将翻译重写为意义、概念化、解释和隐喻。第五章从人类学角度说明翻译是与他者及自我的相遇。
在信息电子化和网络化传播的今天,译者使用软、硬件工具搜索信息资源已成为笔译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基于互联网大数据的搜索因其快速、便捷、高效的优势逐渐替代了查询纸质词典、百科辞典或其他参考资料的行为,并已融入译者的翻译全过程。搜索在翻译问题解决中扮演的协调性、策略性作用在诸多研究者的翻译能力描述探索中均有提及,本研究基于已有相关研究成果探索和描述职业译者的搜索行为和特征,比较译者执行熟悉的常规翻译任务和不熟悉的非常规翻译任务中的搜索行为,以发现译者的知识补偿机制,解构职业译者相关知识的建构行为,并对未来搜索课程或相关培训提出建议和思考。
《译境》囊括王佐良先生专论翻译的中英文章近二十篇,并附三篇访谈。王佐良先生是我国英语界泰斗级人物、享誉中西的外国文学专家。他致力于翻译理论研究与实践,所翻译的《彭斯诗选》、《苏格兰诗选》被誉为范本,*为广大读者耳熟能详的培根《谈读书》的译文,被学界誉为 好似一座令后来者难以翻越的高高的山峰 。《译境》囊括王公多年翻译理论与实践的思考结晶,文笔优美,见解独到,足见大家风范。本书不仅适宜翻译专业人员精研提高,其简劲高旷的文化散文风格,对一般读者而言也具有吸引力和阅读价值。
本书从语言、认知和交际维度出发,探究了如何通过翻译隐喻传播中国新时代治国理政思想,并考察了译文的接受度。 书中分析了原文隐喻和译文隐喻在语言与认知层面能否保持一致,探讨了这种一致性是否显示了体验哲学的普遍性,以及能否有助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政治领域达成共识。书中还从语言、认知与交际等维度揭示了原文和译文隐喻之间产生差异的原因。作者利用目的语的大型语料库,研究了译文在目的语中的使用情况,为评估译文的接受度提供了实证方法。 本书不仅促进了翻译学和认知语言学的交叉发展,也为传播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指导,对于政治语言学、国际问题研究和跨文化交流等领域的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书以学者对谈形式,就翻译本质、翻译伦理、翻译价值、翻译批评、翻译家研究等涉及翻译的根本性问题展开深入思考,主要内容包括:翻译批评与翻译理论建构;把握翻译的丰富性、复杂性与创造性;翻译伦理的本质诉求;翻译的定位与翻译价值的把握;走进翻译家的精神世界;翻译研究的问题、路径与方法等。本书立足翻译历史观与文化观,针对以上涉及翻译与翻译研究的基本问题加以探讨,一方面把握翻译本质,进一步思考何为译、译何为,另一方面关注翻译现实,对中国文学外译等重大现实问题予以关照。
本书遵循“以人为本,知行合一”的理念,立足于语言服务行业的 需求,聚焦翻译实践中的技术问题,以翻译技术为基本知识框架,强调技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融合,系统阐述各类翻译技术和工具如何应用。 本书内容涵盖桌面与网络搜索、智能采集、文档处理、语料处理、文本快翻、网页翻译、语音输入、机器翻译译后编辑、机器口译、视频翻译、智能写作与批改等多个领域,同时融入了 ChatGPT 等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各章编排严谨,知识模块丰富,工具种类齐全,突出单一技术的内在逻辑与可拓展性的同时,构建不同工具间的数据迁移知识,满足读者多层次、多维度、多场景的需求。
本书共收录论文19篇,汇集了多位学者在翻译跨学科、翻译理论、翻译技术及翻译实践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本书旨在跟踪翻译跨学科研究的学界动态,关注翻译与语言学、阐释学、交际学、符号学、传播学、认知心理学、计算机科学及脑科学等诸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最新科研成果,引领翻译跨学科研究的未来发展。
本书较系统地描述了从1904年 部有影响力的英国戏剧译著《吟边燕语》的出版,到2020年的整个英美戏剧汉译的历史,力求以英美戏剧汉译传播的历程为主线,全面阐述英美戏剧汉译的发展历程,考察各时期英美戏剧汉译的特征和状况,揭示英美戏剧在中国的影响和地位,总结英美戏剧译介与研究的成就。本书旨在从史学角度回溯英美戏剧进入中国的轨迹,对英美戏剧在中国的汉译传播进行全景式描述,有助于审视中国文化触及和研究英美戏剧这一特异文化现象的成果。
《北京翻译》以繁荣和发展翻译事业、促进翻译行业健康发展为宗旨,以促进翻译理论创新、开拓翻译行业视野、交流翻译实践经验为使命,积极关注翻译行业前沿动态,探讨翻译热点问题,鼓励翻译理论创新,为读者提供前沿的学术研究成果。
1
本书是一部关于中西翻译理论与批评的专著。全球化背景下,中西翻译理论与批评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需要更加深入地探讨中西翻译理论的发展和创新,不断完善翻译批评的方法和体系。基于此,本书站在实践的角度,关注翻译的理论与策略,对中西翻译理论及文化视角、中西翻译批评的实践进行研究。本书的实用性较强,通过对翻译理论评估和反思,对翻译作品进行分析、评价和批判,旨在加深对翻译本质的认识,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和理解,从而更好地评估翻译作品的质量和价值,提高翻译水平,推动翻译事业的发展,对相关从业人员具有辅助与支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