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学辞典》由资深翻译家方梦之教授主编。方教授从事译学辞典编纂工作多年,曾主编过小型本的《译学辞典》和大型本的《中国译学大辞典》。为满足初学者所需,方教授又以《译学辞典》为基础,以《大辞典》为参照,编纂本辞典。在《译学辞典》的基础上全面修订1100个词条,通过删除、改写、重写、合并,使收词和释义与时俱进;增加口译研究、翻译技术、翻译教学和语言服务等方面的词条;完善概念体系,增补之前某些概念所缺的对应词条;挖掘传统译论重要词条;将辞典正文改为按音序排列,调整附录的词目分类索引。这本《翻译学辞典》收词总数增加至近1900条,而释义变得精简实用,更适合翻译初学者使用。
本书为2024年上海市重点图书,由傅敬民等翻译界知名专家撰写,着眼于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等学科大类的翻译史实和史论,兼顾社会学、民族学、语言学、心理学、地理学、翻译学等重要学科,对我国上述知识系统形成过程中翻译的史实、作用和翻译先哲近贤作了描述,凸现了翻译构建中国现代学科的重要学术意义,把应用翻译史的研究带入了广阔的天地,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为应用翻译史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范例。
本教程共20课,涉及30个实用话题,由导译、课前练笔、课前批评、全译知识、全译窍门、话题词汇、课后练习、比读体悟八大板块构成。全书共155篇全译实践,200道思考题,5014条专题术语,96篇比读体悟。全书以专题为单元,以翻译实践学得为主,以翻译基本知识和方法习得为辅,通过72学时的汉俄互译实践,实训至少20000字翻译量;通过全译七大方法的学习与训练,培养学生的汉俄互译技能与翻译意识,奠定行业翻译基础。
《汉日翻译教程》第三版在2008年重排版的基础上,结合汉日两种语言中出现的新变化,对一部分内容做了更新,对用字用词做了进一步规范,并在版式方面做了调整和提升。 《汉日翻译教程》以传授基本的翻译理论和常用的翻译技巧为出发点,以汉日语言对比讲解为主线,分词汇、句子、文章三个层次详解翻译技巧,用七章三十三节的篇幅全方位帮助读者提高翻译技能。全书的例证遍及政治、经济、经典文学作品、日常表达等多个方面,书中涉及到汉日两种语言的比较及翻译方法技巧对日译汉也有参考价值。 本书可供高等院校日语专业四年级学生使用,也可供业余翻译爱好者参考之用。本书的使用者须掌握日语基本语法,8000以上词汇和惯用词组,有一定的日语书面表达能力和相应的汉语水平。
吴宓的翻译思想和实践有着深厚的学理,那就是他一直信奉并倡导的新人文主义思想,因此,对吴宓的解读和阐释都须结合这一理论视角。 《翻译与人文:吴宓的翻译思想研究》不仅是对吴宓翻译思想的总结,也不仅是对吴宓文学翻译实践的展现,更是从新人文主义视角对吴宓的翻译所做出的本源性探究。
《复旦谈译录》 第五辑收录的12 篇翻译研究论文,不仅博涉古今,而且横跨多学科。郜元宝对《野草 秋夜》与鲁迅译作之关系的梳理别开生面,令人耳目一新;段怀清以《痴汉骑马歌》为例,通过细致的文本分析,揭示出译者辜鸿铭以往被忽略的重要思想层面;蔡雅芝论博尔赫斯对明清小说的接受与阐释、李佳伟解读余上沅翻译的剧本《长生诀》,以及曹琪琳对张枣译诗的脉络化考察,也都是文学翻译研究的力作;邓科从语言学角度切入,充分利用满文档案,辨析康乾时期 翻译 概念的内涵;庄驰原和杨焯分别以严复《法意》和19 世纪国际法为考察对象,展现了翻译研究的不同路径介入法律文本的方式;崔峰、黄馨仪将新加坡国花 胡姬花 置于文化研究的视域中加以剖析;王海、孙一赫对戈公振《中国报学史》外报译名和史实译介的错误做了整理和订正,为新闻传
在当今互联网、自媒体时代,何止是 信息爆炸 ,甚至 信息泛滥 亦成为一种世界现象,于是如何选择阅读、阅读精品成为一个课题,《短文译析(英汉汉英)/翻译讲堂》正是这样背景下的一部作品。 《短文译析(英汉汉英)/翻译讲堂》作者长期在高校翻译专业主持日常翻译竞赛和《英语世界》 翻译擂台 栏目,与翻译专业师生和广大翻译爱好者有着广泛互动,因而为实地点评提供了鲜活的材料。原文多选自未曾翻译过的经典著作、媒体时文(包括佚名作品)及作者随笔,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科技等诸多方面,经编辑加工,短小精悍;译文则重对比,讲分析。整体分为 英译汉部分 与 汉译英部分 ,每篇由原文、译析、参考译文组成。 从来精炼费功夫。希望这些 浓缩品 能集知识性、专业性、可读性于一体,真正雅俗共赏。 《短文译析
本书是对翻译批评特别是典籍翻译批评研究的深化与细化,作者重新定义翻译、典籍等概念,首次厘定翻译批评实践与理论研究的 主范式 和 次范式 。基于批评的本质是评价这一逻辑起点,在社会建构主义价值评价理论观照下,本书深入探讨了典籍翻译批评的评价原则、评价标准、评价体系构建及评价程序与方法等问题并以文学典籍英译批评为例,探究了如何使典籍翻译批评更全面系统、科学公正、规范合理,如何使之更具建设性。 本书具有鲜明的理论意识、问题意识和实践导向,不仅有助于读者在学理层面更全面、更准确地认识典籍翻译与批评,有助于翻译批评(评价)学的建立与发展,也有助于当前中国文化 走出去 和我国国际传播能力的建设,助益于我国典籍翻译教学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具有较大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翻译与社会》由北京外国语大学与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社会翻译学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是致力于社会翻译学研究的专业学术出版物,刊发社会翻译学及相关领域的原创性研究成果,旨在探索翻译与社会之间双向互动的共变关系,推动翻译学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及相关自然科学的界面研究、跨学科研究,注重实现翻译研究与翻译教育、翻译实践、翻译职业、翻译产业的贯通融合。 本刊常设栏目为:社会翻译学理论与方法;译者、行动者与翻译生产过程;文学翻译、文化翻译与国际传播;应用翻译、翻译技术与社会服务;翻译教育、翻译职业与翻译伦理;其他相关研究。
本书针对直译、意译、音译、形译等“现有译法”在术语翻译实践中的不足,提出了新的翻译理论,即“找译译法”。“找译译法”是一种适用于有译语对应词的原语术语的翻译方法。采用“找译译法”在译语专业文献中找出与其相对应的译语术语,能够实现译语术语与原语术语在概念内涵和语用效果上的**等值转换,较大程度地减少术语误译现象。全书共6章,提出了“术语命名特征选项”“术语终命名特征选项”等系列概念;分析了“现有译法”在解决翻译问题时的不足,提出了一种新的可以弥补这种不足的方法—“找译译法”,用于翻译有译语对应词的原语术语;通过大量实际案例指导读者如何通过“找译译法”开展术语翻译实践工作。
古诗译文受源语言和目的语的制约,既昭示文化适应的深广程度,又闪炼着文化权力的魅影。翻译过程中,意义在双重语境干预及文化权力的支配下发生 位移 ,故而古诗译文常常韵致不足,诗意寡淡,予人以精神阙如之感。本书以古诗意义的生成机制为核心,描述翻译过程中意义的佚失与转换现象,探讨意义的语际转换模式,并立足翻译诗学、翻译美学等领域进行批评与阐释;同时,透过古诗翻译的视域审视汉、英双语的区别性特质。
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但仍难触及译者在翻译中的心理和思维过程。学界在这方面的研究材料也并不多见,亟待补充。本书记录下作者校译学术著作的思维过程与修改轨迹,供翻译学研究者、翻译专业的学习者、译者等相关人士参考。
本书以1949-2019年间的中外歌曲翻译作品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翻译史研究的描述性和规定性相结合的方法,从史料研究入手,收集、整理70年间我国歌曲翻译作品,宏观考察70年间歌曲翻译活动的历程、整体特征、译者构成和社会历史语境,让长期隐身的歌曲翻译作品显身,并加以阐释,彰显其在翻译史上的价值,为翻译史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同时,本研究结合翻译学、文学、音乐学、符号学和传播学的相关理论,系统分析歌曲翻译的过程、规律及现象,界定歌曲翻译的本质、内涵与外延,总结国外歌曲在我国的传播轨迹,探索歌曲翻译对我国文化建构的作用与影响,预测歌曲翻译的走势与未来,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歌曲翻译史研究填补空白,为歌曲翻译和说唱文学作品的翻译实践及理论研究提供借鉴。
*章选择了**代表性的三个经典话语:“信、达、雅”“神似说”“意境”,以当代视角和思维对其予以重新闸释,对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在翻译中的延伸和泛化做了解读;第二章选取“翻译、改编和传播”“翻译和翻译体”两个议题,以翻译为“经”,以中国语言文化为“纬”,编织三者相互交织的历史图卷,厘清翻译、改编对文化产生的影响、对汉语演变产生的作用;第三章探讨了中国文艺审美在翻译中的意义,汉语的诗性与汉译中的诗性意识,描述了用汉语意识践行翻译的体验,意在提倡传统审美意识,增强汉语自觉,继承和保卫民族语言的优秀品质;第四章借鉴西方话语对翻译做了精密理性的思考和阐发,选取西方语言学和文学研究中的若干命题来拓展翻译研究的空间和视野。
中华翻译家代表性译文库纵古今,跨经纬,全面系统介绍中华历史上著名翻译家以及他们的翻译思想,选择他们代表性的译文,列出每位译者的译事年表,该文库积极回应国家文化战略,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本书主要分为三大部分:前言、代表性译文和译事年表。前言包括徐光启生平介绍、翻译思想、对徐光启的研究、代表性译文选择的原因、对所选译文的介绍与研究等。第二部分为徐光启代表性译文。第三部分为徐光启译事年表,把徐光启所有的翻译实践活动按时间顺序排列,包括年代与发表渠道。
构筑了计算机辅助翻译学科分支框架,涉猎广泛,理论与实践相融、概念阐释与技能操作兼顾,做到 面面俱到 与 深入显出 相衡。本教材整体逻辑明畅,五大模块环环相扣:绪论、第一章构建整体认知,打稳基础,把握相关概念、背景、现状与趋势;第二、三章围绕术语库和记忆库两大计算机辅助翻译的核心要素,对译前准备工作进行深入讲解;第四、五、六章以业界较为成熟的技术与工具 D j Vu X3、Trados Studio 2021和云译客为例,对计算机辅助翻译过程展开详细探讨;第七章聚焦于编辑与质量保证。
翻译的不确定性并非是翻译的不可能性,事实上翻译存在多种可能性。该论题的基本内容可以表述为:一个土语表达式可以用两种经验上得到同等辩护的方式(即均符合相关言语行为的整体倾向)把它翻译成另一种语言,但这两种翻译在另一种语言中却具有不同的意义。之所以如此,理由在于:第一,从行为主义视角看,非观察句对于观察材料的超越,必然会出现意义的不确定性。第二,从整体主义视角看,单个语句(观察句除外)不具有独立的经验意义,并不能单独地接受经验的检验,具有经验意义的单位是足够大的语句系统,系统内部的语句可以根据外部的经验进行补偿性调整,重新分配语义和真值,因而必然会产生意义的不确定性。第三,从自然主义视角看,由于蒯因坚持自然主义的立场,主张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研究语言,因此必然要建立一套坚实可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