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由两部分组成。部分收录了保罗 利科的三篇探讨翻译相关问题的文章,作为当代阐释学的代表性学者,利科对于翻译的关注来自一种探索主体间理解可能性的本能。 阐释学建立在对言语的不理解之上。 而翻译的任务正是疏通其间种种障碍,使理解成为可能。因此对于利科而言,翻译不限于语间交际行为,也发生于语内甚至是语言于其他符号系统之间。第二部分收录了瓦尔特 本雅明名作《译者的任务》的新译本,并有译者长文导读。此译本以德语原文为准绳,同时参考该文法、英两种语言译本四种,力争在多语言的相互关照中逐渐贴近本雅明所言 重现纯语言 的翻译理想。
《汉日翻译教程》第三版在2008年重排版的基础上,结合汉日两种语言中出现的新变化,对一部分内容做了更新,对用字用词做了进一步规范,并在版式方面做了调整和提升。 《汉日翻译教程》以传授基本的翻译理论和常用的翻译技巧为出发点,以汉日语言对比讲解为主线,分词汇、句子、文章三个层次详解翻译技巧,用七章三十三节的篇幅全方位帮助读者提高翻译技能。全书的例证遍及政治、经济、经典文学作品、日常表达等多个方面,书中涉及到汉日两种语言的比较及翻译方法技巧对日译汉也有参考价值。 本书可供高等院校日语专业四年级学生使用,也可供业余翻译爱好者参考之用。本书的使用者须掌握日语基本语法,8000以上词汇和惯用词组,有一定的日语书面表达能力和相应的汉语水平。
本书收录我国自汉末以来散见于各类书刊中有关翻译的文论一百八十余篇,略按时代分为五辑:*辑 古代部分(汉魏唐宋);第二辑 近世部分(明末清初);第三辑 近代部分(近代时期);第四辑 现代部分( 五四 以来);第五辑 当代部分(新中国成立以后)。与大多只收录自严复以来的翻译理论的书不同,本书首创对古代译论亦有辑录,如鸠摩罗什、僧睿、慧远、玄奘、利玛窦、徐光启、魏象乾等。本书依学术性资料编纂成例,博采众说,百家争鸣。前三辑的文章,按内容或作者,在编排上适当集中。 五四 以来的文章,除鲁迅、郭沫若、茅盾三家集中排列外,悉以写作或发表年月先后编次,以见译事研究之进展。这为研究翻译理论和翻译史、从事翻译工作或翻译教学以及对翻译文学或翻译问题感兴趣者,提供了较为集中的资料,也对其实际翻译工作大有助益
翻译是什么? 通晓两种语言就可以翻译了吗? 难道翻译只涉及语言吗? 口译制度源自何处? 机器翻译是否会取代人工翻译? 翻译猴子、蚂蚁、蜜蜂的语言可能吗? 母语人士在翻译方面真的有优势吗? 中国真的位于图书翻译的边缘吗? 跟着本书探寻翻译数十万年的历史,挖掘翻译背后惊人的事实。 在讲文化的书中,这本书对翻译的分析*深入;在讲翻译的书中,这本书对文化的解读*精妙。 于译者而言,这本书能答疑解惑。全书的每一个章节都与翻译有关。从翻译的概念到原文与译文的关系,从母语人士的翻译到直译与意译的分析,从翻译的策略到翻译机器,几乎囊括了翻译的各个方面。 于普通读者而言,本书是一本有趣又有料的翻译普及读本。很多人认为,翻译,不就是两种语言,用一种语言替代另一种吗?实际上,翻译是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一
进化论的翻译史、传播史是近代翻译史、近代思想传播史的一个经典案例,反映了近代历史性的思想变动。因此,追溯进化论传播的起点 翻译,具有较大的意义。本书选取了清末进化论翻译史上的六部代表性译著,将其与原著进行逐字逐句的对比,通过分析中国译者的増、删、修改等操作,考察译者的政治立场、进化论思想的接受情况等。在此基础上,探讨进化论传播的西方路径和日本路径,即中国从西方直接引入进化论思想(如英文 中文),中国从日本引入经过日本人重构后的进化论思想(如日文 中文),中国经由日本间接引入西方的进化论思想(如英文 日文 中文)。
本书为 当代外语研究论丛 之一,主要是基于哲学话语体系建构了外宣翻译研究话语体系,包括外宣翻译研究之本体论、认识论、目的论、方法论、价值论与批评观。该体系内部各部分之间既相互独立、自成一体,又相互关联、彼此依赖,共同构完整的外宣翻译探索学科体系,有助于系统、全面地开展外宣翻译实践与研究工作。本书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青年项目(14YJC740127)的后期研究成果,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结构合理,层次分明,内容涉及大外宣背景下各行各业的对外宣传与翻译,整体上属于应用翻译研究的范畴。本书可供从事外宣翻译或外事外宣工作的从业人员、学生、教师、官员与研究者等阅读参考。
《译境》囊括王佐良先生专论翻译的中英文章近二十篇,并附三篇访谈。王佐良先生是我国英语界泰斗级人物、享誉中西的外国文学专家。他致力于翻译理论研究与实践,所翻译的《彭斯诗选》、《苏格兰诗选》被誉为范本,*为广大读者耳熟能详的培根《谈读书》的译文,被学界誉为 好似一座令后来者难以翻越的高高的山峰 。《译境》囊括王公多年翻译理论与实践的思考结晶,文笔优美,见解独到,足见大家风范。本书不仅适宜翻译专业人员精研提高,其简劲高旷的文化散文风格,对一般读者而言也具有吸引力和阅读价值。
《第三届全国宗教经典翻译研讨会论文集》是第三届全国宗教经典翻译研讨会的论文成果,共收录会议的19篇文章和2篇会议致辞。论文主要围绕宗教经典翻译与文化自觉、宗教经典翻译的现状与问题、宗教经典翻译的本土化研究,以及宗教经典文本解读与翻译等相关议题进行了讨论,涵盖了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巴哈伊教等宗教经典的翻译现状、翻译问题、翻译研究方法以及与宗教文本翻译的相关理论与实践议题。
语料库批评翻译学概论
《英语姓名译名手册》第5版是在2004年第4版的基础上加以修订,并根据新华社译名室在日常工作中对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英语国家新译名的收集和整理而成。第5版对上一版中的少量内容进行修改,并增补了1.1万条新译名,共收录英语姓名约7.4万条,可谓中国*权威性的英语姓名翻译工具书。
《历史上的翻译家》筛选了历史上极具影响意义的翻译家个人和群体,以与其翻译活动息息相关的不同领域为横轴,以时间发展脉络为纵轴,深入、细致地挖掘了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不同历史时期中的翻译现象及其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堪称"世界翻译百科全书"。正文部分共分为九章,记述了翻译家与字母发明、翻译家与民族语发展、翻译家与民族文学的出现、翻译家与知识传播、翻译家与文化价值传递、翻译家与词典编纂等主题,内容涉猎翻译学、历史学、语言学、社会学、传播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社会符号学翻译模式研究》共分3章,在对社会符号学作细致阐述,试图建构一简单的理论框架的同时,将该学科与翻译研究相结合.对社会符号学翻译理论模式作了尝试性的研究。即从社会符号学的几个主要概念与翻译基本问题的对应关系入手,以期从社会符号学角度对翻译的基本问题作出合理的解析,进而形成社会符号学翻译理论模式,并有效指导翻译实践。 主要特色:阐述了社会符号学与翻译研究相结台是两学科发展的必然,社会符号学翻译逢径转之其他途径具有诸多优势;从社会符号学的主要基本概念入手,找出与它们相关的翻译的基本问题,并通过翻译手段雄现出来,尝试探索了社会符号学翻译理论模式;对百余篇新闻翻译实例加以分析,为社会符号学的强大阐释功能提供了应用案例。
该书在介绍文化、跨文化沟通、基本翻译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英汉翻译中的语言差异、文化差异,以及跨文化与英汉翻译实践,进而重点研究英汉自然文化、民俗文化、社交礼仪以及其他方面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内容。本书共分为八章,分别为绪论、英汉翻译中的语言差异、英汉翻译中的文化差异、跨文化与英汉翻译实践、英汉自然文化差异及其翻译、 英汉民俗文化差异及其翻译、英汉社交礼仪差异及其翻译等内容,结构严谨,语言易懂,值得广大读者仔细品鉴。
《中庸》为 四书 之一,哲学性*强,是儒家思想的集中体现和升华。《中庸》英译始于1691年,至今已有三百余年,其传播与社会历史文化密切相关,其个中曲折体现出翻译行为的复杂性。本书是对《中庸》英译的全面整理,从描写翻译学、社会翻译学和文化翻译学等多维理论视角揭示了典籍翻译的属性和特征,从深度和广度上拓宽了《中庸》的翻译研究,凸显了翻译研究的历史维度,其研究和发现有助于推动中国典籍的海外传播与接受。
继董秋斯1950年代初提出翻译理论建设的主张后,笔者于1987再次旗帜鲜明地在中国呼吁建立翻译学。本书即围绕 翻译学:作为独立的学科的求索与发展 的主题,辑录20余篇笔者自19 80年代以来,发表在各种外语及翻译研究重要中文期刊的代表性论文。全书分三大部分:*部分就翻译学的性质、内容、任务和方法等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和探讨;第二部分围绕主题 翻译学的中西观照 ,对中西翻译理论的相似性、相异性及中西译论发展中的文化政治因素进行共时、历时比较和分析;第三部分以论述奈达翻译思想的文章为主轴,其他重点话题包括对比语义学、文化对比与翻译、翻译教学、翻译比喻话语以及翻译禁忌问题的研究等等。本书期望通过这些集中呈现笔者个人翻译思想和观点的文字,能从某个意义上,展现近30多年来中国翻译学作为独立学科的发展脉络与特征。
《唐诗的域外英译与传播》为加拿大籍华人学者江岚教授代表作《唐诗西传史论:以唐诗在英美的传播为中心》的修订版。该书通过搜集、爬梳英语世界公开出版发行的唐诗译介和研究文本,寻绎出了唐诗在英语世界被译介、传播与接纳的历史进程,并对其历程作了分期;同时对各阶段多位主要译介者的成果和贡献作出了比较公正、客观的评价;结合当时当地的社会文化背景,归纳出了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里,唐诗向英语世界流播的阶段性特征。 该书出版后得到了学术界的肯定,不仅被作为唐诗研究领域近年重要的研究成果之一,在学术年会和研究年鉴上专门推介,也得到了比较文学、翻译学、比较文化学、比较诗学、海外汉学研究等其他学科领域的重视,尤其在研究生培养方面,该书已成为多所高校相关专业研究生的必 读书目。本次修订增补了江岚教授
本书是文化翻译的入门书籍,聚焦于文化背景知识实例分析和相关翻译策略与方法的介绍。**章是有关文化翻译的导论,介绍了翻译、文化、文化翻译的定义,分析了人类交际中的文化预设现象,指出了翻译所牵涉的复杂的文化维度,介绍了文化翻译的主要内容,探究了文化翻译的原则、策略与方法,*后是有关文化背景知识的翻译实践与问题思考。本书第二章至第十二章,是对各文化专题的专门探讨,包括历史地理文化、宗教习俗文化、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科技文化、习语文化、颜色文化、专名文化、称谓文化、动植物文化、数字文化以及中国特色词语文化。这十一章结合有关翻译实例进行了文化个案分析,探究了这些实例所涉及的有关文化背景信息,然后就应对文化因素的翻译策略与方法进行了简略介绍。各章*后设计有实战题、分析题和思考题,供读者思考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