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化论的翻译史、传播史是近代翻译史、近代思想传播史的一个经典案例,反映了近代历史性的思想变动。因此,追溯进化论传播的起点 翻译,具有较大的意义。本书选取了清末进化论翻译史上的六部代表性译著,将其与原著进行逐字逐句的对比,通过分析中国译者的増、删、修改等操作,考察译者的政治立场、进化论思想的接受情况等。在此基础上,探讨进化论传播的西方路径和日本路径,即中国从西方直接引入进化论思想(如英文 中文),中国从日本引入经过日本人重构后的进化论思想(如日文 中文),中国经由日本间接引入西方的进化论思想(如英文 日文 中文)。
翻译是什么? 通晓两种语言就可以翻译了吗? 难道翻译只涉及语言吗? 口译制度源自何处? 机器翻译是否会取代人工翻译? 翻译猴子、蚂蚁、蜜蜂的语言可能吗? 母语人士在翻译方面真的有优势吗? 中国真的位于图书翻译的边缘吗? 跟着本书探寻翻译数十万年的历史,挖掘翻译背后惊人的事实。 在讲文化的书中,这本书对翻译的分析*深入;在讲翻译的书中,这本书对文化的解读*精妙。 于译者而言,这本书能答疑解惑。全书的每一个章节都与翻译有关。从翻译的概念到原文与译文的关系,从母语人士的翻译到直译与意译的分析,从翻译的策略到翻译机器,几乎囊括了翻译的各个方面。 于普通读者而言,本书是一本有趣又有料的翻译普及读本。很多人认为,翻译,不就是两种语言,用一种语言替代另一种吗?实际上,翻译是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一
本书为 当代外语研究论丛 之一,主要是基于哲学话语体系建构了外宣翻译研究话语体系,包括外宣翻译研究之本体论、认识论、目的论、方法论、价值论与批评观。该体系内部各部分之间既相互独立、自成一体,又相互关联、彼此依赖,共同构完整的外宣翻译探索学科体系,有助于系统、全面地开展外宣翻译实践与研究工作。本书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青年项目(14YJC740127)的后期研究成果,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结构合理,层次分明,内容涉及大外宣背景下各行各业的对外宣传与翻译,整体上属于应用翻译研究的范畴。本书可供从事外宣翻译或外事外宣工作的从业人员、学生、教师、官员与研究者等阅读参考。
本着"实践领先,理论创新,教研相长,学术至上"的原则,立足国际学术前沿,理论与应用研究并重,精心选登翻译学、口译学、认知翻译学、认知口译学等原创性和前沿性研究论文,迎合翻译传译认知发展新时代之需求,竭力打造经典之作。设置的栏目:翻译理论研究、认知翻译研究、翻译话语建构、文学翻译研究、典籍翻译研究、修辞与翻译、翻译评论、翻译技术、文化外译、翻译教学、翻译认知过程研究、口译理论与实践、认知口译学、口译跨学科研究、书刊评介等。
翻译质量评价是一项和翻译研究同步的研究课题。本书结合作者十几年来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全面阐述了翻译质量评价相关的问题,既有语言学角度的评价标准介绍,又有技术层面的自动评价方法研究。
本书以英语语言分析和各类实用文体的翻译为中心展开,前半部分集中讨论了英语的发展变体研究、国内外关于英语翻译的思想理论以及就英汉语言文化进行对比分析,提出了英语翻译的跨文化翻译策略。后半部分从商务文体、科技文体和文学文体三个方面论述了其文体语言的特征和翻译策略,完善了本书内容,更具实用性。本书结构合理,条理清晰,内容丰富新颖,适合英语及相关专业的人士学习研究。
本书是作者近两年围绕新时代中外文学与翻译、翻译人才培养和翻译学科建设等问题展开的系列学术思考。 部分“翻译与文学思考”对文明对话视野下中外文学译介与传播展开文化批评视角的宏观思考和典型个案分析,倡导在翻译教学和人才培养中应秉持文化立场。第二部分“翻译与文学对谈”走进文学家、翻译家的精神世界,畅谈人文学者的情怀与担当,助力推动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第三部分“翻译与文学散论”聚焦文明互鉴中的文学家与文化巨匠,描绘文学、译学何以拓展人类的思想疆域。第四辑“序言”系作者为八部各具特色的著述撰写的序言,是对文学经典翻译与翻译文学经典的纲领性书写。第五部分“专访”系2021年度《现代快报》《解放日报》和香港《文汇报》的专题访谈,全面介绍本书作者毕生在译的层面、学的层面和中外文化交流领域的学术倡
外宣翻译研究具备跨学科、多维度、宽进路的特征,对其的探讨就必须具有相当的包容性、系统性与综合性。本书在对外宣翻译概念界定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外宣翻译研究的历史及现状,从而提出了新常态下外宣翻译的原则与策略,并进一步从对外传播学、语言学、跨文化交际学的视角出发,集中阐述外宣翻译的主要特点和基本原理,很后对目前我国外宣翻译中常见的误译现象进行分析归纳,剖析了造成各类误译的内在原因,进而提出相应的翻译策略和技巧,并探讨了现代外宣翻译的新技术 机器翻译的发展与运用。本书内容点面结合,针对性强。可供口笔译工作者、外事工作者、新闻工作者、高校师生等阅读参考。
继董秋斯1950年代初提出翻译理论建设的主张后,笔者于1987再次旗帜鲜明地在中国呼吁建立翻译学。本书即围绕 翻译学:作为独立的学科的求索与发展 的主题,辑录20余篇笔者自19 80年代以来,发表在各种外语及翻译研究重要中文期刊的代表性论文。全书分三大部分:*部分就翻译学的性质、内容、任务和方法等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和探讨;第二部分围绕主题 翻译学的中西观照 ,对中西翻译理论的相似性、相异性及中西译论发展中的文化政治因素进行共时、历时比较和分析;第三部分以论述奈达翻译思想的文章为主轴,其他重点话题包括对比语义学、文化对比与翻译、翻译教学、翻译比喻话语以及翻译禁忌问题的研究等等。本书期望通过这些集中呈现笔者个人翻译思想和观点的文字,能从某个意义上,展现近30多年来中国翻译学作为独立学科的发展脉络与特征。
翻译课是普通高等院校英语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 本教材根据《普通高等院校本科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南》,并结合普通高校英语专业的实际情况编写。 本教材适用于英语专业、商贸专业、涉外文秘专业、旅游专业以及驻外机构人员培训等使用。 本书根据目前普通高等院校英语专业翻译课的现状和学生的实际水平,本书以字词、词语、句子、段落和篇章为编写教材的主线,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教师易讲解,学生易接受,能使教学效果 化。 本书立足于基础知识,重点讲解翻译的基本理论以及翻译方法、技巧、艺术等。课文中的实例、译文赏析、讲解题和练习题也是从简单句到复杂句,便于学生理解、接受,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强调词语的选用、词语的搭配,并讲解多义词、成语、专有名词等的用法。 讲解句子的主语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翻译史的又一座里程碑”,傅雷的翻译世界内容极为丰富,值得人们去阅读和发现,更值得人们去作学术性研究和探索。 《傅雷翻译研究》着力于目前国内有关傅雷翻译研究的学术空白处,并对傅雷的翻译世界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全书共分九章,对傅雷的翻译世界进行概览之后,从诗学、风格、选择与文艺思想等主要方面详尽探讨和阐述了这一世界的构成,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傅雷富有代表性的具体译文文本,对这种构成进行了饱含说服力的个案分析;此后三章中,则分别提供了傅雷翻译研究的多种新视角,揭示了傅雷其人其译之于后学的启示与意义。在此过程中,使用大量翔实的手资料,采取宏观与微观、理论与文本相结合的立体研究模式,全面展现了傅雷的翻译思想、翻译精神、翻译实践与翻译影响。 傅雷虽已远去,但其译作、译
《中日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翻译研究与教学》系天津外国语大学日语学院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翻译研究与教学 研讨会的论文集,全书精选与会者的论文36篇,内容涉及各学派翻译理论的引进及适用的翻译文本案例分析、日汉各类文体互译的技巧与策略探讨、翻译教学改革与翻译人才培养、时政翻译与外文编译等,为日语教学和日本学研究学界提供了十分宝贵且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和借鉴意义的成果分享。
《社会符号学翻译模式研究》共分3章,在对社会符号学作细致阐述,试图建构一简单的理论框架的同时,将该学科与翻译研究相结合.对社会符号学翻译理论模式作了尝试性的研究。即从社会符号学的几个主要概念与翻译基本问题的对应关系入手,以期从社会符号学角度对翻译的基本问题作出合理的解析,进而形成社会符号学翻译理论模式,并有效指导翻译实践。 主要特色:阐述了社会符号学与翻译研究相结台是两学科发展的必然,社会符号学翻译逢径转之其他途径具有诸多优势;从社会符号学的主要基本概念入手,找出与它们相关的翻译的基本问题,并通过翻译手段雄现出来,尝试探索了社会符号学翻译理论模式;对百余篇新闻翻译实例加以分析,为社会符号学的强大阐释功能提供了应用案例。
本书将翻译技术区分为狭义和广义翻译技术,并以狭义翻译技术(包括计算机辅助翻译和机器翻译)为主线、以广义翻译技术(作为前者必不可少的辅助技术)为辅助,描述了计算机辅助技术和机器翻译技术的相关概念、技术应用和工作原理,同时也介绍了其他翻译技术类型的作用、意义和应用。本书共分12章:第1章绪论;第2章计算机辅助翻译;第34章本地化技术(文档本地化、软件本地化、网站本地化、多媒体本地化;分为两章);第5章术语管理;第6章语料库管理;第7章桌面排版;第8章质量保证(包含校订工具,如CAT工具自带的校订系统、黑马系统、Word);(文字处理工具均可纳入上述各种工具内);第9章技术协作;第10章机器翻译(搜索引擎);第11章翻译管理;第12章内容管理(撰写系统)。读者对象为在校学生,相关从业人员等。
《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第3版)/高校英语选修课系列教材》将英汉翻译理论讲解与翻译实践指导结合起来,一部分为理论技巧篇,综述翻译基本概念、技巧,对比语言文化,评介中两评论;二部分为翻译实践篇,节录社会人文、科技法律、小说诗文等领域的英文篇章作为练习,提供两种具有代表性的参考译文,并加上详细精到的批改点评。 《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第3版)/高校英语选修课系列教材》供英语系翻译专业学生、从事翻译教学与研究的教师、从事翻译工作的社会人士及广大的翻译爱好者。
陈琳*的这本《四大古典名*章回标记语及章回体英译研究》从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时代背景出发,选取四大古典名*十部全英译本,以章回标记语和章回体为英译研究对象,遵循由 分 到 总 、由 内 而 外 、 多面 对比的研究思路,借助元功能理论、语域语类理论、叙述者理论、译者和读者等相关理论,从语言学、叙事学、翻译学等多维视角,系统探究章回标记语和章回体英译,由文本内外分别探寻影响章回标记语和章回体英译缘由因素,尝试构建一套章回标记语及章回体英译阐释框架,为典籍英译翻译目的设定、译员培训、策略方法等提供有益参照。
本书重点研究亚洲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翻译文化传统的成果。这些学者包括Eva Hung、Judy Wakabayashi、Lawrence Wang-chi 、Osawa Yoshihiro、Theresa Hyun、Keith W. Taylor、William Cummings、Doris Jedamski、Raniela Barbaza and Rita Kothari。本书分为两个部分:部分探讨语言和文化关系密切的四个东亚国家(中国、日本、朝鲜和越南)的翻译传统;第二部分探讨南亚和东南亚国家的翻译传统。 本书认为,一种文化中的翻译概念和翻译实践活动不一定是其他地方的翻版,西方的翻译理论和模式不能不加批评、简单地套用到其他地区的研究上。本书对亚洲各国翻译传统的研究说明了不同的历史和知识论隐含在这些国家的具体翻译规范和翻译实践中。有关亚洲翻译传统的假设、观点和运作模式值得学者们进一步深入挖掘和研究。该书强调语言和文化环境对翻译活动的影响,论述了亚洲各国的翻译操作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