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语语法讲义》以简约、明晰的语法框架,介绍粤语语法的特点,较连贯,有系统,方便初学者、有志者掌握。全书分为四篇:“导论篇”介绍基本定义和研究方法。“词法篇”介绍粤语词类和构词法。“句法篇”重点分析约四十个助词,还论述具粤语特色的框式结构。“理论篇”从核心部分和边缘层次探讨粤语语法问题,显示粤语独特之处。全书文字浅易清晰,对专门术语都有所说明,例句翔实。
本书收集了19300多个上海话词汇,包括人们日常生活中习见、习用的词、短语、熟语(惯用语、歇后语、谚语等),分为26类,包括天文、地理、节令、交通、娱乐、体育、助词等,按照词义归类编排,全部采用汉语拼音拟音,注释简洁明了。词典里收录的词汇不论新老、无谓雅俗,都有囊括。光盘内容包括《上海话900句》、《上海话拼音输入系统》(老派)、《上海话拼音输入系统》(新派)。
《吴语语法调查与研究》选取了吴方言区的十个方言点,根据吴方言的自身语法特点来设计问卷,深入探讨吴语的语法特点及其内部差异。通过语法问卷和实地调查聚焦两个核心问题:一是“对外”的,即吴语相较于其他汉语方言的语法特征;二是“对内”的,即吴语各片区或地理单元的内部语法差异。《吴语语法调查与研究》详述了每个范畴和例句的调查任务,以及方言语法调查的方法论问题,旨在高效获取目标方言在各语法参项上的基本取值,从而构建相应的语法范畴系统,为后续的对比/专题研究提供基础。
《湖北方言文化传播研究》(第二辑)一书系湖北方言文化中心专职研究员和专职研究员指导的学生完成的有关湖北方言文化传播研究成果的论文集,包括部分已经发表的成果。全书围绕湖北方言比较研究、湖北方言与湖北文艺传承创新研究、湖北方言文化资源与湖北文化传播发展研究三大方向,秉承发挥各学科优势,促进跨学科研究和学科整合发展,拓展研究视域的原则,将语言学与传播学学科完美结合,关注研究前沿,进行田野调查所取得的丰富研究成果集结成书,对民俗文化传承、地方经济文化发展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本书属于“浙江省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成果(第二辑)”。本书简要描写绍兴方言的声韵调、连读变调、文白异读、小称音变等,以 音标标注1000个汉字的老派与新派读音,收集1200条方言词及50个语法例句;语料方面既有规定内容的《牛郎和织女》长篇故事,又有广泛流传于当地的童谣、谚语、俗语、歇后语、谜语、传说等口头方言文化作品,还有即席讲述的反映当地文化风俗的自然话语,具有十分珍贵的方言语料价值,所有方言文化的内容均有对应的方言转写及普通话译文,同时还以二维码方式附有音频及视频。
本书的书名是《成都平原语音历史层次研究》,这里的成都平原是指狭义的成都平原,也就是以金堂、都江堰、彭山为顶点的一个三角形区域。笔者运用历史语言学、方言地理学及社会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结合移民史的相关资料,主要研究了成都平原现代汉语方音及其历史演变。
本书收集了19300多个上海话词汇,包括人们日常生活中习见、习用的词、短语、熟语(惯用语、歇后语、谚语等),分为26类,包括天文、地理、节令、交通、娱乐、体育、助词等,按照词义归类编排,全部采用汉语拼音拟音,注释简洁明了。词典里收录的词汇不论新老、无谓雅俗,都有囊括。 光盘内容包括《上海话900句》、《上海话拼音输入系统》(老派)、《上海话拼音输入系统》(新派)。
本书收录作者多年来研究语言、文化与人类学的精华作品。身为彝族人,作者从彝语出发来探讨彝族文化,语言学方面的研究则涉及语音、词源、语法、口语,文化方面的研究则涉及历史、地理、考古等方面。本书是作者对彝族语言文化研究的一次总结性回顾,是一部重要的语言人类学研究论集。
本书《彝人论彝:语言·文化·认同》收录了巫达教授多年来研究语言、文化与人类学的精华作品,共计15篇论文。身为彝族人,巫达教授从彝语出发来探讨彝族文化,其中语言学方面的研究涉及语音、词源、语法、口语,含大量表格以及彝文、语法结构、汉语的对照分析,文化方面的研究涉及彝族的历史、地理、考古等方面,人类学方面主要探讨了彝族及相关族群的民族和文化认同等。全书视角多元,内容扎实,语言学、人类学、历史学、民族学相结合。本书是作者对彝族语言文化研究的一次总结性回顾,是一部关于彝族的人类学重要研究论集。
《湖北方言文化传播研究》(第二辑)一书系湖北方言文化中心专职研究员和专职研究员指导的学生完成的有关湖北方言文化传播研究成果的论文集,包括部分已经发表的成果。全书围绕湖北方言比较研究、湖北方言与湖北文艺传承创新研究、湖北方言文化资源与湖北文化传播发展研究三大方向,秉承发挥各学科优势,促进跨学科研究和学科整合发展,拓展研究视域的原则,将语言学与传播学学科完美结合,关注研究前沿,进行田野调查所取得的丰富研究成果集结成书,对民俗文化传承、地方经济文化发展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褚半农著的《走到今朝的上海方言》分为“历史上的上海方言”“漫说方言特色动词”“词语理解和书写”“词条再定和词义再释”“《金瓶梅词话》和吴语”“上海方言像黄金瓜”六部分,话题广泛,一文议一词。对错用、误用等词语释疑解惑:对濒临消失的传统词语,则联系文献释义,并配置图片,方便理解。作者十分熟悉传统方言,书中对明清以来沪(吴)地文献涉猎广泛,旁征博引,是一本学习和使用上海方言的很有价值的参考书。
本书以清代满语言文字研究为主要内容,主要涉及清代满语及满通古斯诸语关系研究,以及清代遗留的严重濒危的满语口语研究等。本书由清代满文文字研究、清代满文词典与词汇集及其研究、清代满文文献资料的翻译注释及学术研究价值、清代满语满文使用关系和特殊用语及地名研究、清代满文文献资料的考证及分析研究等课程内容组成。
宁都方言属于客家方言宁龙片里的宁都点,在语音、词汇、语法上有自己的特点本著作学术创新点:(1)深度调查、描写单字,单字数量达到四千个,深刻准确地用国际音标给单字标音。(2)运用了实验语音学知识研究语音,比如声调调值、元音舌位图、基频归一图等。(3)运用同音字汇软件,制作了几千字的同音字表,精准。(4)深入调查词汇,词汇数量达到五六千条,深度考证了一些词语的本字,每一条词汇也都用国际音标标音了。(5)深刻准确地调查、描写了语法,语法例句近三百条,标注国际音标。并且运用语义学、功能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等知识研究语法,引入的语法研究理论。
《豫北晋语语音研究》是以豫北晋语的语音为研究对象,选取19个市县中的50个方言点进行田野调查,采用历史比较和绘制方言地图的研究方法,在整体介绍语音特点的基础上,进而专题描写异调分韵、儿变韵母、子变韵母等语音现象,并对子变韵的合音成分进行了分析。自李荣先生1985年将晋语从官话方言中分立出来,“山西省及其毗连地区有入声的方言”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相比而言,山西省的晋语研究热火朝天,而其“毗连地区”的晋语研究略显薄弱。本书以豫北晋语的语音为研究对象,选取19个市县中的50个方言点进行田野调查,采用历史比较和绘制方言地图的研究方法,在整体介绍语音特点的基础上,对部分语音演变进行探讨,进而专题描写异调分韵、儿变韵母、子变韵母等语音现象,并对子变韵的合音成分进行了分析。
本书收集了19300多个上海话词汇,包括人们日常生活中习见、习用的词、短语、熟语(惯用语、歇后语、谚语等),分为26类,包括天文、地理、节令、交通、娱乐、体育、助词等,按照词义归类编排,采用汉语拼音拟音,注释简洁明了。词典里收录的词汇不论新老、无谓雅俗,都有囊括。 光盘内容包括《上海话900句》、《上海话拼音输入系统》(老派)、《上海话拼音输入系统》(新派)。
江苏高淳方言也是吴语的一种,作者在高淳的淳溪进行了深入方言调查。本书记录了该地的语音系统,分析了语音演变的特点,将淳溪方言音系与中古音进行了比较,同时记录了一万多条方言分类词汇,几百句语法例句,对长篇语料进行了标音举例。本书是社科院创新工程中社科文库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