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上海人学说上海话》主要面向改革开放以来前来上海生活工作的新上海人,对于来上海已久还说不好上海话的人,或者出生在上海但不会说或说不好上海话的人,尽量使大家用*方便*快的方法学好上海话,从而有助于学好标准的上海话,帮你尽快更好地融入上海大都市。 全书以课文的形式,选取日常生活工作中*常见的场景以情景对话为主题,内容实用、简单、易学;同时每课均配有替换练习便于举一反三;配有补充词语和语法要点,有助于深度掌握与拓展。另配有音频朗读,方便自学;附有上海话练习题,便于学习检测。
《汉语方言学教程》(第二版)综合汉语方言学的研究成果,结合作者多年来的研究心得,概述 汉语方言学 这一语言学的分支学科。内容包括调查方言的语音学和音韵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训练、方言分类、方言历史、方言接触、方言演变、方言调查法、方言的社会语言学和文化语言学研究,以及汉语方言学史等。教程对各大方言的音系及主要特点作了介绍,而以探讨汉语方言学的理论和方法问题为主全面反映了本学科的新研究进展。
《浙江方言资源典藏 衢州》是浙江省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成果(*辑)之一。本书简要介绍了衢州方言的声韵调、连读变调、文白异读、小称音变等,以国际音标标注1000个汉字的老派与新派读音,收集1200条方言词及50个语法例句;语料方面既有规定内容的《牛郎和织女》长篇故事,又有广泛流传于当地的童谣、谚语、俗语、歇后语、谜语、传说等口头方言文化作品,还有即席讲述的反映当地文化风俗的自然话语,具有十分珍贵的方言语料价值,所有方言文化的内容均有对应的方言转写及普通话译文,同时还以二维码方式附有音频及视频。 方言本体部分的单字、词语、例句等内容及数量全国统一,便于对照比较;方言文化部分的熟语、歌谣、传说、曲艺、对话等彰显地方特色,方言与译文对照,文字与音视频对照,图文音像相结合,可读性强。
学好闽南话,通行闽台东南亚。 闽南话不仅是海峡两岸骨肉同胞的共同母语,也是东南亚华侨的主要交际工具,其通行范围之广、人数之多是汉语各主要方言中 少有的。《闽南话教程(第三版)》将闽南方言的口语编成学话教材,内容括生活、工作交际、旅游、贸易等各方面用语,并由海峡之声播音员为全书配音。
本词典465万字,包括上、下两卷,是*部全面反映汉语方言和方言学面貌的大型辞书。主要内容包括:本词典总字数约400万字。3000多条条目。内容涵盖以下三个部分。 (一)汉语方言学部分 参照百科全书体例,以特大条、大条、中条、小条分别列目,以中小条目为主。 (二)汉语方言部分 以李荣主编的《现代汉语方言词典》分地版的42个方言点为基础,适当增加香港、台北、潮州等几个点,进行各点的扼要介绍和对照列表,从中反映现代汉语方言的轮廓。内容包括:(1)各方言点的概况;(2)各方言点音系;(3)各方言点字音对照表;(4)各方言点词汇语法对照表。 (三)附录及索引部分 附录1 本词典使用国际音标;附录2 汉语方言研究主要文献选录。 索引:本词典条目索引、人名索引和著作索引。
《上海记忆:上海话朗读》采用上海方言写作,收录汇编了有关对上海的城市生活记忆的精彩文章,内容涵盖弄堂生活、海派美食、邻里交往、亲情有爱、文化思绪等多方面;同时配有上海话朗读,便于深度感悟地域文化,也便于学习传承上海话。
《早期北京话语法演变专题研究》利用《早期北京话的新材料》(刘云,2013)和《早期北京话珍本典籍校释与研究》(王洪君、郭锐、刘云,2017)所发掘整理的满汉合璧文献、京味儿小说、域外北京话教科书、曲艺等早期北京话文献,对早期北京话展开个案研究。研究对象包括敬称代词“您”、时间副词“且”、北京话中的担心—认识情态系统、处置标记“给”、“定”“准”类认识情态副词等专题。大规模新发掘语料使得系统的溯源研究真正得以实现,本书对敬称代词“您”的来源等经典问题有了新的认识,同时在类型学视野下,发掘出担心—认识情态等北京话语法研究的新课题,相信本书的出版将为北京话语法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杭州方言属吴语太湖片 方言,一般指仅通行于西湖 周边范围不大的特定地区内 的 杭州话 。历 杭州话 受多种外来方言的影响,特 别是宋朝都城南迁到临安后 ,临安城里的居民多数是北 方移民,遗民所带来的北方 话对杭州话产生了重大的影 响,加上政治、文化等因素 的作用,促使它逐渐变成一 种带有官话色彩的吴语。元 明之际,杭州不但又一次和 周边方言融合在一起,而且 因为不少民族官员主政东南 地域,他们的一些民族语汇 也进入杭州地区;从清朝初 期起,杭州话相较于其他吴 语方言有了 多的文读特色 本书全面收入现今杭州 通用的实用词汇,保留原汁 原味的 杭州方言词语 ,力 争成为杭州话的工具书。
瑶语的历史比较研究是苗瑶语研究中的薄弱环节。本书选择八个具有代表性的现代瑶语方言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数据库建设和语言自动比较程序平台搭建给出有效检索对应方式、音值和分布范围等信息,促进语言历史比较的自动化研究。本书利用共享创新特征和核心词同源保留率两种方法分别探讨了瑶语的谱系树分化图景,这对于理解瑶语的演变具有启发意义,同时对语言谱系树的理论研究具有借鉴作用。本书对于厘清瑶语的历史来源及演化、苗瑶语的比较研究乃至汉-苗瑶语比较研究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本书是一部反映山东沂水县方言词的构词法和方言中代词、副词、助词、介词、连词等词法概貌的研究成果。作者对山东沂水全县及沂水周边8个县市的方言进行了广泛的田野调查,获得了准确、翔实与全面的语言材料,在此基础上,运用比较的方法,将沂水方言与普通话、周边地区方言及其他北方方言进行共时对比,同时从历史语言学的角度探讨这些语言现象的来龙去脉,较好地归纳和呈现了沂水方言的词法面貌。本书特点是运用了大量鲜活生动的方言语料,且注重横向与纵向比较,探求了方言现象深层隐藏的规律及某些语言现象的演变轨迹。
儿化不仅是北京话的重要语音现象,而且也是重要的语法现象。《北京话儿化词典》增订本收录了北京话儿化韵词语七千余条,详加解释,为研究北京话提供了详细的*手资料。增订本有以下特点:一,重新审核了北京话儿化音系,特别是26个儿化韵母和289个儿化音节,总结出北京话的26个儿化韵;二,增订本增收条目400条左右,收词总的原则是从严掌握,有意增收一些体现北京民俗、风土人情、著名街巷、景区、城池的词语;三,对释义或例句中出现的不太明确、不容易理解的老词儿、老旧事物,增订本作了适当解释,注意丰富词典的知识性。
本书以宋元两代带有官话方言色彩的白话语料为主要研究对象,从词形、词义、常用词、特用方言词等角度全面考察中原官话与南、北官话相似程度的差异,以此界定中原官话的地域归属,并进一步比较南北官话方言文献用词的异同,揭示造成南北用词差异的原因,为构建科学的汉语词汇史和方言史提供近代时期的资料。
詹伯慧、张振兴主编的《汉语方言学大词典(上下)(精)》分上、下两卷。上卷内容为汉语方言学百科性条目,设置条目共约3000条,内容涵盖汉语方言学的方方面面,旨在显示汉语方言的基本知识,汉语方言研究的理论、方法,汉语方言的区属、分布、特色.汉语方言的研究成果,汉语方言研究的学者,汉语方言的学术活动,汉语方言的学术组织和学术刊物,等等。下卷为汉语方言本体的介绍,遴选54个汉语方言点,概述其语言面貌,再以列表对照方式比较各方言点的字音和词汇。这些代表点可以大致反映汉语方言的整体面貌,与上卷内容相互辉映,是大词典有机的组成部分。 本词典上卷所列条目,视内容需要分别以大、中、小条篇幅出条。大条一般字数在万字以上,中条一般为一两千字至三五千字不等,小条一般控制在三五百字以下。
《浙江九姓渔民方言研究》是一部汉语方言学研究著作。作者在实地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浙江九姓渔民方言的语言面貌进行了比较详细全面的描写,借鉴社会语言学、演化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对传统方言研究中尚未能描述清楚的问题进行了解释,并通过与周边吴语、徽语的比较,尝试对浙江九姓渔民方言的属性进行初步判定。同时,该书稿也对方言接触与语言演变的规律、汉语方言语音研究的新方向和新方法进行相关的理论探讨和实践。
听、说、读、写,是世界上任何一门语言的四门功课。本书为学习上海方言探讨一种新的学习方法,供读者选择。 全书24开,分三部分,*部分重新设计了适合上海方言的48个元辅音字母,并加以讲解。第二部分为字词篇,对一千余条上海方言字词加以注音和解释,同时配图200副一一做对应说明。第三部分为俗语篇,为上海方言常用600句做注解。附完整语音教学视频二维码。 本书较全面收集整理了上海方言,具有一定地方文化保存价值。
《英粤字典》(第六版)( AEnglish and Cantonese Dictionary )是由来自英国苏格兰的传教士湛约翰(John Chalmers,1825-1899)所著。《英粤字典》是其流传*广的一本书。1859年第1版时的《英粤字典》是一本袖珍字典,收词只有9568条,全书159页,英语与粤语对照,罗马字注音;到1891年的第6版扩充到296页。本次重印选定的版本为第6版。本书的正文以英文立目,词目按英语字母顺序编排。每个英文词目用粤语对译,对译词目时,列出粤语汉字及相应的罗马拼音字母注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