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各地方言正逐步萎缩。莆仙方言作为一种小众化的方言,夹在强势的闽南方言和福州方言之间,保持生命力不易。本词典以莆田城关和仙游城关的方言为标准,计划收入两地的方言词条1万条。在收词方式上,改变以往绝大多数方言词典以单一方言点为收词依据的路子,而是收录一个方言小区内部的两个具有代表性的方言点的词条,以便更好地凸显方言内部的差异,为莆仙方言研究者提供手切实可靠的资料。作为闽方言的五大次方言之一,莆仙方言至今未有正规出版的方言词典,本词典的出版将填补这方面的空白。
《方言》是我国第一部汉语方言学著作,在汉语史、汉语方言史、古代语言学史上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扬雄方言校释汇证》搜罗数十种版本对勘异文,汇集前人观点,悉心梳理,校雠补正,新见迭出,是《方言》深度整理研究的重要成果。本次修订,不仅吸纳了初版问世以来诸多学者的补充论证意见,更将作者十余年来持续的研究和思考融入其中,是能够反映今天学术水平的新校正本。
本书为进行方言文化田野调查的记录手册,包括两大部分:第一编是工作规范,对进行方言文化田野调查的规范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包括调查规范、语料整理规范、图册编写规范、音像加工规范、资料提交规范。第二编是调查表,详列了方言文化田野调查中需要记录、描写的九个方面:概况、房屋建筑、日常用具、服饰、饮食、农工百艺、日常活动、婚育丧葬、节日、说唱表演,收录近万条方言文化条目,是实现方言文化调查规范化、精准化、全面化的重要工具。
本书主要由七个章节和两个附论构成,研究的主要关注点在广西南宁的粤语语法上,包括《作为语言区域的广西南宁》、《语言接触与南宁粤语的状貌词》、《方式助词在广西汉语方言和壮侗语中的扩散》等章节,对广西南宁这一 语言区域 使用的粤语的语法做了全方位的归纳与揭示。
本书是*部江淮官话音韵系统的综合性研究著作。作者从跨方言比较的视角,结合历史文献材料,以中古音类为纲,比较江淮官话内部以及与周边方言的语音类型、音变模式上的对应关系,离析语音层次,讨论分析了江淮官话语音发展的共时与历时特征;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江淮官话的音韵性质、语音层次、形成与发展等相关问题。本书着重以语音特征地图的形式对语音类型进行描写,以历史层次的解析为研究重点进行音变过程的梳理与解释,提出了 江淮官话主体结构的源头是近代前期的中原方言,南宋至明,完成了主体结构的同化 近代南系官话的后裔即今江淮官话,是公元14 19世纪前叶汉语的权威方言口语系统 江淮官话的语音层次有4个底层、1个主体层、2个外来层次 等创新性观点。本项著作对江淮官话乃至整个官话的音韵史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参考语法 是 对一种语言的句法和形态进行全面描写的语法 。它与其他描写语法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系统的、尽可能详尽的,能够充分满足语法理论研究和语法比较的需要,也能为语言应用研究提供充足的语料。因此,一部 参考语法 一般是以一门单一的语言为描写对象,通过对该语言语法进行详尽的观察、描写、分析与研究,全面和系统地呈现该语言在音系、词汇、词类、句法等方面的总体面貌。本书研究对象为湘语长益片益沅小片的益阳市泥江口镇(原樊家庙乡)方言。以 参考语法 (Reference Grammar)所倡导的语言描写与研究原则为理论指导,采用刘丹青教授以科姆里和史密斯编制的《Lingua版语言描写性研究问卷》为提纲编写的《语法调查研究手册》(2008)为描写框架,在前人研究和真实口语语料的基础上,对湘语益阳市泥江口镇方言的音系、形态、词汇、
本书是对河北献县方言单点的调查研究。河北献县方言隶属于冀鲁官话,内部差异较大,从百余年前西方传教士开始,调查记录者一直很多,如汉学家戴遂良、方言学家陈淑静等。本书运用结构主义描写语言学的方法,对河北献县方言进行了语音、词汇、语法上的共时描写。也从历史语言学的视角,将献县方言音系与中古音系进行比较,归纳了献县方言声韵调演变的特点。此外,本书还提供了详实的分类词表和语料记音。
《青岛方言》收录方言词条2600余条,并逐一注音、释义、举例,呈现了青岛方言的整体面貌与显著特点。作者没有将语言学的框架凌驾于鲜活的方言语境之上,也没有脱离生活的土壤而单纯分析其语言形式,而是将方言研究和乡情民俗、地域文脉紧密地结合起来。由于提供了大量的生活场景例句、文献资料与古典文学作品释例,这本书读起来犹如在古今之间穿越,在市井与乡野间飞梭。
本书简要描写武义方言的声韵调、连读变调、文白异读、小称音变等,以国际音标标注1000个汉字的老派与新派读音,收集1200条方言词及50个语法例句;语料方面既有规定内容的《牛郎和织女》长篇故事,又有广泛流传于当地的童谣、谚语、俗语、歇后语、谜语、传说等口头方言文化作品,还有即席讲述的反映当地文化风俗的自然话语,具有十分珍贵的方言语料价值,所有方言文化的内容均有对应的方言转写及普通话译文,同时还以二维码方式附有音频及视频。
福建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传统,一直备受中国学界和东南亚、太平洋学界的重视。但在这些研究中,福建大多是被作为一个边界地区来对待的。论者或从中国文明的中心看福建,将福建作为中华古文明辐射地区的一部分。从这一角度看福建史前史,福建是“百越”的一部分。虽有学者力图从太平洋史前史的角度看福建,但由于受材料的限制和语言的隔阂,论述或偏于简单的传播论,或限于抽象的现象比较,福建仍然是处在研究的“边缘地带”。本书力图打破这种定式,希望以福建为中心来探讨南岛语族在中国大陆的形成、扩散和社会复杂化进程。本书也是对过去20多年来福建史前考古阶段性成果的总结。
这本书考察了12本编写于19世纪的潮汕方言罗马字语料,运用历时比较的方法,分析一百多年来方言语音演变现象,探索其中的规则与机制,并展现19世纪潮州方言音韵层次及其变迁状态。从而构建了19 世纪潮州方言音系,说明其性质,并以历时音变研究成果为基础,运用文献互证等方法,考察与罗马字语料年代相近的方言韵书及与其相关研究,纠正了以往一些似是而非的结论。本书材料丰富、论述有据、逻辑清晰、结论可信,是汉语方言学结合历史文献研究的新成果。
《浙江方言资源典藏 浦江》是 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 浙江汉语方言调查 项目成果(*辑)之一。本丛书*辑共16本,包括衢州、嵊州、海盐、宁波、定海、余杭、东阳、丽水、遂昌、乐清、瑞安、庆元、诸暨、长兴、浦江、天台。丛书所有语料均来自浙江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团队的实地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方言的概况、语音、词汇、语法、话语、口头文化,以及地方普通话。本丛书也是全国首个以省为单位编写出版的语言资源成果。丛书按地区分册,每一册都简要介绍了该调查点的方言的声韵调、连读变调、文白异读、小称音变等语音知识,以国际音标标注1000个汉字的老派与新派读音,收集1200条方言词及50个语法例句;语料方面既有规定内容的《牛郎和织女》长篇故事,又有广泛流传于当地的歌谣、谚语、俗语、歇后语、谜语、曲艺等口头文化作品,还有即席讲述的
本书针对汉语方言语音、词汇、语法、类型学和相互关系,以及方言文化等诸方面的比较,从方言语音的区域特征,异读特点谈到方音演变的类型、动因以及演变规律;从音义相生谈到方言词汇差异的产生,进而提出方言特征词划分方言区的标准;从对闽方言、粤方言、吴方言、赣方言、晋方言、客家方言进行相关比较,提出方言共同点和差异之处,从而进行语言学理论上的解释,为解决现代汉语研究中的难题提供了有价值的语料和有说服力的解释。
本书属于 浙江省语言资源保护工程(第二辑) 。本书简要描写分水方言的声韵调、连读变调、文白异读、小称音变等,以国际音标标注1000个汉字的老派与新派读音,收集1200条方言词及50个语法例句;语料方面既有规定内容的《牛郎和织女》长篇故事,又有广泛流传于当地的童谣、谚语、俗语、歇后语、谜语、传说等口头方言文化作品,还有即席讲述的反映当地文化风俗的自然话语,具有十分珍贵的方言语料价值,所有方言文化的内容均有对应的方言转写及普通话译文,同时还以二维码方式附有音频及视频。
本书将溧水街上话的研究纳入城市语言学视野中观察,详细说明样本研究的各方面:采用变异语言学的方法分析语言变项与语言变式的汉语模式、变异特征与社会因素的相关性、制约机制与演变模式的系统性;依据过渡语理论分析过渡语的性质、类型与状态;还介绍了城市方言变异与变化研究的新视角与新趋势。本书将传统方言学调查方法运用于社会语言学,运用社会语言学理论与方法研究汉语方言变异,是方法运用上的一次突破。结合汉语音节构成确定语音变项,是社会语言学变异研究的一项创新。第一次揭示出方言向普通话过渡过程中与 地方普通话 不同性质的过渡语 普通地方话 ,并构建方言与普通话之间过渡语的类型且做出理论解释。
羌语分布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汶川县、理县和松潘县部分地区,北川县羌族已经专用汉语,丹巴县羌族转用嘉戎语和汉语,黑水县有5万多藏族使用羌语。羌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羌语方言差异很大,本书根据1956-1960年间调查的羌语材料为基础,介绍了羌语南北两大方言20点的音位系统和每个点1600多词,为羌语方言比较和亲属语言的历史比较提供丰厚的材料。本书为读者了解羌语、认识羌语、发展羌语提供一些参考,是研究羌语的一部重要的参考书。对羌族语言文字的研究、羌文化传承与保护等方面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羌族创造了以北部方言为基础方言,以雅都土语曲谷话为标准音点的羌族拼音文字。因此,本书的出版对于羌语文的教学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