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各地方言正逐步萎缩。莆仙方言作为一种小众化的方言,夹在强势的闽南方言和福州方言之间,保持生命力不易。本词典以莆田城关和仙游城关的方言为标准,计划收入两地的方言词条1万条。在收词方式上,改变以往绝大多数方言词典以单一方言点为收词依据的路子,而是收录一个方言小区内部的两个具有代表性的方言点的词条,以便更好地凸显方言内部的差异,为莆仙方言研究者提供手切实可靠的资料。作为闽方言的五大次方言之一,莆仙方言至今未有正规出版的方言词典,本词典的出版将填补这方面的空白。
《方言》是我国第一部汉语方言学著作,在汉语史、汉语方言史、古代语言学史上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扬雄方言校释汇证》搜罗数十种版本对勘异文,汇集前人观点,悉心梳理,校雠补正,新见迭出,是《方言》深度整理研究的重要成果。本次修订,不仅吸纳了初版问世以来诸多学者的补充论证意见,更将作者十余年来持续的研究和思考融入其中,是能够反映今天学术水平的新校正本。
闽人智慧:言之有理 丛书由福建省委讲师团组织编写。全书共10册,收录了福建九个设区市及平潭综合实验区1,000多条具有浓厚地方特色与正向意义的方言谚语条目。各册分信念、立场、民本、劝学、为善、辩证、方略、生态、笃行、廉洁十个篇目。丛书对每条方言条目进行篇目分类,组织作者编写注释、句意和相应的运用,邀请各地方言专家为书中每条方言俗语录制慢速和正常语速两种音频,供读者扫码学习使用。丛书以创新的方式,用方言俗语中的微言大义传达积极的人生观和社会意义,对于广大读者习得 闽人智慧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积极意义。
羌语方言差异较大,为了完成羌语方言调查报告,作者对20世纪50-60年代普查羌语时收集的资料逐点进行复核和补充。在此基础上,对各方言土语代表点的词汇和语法进行循环比较,得出方言差异的确切数据。为了使学术界对羌语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深入描写羌语方言土语点的语音和词汇,弥补羌语方言全面介绍的不足,我们特意编写本书。本书的撰写时断时续,原计划将语法部分整理后一起出版,但由于工作量太大,一时难以完成,加之现书稿已经有很大篇幅,故先出版语音与词汇部分,语法部分将来再出版。希望本书为羌语的深度描写、羌语方言的比较乃至汉藏语的比较研究提供坚实的第一手材料。
本词典465万字,包括上、下两卷,是*部全面反映汉语方言和方言学面貌的大型辞书。主要内容包括:本词典总字数约400万字。3000多条条目。内容涵盖以下三个部分。 (一)汉语方言学部分 参照百科全书体例,以特大条、大条、中条、小条分别列目,以中小条目为主。 (二)汉语方言部分 以李荣主编的《现代汉语方言词典》分地版的42个方言点为基础,适当增加香港、台北、潮州等几个点,进行各点的扼要介绍和对照列表,从中反映现代汉语方言的轮廓。内容包括:(1)各方言点的概况;(2)各方言点音系;(3)各方言点字音对照表;(4)各方言点词汇语法对照表。 (三)附录及索引部分 附录1 本词典使用国际音标;附录2 汉语方言研究主要文献选录。 索引:本词典条目索引、人名索引和著作索引。
福建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传统,一直备受中国学界和东南亚、太平洋学界的重视。但在这些研究中,福建大多是被作为一个边界地区来对待的。论者或从中国文明的中心看福建,将福建作为中华古文明辐射地区的一部分。从这一角度看福建史前史,福建是“百越”的一部分。虽有学者力图从太平洋史前史的角度看福建,但由于受材料的限制和语言的隔阂,论述或偏于简单的传播论,或限于抽象的现象比较,福建仍然是处在研究的“边缘地带”。本书力图打破这种定式,希望以福建为中心来探讨南岛语族在中国大陆的形成、扩散和社会复杂化进程。本书也是对过去20多年来福建史前考古阶段性成果的总结。
《当代吴语研究》(第二版)是在作者对吴语三十多个代表地点作了详细的调查,获得了大量语料的基础上悉心写成,发表了吴语各地的音系、连读调、两千多个字音、近千条词语以及语法例句和标音举例等。特别有意义的是,它反映了六十年来老、中、青三代语音的变迁,是赵元任教授1928年《现代吴语的研究》一书出版60年后跟踪研究吴语的又一次重大的语言实践。 本书对各地语言的描写准确精细,各章都用现代语言学的方法进行理论概括和分析研究。他不但可以给语言文字工作提供丰富的研究资料,而且对于研究吴语地区的文化、民俗、历史、地方文学的人士来说,也很有参考价值。
本书针对汉语方言语音、词汇、语法、类型学和相互关系,以及方言文化等诸方面的比较,从方言语音的区域特征,异读特点谈到方音演变的类型、动因以及演变规律;从音义相生谈到方言词汇差异的产生,进而提出方言特征词划分方言区的标准;从对闽方言、粤方言、吴方言、赣方言、晋方言、客家方言进行相关比较,提出方言共同点和差异之处,从而进行语言学理论上的解释,为解决现代汉语研究中的难题提供了有价值的语料和有说服力的解释。
羌语分布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汶川县、理县和松潘县部分地区,北川县羌族已经专用汉语,丹巴县羌族转用嘉戎语和汉语,黑水县有5万多藏族使用羌语。羌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羌语方言差异很大,本书根据1956-1960年间调查的羌语材料为基础,介绍了羌语南北两大方言20点的音位系统和每个点1600多词,为羌语方言比较和亲属语言的历史比较提供丰厚的材料。本书为读者了解羌语、认识羌语、发展羌语提供一些参考,是研究羌语的一部重要的参考书。对羌族语言文字的研究、羌文化传承与保护等方面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羌族创造了以北部方言为基础方言,以雅都土语曲谷话为标准音点的羌族拼音文字。因此,本书的出版对于羌语文的教学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书为江荻、燕海雄、黄行主编的 中国民族语言语法标注文本丛书 中的一本。 本书是一部彝语句法描写著作。本书主要从大量的彝语语料(主要是民间故事)中客观呈现彝语句法的本真面貌,并将彝语语料中自然呈现的语法现象利用计算机Toolbox软件以隔行对照的方式标注于彝语语料文本上。做到了语法现象的描写和文本语料自始至终相互印证,在充分尊重原始语料及语篇结构的基础上,比较直观自然的呈现彝语凉山话的句法现象。本书收录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和寓言为主,同时增加一些说话人叙述事件的口语材料,对每个词、语法成分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梳理并加以标注。
鄱阳湖平原是赣文化和原始赣语的重要发源地,沿湖滨分布的赣语被学术界称为 北部赣语 。都昌方言地处鄱阳湖北岸线上,属昌都片赣语,其东部与鹰弋片赣语交界。本书基于作者长期对赣方言田野调查与研究的积累,从方言语音系统、地理差异、语音音变、与周边方言关系等角度全面系统地呈现了都昌境内赣方言语音面貌与特点。本书从大视角、多维度深入讨论了都昌方言语音特点及特色音变,并结合其他汉语方言探讨其音变的机制与成因,都昌方言与邻近周边各县方言的关系和历史渊源,进而提炼出鄱阳湖区域赣语的区别性特征及都昌方言的独特之处。都昌方言是北部赣语的典型代表,其演变发展中还有鄱阳湖区域地理上横向渗透形成的区域特征,具有丰富的语音层次,其 次清化浊 送气分调 古透定母今读边音 古溪群母今读零声母 全浊上全浊去归阴平 等
本书是对1999年版《汉语方言大词典》进行修订的成果。 《汉语方言大词典》的编纂工作始于1986年,讫于1991年,历时五年,共收录古今南北汉语方言词汇20万余字,字数1500余万,是规模宏大,迄今国内外*部通贯古今南北的大型方言工具书,有初步汇集、整理、积累古今汉语方言资料之功,对方言学、民俗文化学以及地方文学、戏曲等领域的研究不无裨益。 《汉语方言大词典》本次修订,主要进行了如下几项工作:一、内容修订:对所收方言词的形、音、义进行了全面的修订。二、引文修订:对引文及出处进行了补订。三、地名修订:对安徽、广西、广东、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江苏、辽宁、内蒙、山东、山西、陕西、上海、四川、浙江等省下辖八十余县市地名进行了更改,以更契合实际情况。四、格式修订:对标点、音标、注释文字字体等进行了修
《中国语言资源集 河北》是教y部、国家语委 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 的标志性成果 中国语言资源集(分省) 系列之一。书中所列方言材料是调查团队历时多年实地调查的手资料,内容涵盖了河北境内晋语、冀鲁官话、北京官话、中原官话35个方言点的部分语言和文化特点。丛书共4种(5册),分别为语音卷、词汇卷(上下)、语法卷和口头文化卷。本卷(语音卷)主要包括概况、35个方言点的语音系统 (声韵调、连读变调、异读、儿化、其他主要音变)及1000个单字的字音对照等内容。
詹伯慧、张振兴主编的《汉语方言学大词典(上下)(精)》分上、下两卷。上卷内容为汉语方言学百科性条目,设置条目共约3000条,内容涵盖汉语方言学的方方面面,旨在显示汉语方言的基本知识,汉语方言研究的理论、方法,汉语方言的区属、分布、特色.汉语方言的研究成果,汉语方言研究的学者,汉语方言的学术活动,汉语方言的学术组织和学术刊物,等等。下卷为汉语方言本体的介绍,遴选54个汉语方言点,概述其语言面貌,再以列表对照方式比较各方言点的字音和词汇。这些代表点可以大致反映汉语方言的整体面貌,与上卷内容相互辉映,是大词典有机的组成部分。 本词典上卷所列条目,视内容需要分别以大、中、小条篇幅出条。大条一般字数在万字以上,中条一般为一两千字至三五千字不等,小条一般控制在三五百字以下。
《中国语言资源集 河北》是国家语委 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 的标志性成果 中国语言资源集(分省) 系列之一。书中所列方言材料是调查团队历时多年实地调查的第一手资料,内容涵盖河北境内晋语、冀鲁官话、北京官话、中原官话35个方言点的部分语言和文化特点。丛书共4种(5册),分别为语音卷、词汇卷、语法卷和口头文化卷。本卷(词汇卷)分为上、下两册,主要以表格形式展示河北省35个调查点的1200个普通话词目对应的河北方言词汇情况。书中具体标注了每个词目对应的河北方言词语的读音和必要的说明文字,以便在不同方言点、方言和普通话之间进行比较。
本书是对孟津单点方言词汇调查研究的专著,对孟津方言进行了尽可能全面深入的记录、描写、分析和研究,展现了孟津方言词汇的基本面貌和特点。词典的绪论部分对孟津方言的内部差异、声韵调系统、合音现象、儿化音变、轻声、连读变调和文白异读现象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描写和分析。词典的正文部分收词7500余条,词条采用国际音标注音、释义、举例以及补充说明等规范体例,注重历时比较和共时比较,重视时空观在方言研究中的体现。词典收录了大量反映当地风物、习俗、观念、史迹的词语,把方言词汇研究与地域文化、民俗文化结合起来,既扩大了方言研究的视阈,也对相关学科的研究有所助益。
《福建南平官话》主要以福建南平市延平区官话的语音、词汇、语法系统为研究对象。南平官话属于征战、屯守式官话方言岛,大约形成于明代早期。目前南平官话的使用人数大概有三万,绝大部分集中在市区周边的一些乡镇,城区内已经找不到比较集中的南平官话社区了。本书以南平官话最大的片区 西芹镇的发音人为主要调查对象,也注意与市区内零星分布的发音人进行核对。全面、系统地描写了福建南平官话的语音、词汇和语法,并记录了丰富的话语材料。语音部分描写、讨论南平官话音系、连读变调、不同性质的异读现象、音韵特点。词汇部分从方言特别词、方言古语词、民俗文化词三个方面展现了南平官话词汇特点。语法部分较为全面地描写了方言的词法和句法,词法部分主要描写和讨论了南平官话的构词法、重叠与语缀、数量、方所和指代、性状与程
本书主要采用描写语言学的方法,对安阳市区方言的词缀、重叠、等词法项目以及词类、体貌、处置句、感叹句等句法项目共19类进行研究。本书对安阳市区的词类和句式的描写和研究较为全面、详细,以期能较为完整地反映安阳方言语法的全貌。对地方特色尤为鲜明的代词、副词、语气词、处置句、疑问句、位移句等又着力细描,以此凸显安阳市区方言语法与众不同的点面。本书注重对方言现象共时层面的比较研究,安阳方言的重叠类型比普通话丰富。本书通过与普通话、各地方言比较希望更准确更清晰地呈现安阳方言语法面貌。
陕西商州罗湾客家话分布在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牧护关镇,目前使用人口仅三百多人。罗湾客家话是清乾隆中期由广东五华经湖南浏阳辗转而至商州的客家人所使用的方言,当地人称为 罗湾话 或 罗湾广东话 。罗湾客家话属于客家方言粤台片的梅惠小片,虽然长期处于商州话和客伙话的包围之中,但整体上依然较好地保留了客家方言的语言特征,如:古全浊声母今逢塞音、塞擦音无论平仄大多读送气声母,梗摄今读韵母存在着系统的文白异读现象,声调有6个,其中入声分阴阳,且阳入的调值比阴入高等等。本书稿主要记录描写了罗湾客家话的语音、词汇和语法以及该地的地理风俗情况。本书稿采用《方言调查字表》调查记录了罗湾客家话的语音面貌,整理成同音字汇;根据《中国语言资源调查手册 汉语方言》和《汉语方言词语调查条目表》调查记录了罗湾客家话
占米话是粤方言在粤东、粤中地区立足后,深受当地客家话、闽南话影响的一支方言土语,其接触性语言特征明显,使用已呈式微。本书以广东海丰县鹅埠占米话为例,通过田野调查详细呈现该方言在语音、词汇、语法上的特点,以对比的视角横向着重突出其与周边汉语方言的接触特征,纵向探讨方言的历时发展变异。同时书中融入语言资源保护理念,注重自然语料,以摄像、录音等方式记录了该方言颇具文化价值但又濒临消亡的口传文化,并以照片的方式生动形象地展示当地丰富的民俗文化词。
湖南新宁瑶族峒话(也自称人话)是当地瑶族民众所持的一种濒危汉语方言,其语言归属暂未定性。本书以麻林、黄金两个瑶族乡为调查点,对峒话进行了多次长时间的田野调查。全书结合方言学、实验语音学、社会语言学等理论方法,共分六章,对峒话的语音、词汇、语法系统,分类记录了当地的词汇表,收集的语料,另外,对语言功能、濒危情况等做了深入细致的描写,同时秉承方言志的书写传统,力求全面呈现语言事实,记录新宁瑶族丰富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陕西延安老户话》一书在田野调查所获取的大量语料的基础上写成,对濒危方言延安老户话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描写、分析和考察。从地理、历史、人口到移民和方言的形成,从语音、词汇、语法描写到语料记音,从平面描写到共时、历时比较,丰富而鲜活地揭示出延安老户话错综复杂的情况。全书共8章,主要内容包括:延安老户话的现状、形成和嬗变;延安老户话声韵调,语音演变特点,与中古音的比较,共时音变,同音字汇,词汇特点及内外比较,分类词表,词法,句法,语法例句,话语材料。
清末以来,随着印刷术的普及和西学的兴起,先后出现了为数众多的出版物,旨在向国民介绍外来文化和科学。上海作为当时的主要出版地之一,此类读物开风气之先,学界对此亦多有研究。这些出版物中,有一类非常有特色的用上海方言写作的作品,不仅生动地记录了百年前上海话的真实面貌,而且可供史学者或专科学者进行深入研究。《清末民初上海话文献丛刊》的第一辑即旨在收录这类图书。 与普通出版物相比,这些上海方言著作,有的印数较少,有的深藏馆阁,又或因为其以沪语为著录文字而少有深入研究,总之这些读物目前受到的关注不多。本丛刊之第一辑聚焦于五种以上海话写作的科教读物的钞本和刻本,既收有科普读物,也有数学读物、乐理读物,体现了语言学、文献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成果。丛刊通过导读、文字转录等加工整理,再配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