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言西语》 日常语言影响着个体的思维方式,方言维系了民族的历史记忆,政治语言决定了国家的现实意识。《东言西语》是一部打破个人思维模式,追寻民族失落历史,探求家国意识逻辑的挑战读者智识边界之书。郑子宁以共时的现代汉语方言为经,横观汉语方言与民族文化传承的现实全景,发散式阐明了凝聚于其中的文化偏见;以历时的古代汉语嬗变为纬,纵览中国语言与传统的历史面貌,系统性揭示了遮蔽于其下的文化记忆。由此,郑子宁用以一种深入浅出的方式,化门槛与难度极高、向来被目为 绝学 的方言学与历史语言学为近50个精彩绝伦的故事,把汉语普通话、拼音、方言、古汉语、姓名、称谓、外语习得等几乎所有语言与文化的核心问题融会贯通,用具有内在统一性的连贯逻辑,为我们在语言中找到了一个全新的中国。 《中国话》 本书从语言
本词典是一部反映当代生活、集字词为一体并有多媒体和移动产品的粤语工具书。本词典分单字条目和词语条目。单字收录范围以《通用规范汉字表》为基础,同时增补了不见于字表而在粤语区流行的方言字,共计9220个单字条目。词语条目收录范围包括粤语跟普通话不同的词语和部分俗语,粤语常用并跟普通话相同的词语,以及常用新词语和外语译音词,总计17000多个词条。本书主要针对大众实用研发,基本覆盖广州话日常用语。
全书共十七章,从温州话的概述、语音系统、特点、语流音变、文白异读、异音字、同音字汇、词汇、语缀、方言特征词以及中古音与温州话的传承、温州话的探索和传承、温州话散讲、用温州话吟诵唐诗宋词、温州地名解读等方面,全方位解读温州话,系统地阐述温州话的起源、形成特色以及传承意义,是温州方言研究领域的力作。温州方言是中国方言中独特的奇葩,与中原古汉语一脉相承,现今的温州话保留了大量古汉语的特征和读音,被学术界称为 古汉语的活化石 ,在语音、词汇、语法等各方面有与众不同的特点,极具地域性,极具研究价值。本书作者沈克成先生多年来致力于温州话的研究,出版有多部温州话研究专著。本书在《温州话》与《温州话(增补本)基础上进行修改与增补,作者细细打磨,精益求精,进一步凸显了本书的学术价值。
本书以粤东闽语分支方言揭阳方言为研究对象,运用语音层次分析法,详细分析了揭阳方言的语音层次及其演变模式。声母方面主要分析了中古全浊声母和次浊声母,韵母方面主要分析了果假遇蟹止咸山通等韵摄。本书有助于增进对闽方言音韵史的认识,对深入理解汉语方言语音层次演变问题具有积极意义。
本词典是一部反映当代生活、集字词为一体并有多媒体和移动产品的粤语工具书。本词典分单字条目和词语条目。单字收录范围以《通用规范汉字表》为基础,同时增补了不见于字表而在粤语区流行的方言字,共计9220个单
该书以七十余种早期(指十九世纪中叶至二十世纪上半叶)西儒吴语文献(包括少量东洋人士所编纂上海话课本)为语料,采用专题形式开展1850年以来吴语词汇和语法项研究。全书共设八大主题,具体有 说 类动词、代词、否定词、使役被动标记、表定指 一量名 结构、短语词序、虚指性代词句和位移事件词化类型等。所选专题,既能结合前贤所论热点或疑点,也能把握语言理论发展动态,在历史语言学和类型学视野下探究吴语的演变轨迹及其动因。该书语料丰赡、分析细致、数据翔实、结论可靠,在文献梳理和研究中,点面结合,既有对早期吴语文献的共时和比较研究,也有对吴语方言区多个方言点语言现象的深入讨论。
本书的主要研究了我国处干濒临失传状态的濒危,文字 汉语雅言 。 汉语雅言 是当今1.2亿粤语使用者在口头上使用着,但是大多数人见了本字却不会认,说了听了不会写的字,这些字是古代汉语的 活化石 :这些文字记录在古代文言著作和典籍里,现代书报杂志已经不再使用或极少使用,这是一种文化遗产;这些文字在粤语中的读音和释义信息,与典籍对其注音、释义信息一致,可查可考,这是一种规范性语言文字。本书收录了 汉语雅言 的绝大部分文字,从根本上解决了粤方言使用者会说不会写的用字难题,从而让 汉语雅言 得以薪火相传。
本书为语言学领域下训诂学方向学术专著,采用 比较训诂 研究范式,基于汉藏语言比较,研究汉语词义的产生、演变以及汉语方言词汇的发展;以经典训诂学为中心,结合汉藏历史语言学、语义类型学,形成新的训诂学研究模式。首先,把汉藏历史语言学引入训诂学,在汉藏语系大背景下研究训诂学,将汉语的历史往前大步推进;其次,把语义类型学引入训诂学,为词义演变提供普遍模式;再次,对重要的语言学古典文献《方言》《释名》进行全面梳理,并对《说文》段玉裁注中的假借语料进行整理;最后,以《诗经》为例将比较训诂范式应用于文献整理,验证其实用价值。
本书是*部江淮官话音韵系统的综合性研究著作。作者从跨方言比较的视角,结合历史文献材料,以中古音类为纲,比较江淮官话内部以及与周边方言的语音类型、音变模式上的对应关系,离析语音层次,讨论分析了江淮官话语音发展的共时与历时特征;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江淮官话的音韵性质、语音层次、形成与发展等相关问题。本书着重以语音特征地图的形式对语音类型进行描写,以历史层次的解析为研究重点进行音变过程的梳理与解释,提出了 江淮官话主体结构的源头是近代前期的中原方言,南宋至明,完成了主体结构的同化 近代南系官话的后裔即今江淮官话,是公元14 19世纪前叶汉语的权威方言口语系统 江淮官话的语音层次有4个底层、1个主体层、2个外来层次 等创新性观点。本项著作对江淮官话乃至整个官话的音韵史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壮语是壮族的母语,壮语目前仍广泛流行于壮族人口聚居的地区,未来一个相对长的时期内,也仍将在一定领域内使用。自有壮语研究开始,陆陆续续出版了一些有关壮语的专著,但专门研究壮语词句语法的专著较少,再配有音频的更少。广西民族语文研究中心组织编写这本书稿,主要目的,是为壮语爱好者、壮文自学者了解、学习壮语文提供材料。 本书以《壮文词句》为名,分为4个章节:壮文的词、壮文的词组、壮文的句子、壮文常用词。全书共35节,内容相对简单易读;配有相应的音频、视频。本书的出版,填补了壮语文词句研究专著缺乏和壮语文书籍少配套音频的空白,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
《重校方言》十三卷,附校正补遗一卷。以浙江大学图书馆藏劳权批校本彩色影印。 从学术价值上说,卢文弨的《重校方言》与戴震的《方言疏证》是公认的清代《方言》整理与研究的殿军。周祖谟的《方言校笺》之所以为当今学界所称道,就是因为全面吸收了卢文弨、戴震、王念孙等清代著名学者的校勘成果。该书此前从未单行影印。 从形式上,此次影印的底本,是卢文弨《抱经堂丛书》本早印本,底本板片状况极佳,字口锋利,刷印清晰。存有大量劳权的批校和浮签。劳权批校分朱墨双色,蝇头小字遍及全书。影印本为呈现批校和底本全貌,采用大开本彩色印刷。 扬雄的《方言》是我国历史上十分重要的语言学著作,它注意到语言在时间上的变化和空间地域上的转移,提出了当时汉语方言的分区问题,首次提出了 转语 的概念,在收集方言词语方面采用了
参考语法 是 对一种语言的句法和形态进行全面描写的语法 。它与其他描写语法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系统的、尽可能详尽的,能够充分满足语法理论研究和语法比较的需要,也能为语言应用研究提供充足的语料。因此,一部 参考语法 一般是以一门单一的语言为描写对象,通过对该语言语法进行详尽的观察、描写、分析与研究,全面和系统地呈现该语言在音系、词汇、词类、句法等方面的总体面貌。本书研究对象为湘语长益片益沅小片的益阳市泥江口镇(原樊家庙乡)方言。以 参考语法 (Reference Grammar)所倡导的语言描写与研究原则为理论指导,采用刘丹青教授以科姆里和史密斯编制的《Lingua版语言描写性研究问卷》为提纲编写的《语法调查研究手册》(2008)为描写框架,在前人研究和真实口语语料的基础上,对湘语益阳市泥江口镇方言的音系、形态、词汇、
本书简要描写武义方言的声韵调、连读变调、文白异读、小称音变等,以国际音标标注1000个汉字的老派与新派读音,收集1200条方言词及50个语法例句;语料方面既有规定内容的《牛郎和织女》长篇故事,又有广泛流传于当地的童谣、谚语、俗语、歇后语、谜语、传说等口头方言文化作品,还有即席讲述的反映当地文化风俗的自然话语,具有十分珍贵的方言语料价值,所有方言文化的内容均有对应的方言转写及普通话译文,同时还以二维码方式附有音频及视频。
《早期北京话语法演变专题研究》利用《早期北京话的新材料》(刘云,2013)和《早期北京话珍本典籍校释与研究》(王洪君、郭锐、刘云,2017)所发掘整理的满汉合璧文献、京味儿小说、域外北京话教科书、曲艺等早期北京话文献,对早期北京话展开个案研究。研究对象包括敬称代词“您”、时间副词“且”、北京话中的担心—认识情态系统、处置标记“给”、“定”“准”类认识情态副词等专题。大规模新发掘语料使得系统的溯源研究真正得以实现,本书对敬称代词“您”的来源等经典问题有了新的认识,同时在类型学视野下,发掘出担心—认识情态等北京话语法研究的新课题,相信本书的出版将为北京话语法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余姚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境内的河姆渡文化代表着长江流域的远古文明。余姚秦时置县(一说汉置),宋时被称为 东南*名邑 ,明时被誉为 文献名邦 。余姚方言是余姚悠久深厚地方文化的基本载体、表现形式和直接标志,是吴方言的一个古老源头,是汉语和汉文化的组成部分。而词汇在语言中处于中心地位,因为语音是以词音的形式而存在,语法是词的形态变化及其构句规则。所以专门调查、收集、比较、考证词汇当是研究余姚方言的一个基础工程。本书作者在吸取诸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田野调查和文献考据,编撰本词汇专集,以供广大读者学习使用。
鄱阳湖平原是赣文化和原始赣语的重要发源地,沿湖滨分布的赣语被学术界称为 北部赣语 。都昌方言地处鄱阳湖北岸线上,属昌都片赣语,其东部与鹰弋片赣语交界。本书基于作者长期对赣方言田野调查与研究的积累,从方言语音系统、地理差异、语音音变、与周边方言关系等角度全面系统地呈现了都昌境内赣方言语音面貌与特点。本书从大视角、多维度深入讨论了都昌方言语音特点及特色音变,并结合其他汉语方言探讨其音变的机制与成因,都昌方言与邻近周边各县方言的关系和历史渊源,进而提炼出鄱阳湖区域赣语的区别性特征及都昌方言的独特之处。都昌方言是北部赣语的典型代表,其演变发展中还有鄱阳湖区域地理上横向渗透形成的区域特征,具有丰富的语音层次,其 次清化浊 送气分调 古透定母今读边音 古溪群母今读零声母 全浊上全浊去归阴平 等
《近代西北方言文献集成》分四编,*编为 近代西北方言文献提要 ,分方志方言文献提要、方言专著提要、方言论文提要三类;第二编为陕西近代方志方言文献,包括《陕西通志》、《同官县志》等29种;第三编为甘肃近代方志方言文献,包括《西和县新志》、《重修皋兰县志》等44种;第四编为宁夏、青海、新疆近代方志方言文献,包括《海城县志》、《贵德县志稿》、《新疆地理志》等10种;第五编为近代西北方言专著(4种),即张澍的《秦音》、慕寿祺的《甘宁青恒言录》、王海帆的《陇西方言志》、范紫东的《关西方言钩沉》;第六编为近代西北方言文献 论文部分(16种),包括刘文锦《秦中方言》、白涤洲《秦音琐谈》、李酝班《凉州方言序》、冯国瑞的《关西方言今释》、廖序东的《城固 重言 记》,等等。
本书属于 浙江省语言资源保护工程(第二辑) 。本书简要描写分水方言的声韵调、连读变调、文白异读、小称音变等,以国际音标标注1000个汉字的老派与新派读音,收集1200条方言词及50个语法例句;语料方面既有规定内容的《牛郎和织女》长篇故事,又有广泛流传于当地的童谣、谚语、俗语、歇后语、谜语、传说等口头方言文化作品,还有即席讲述的反映当地文化风俗的自然话语,具有十分珍贵的方言语料价值,所有方言文化的内容均有对应的方言转写及普通话译文,同时还以二维码方式附有音频及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