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水平测试(PSC)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语言测试。本书汇集了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的有关研究资料,是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向全国推荐的培训*和省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的参考用书,也成为语言文字工作者研讨国家通用语言的参考资料。本书2000年初版,2004年增订,多次印刷。第三版为适应全国测试员培训的需要做了局部调整,增补了 普通话水平测试研究及发展 部分等。
本书专注于普通话情感语段发声特征研究,书的前五章是作者的博士论文,后四章是其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批准号:16BYY144)的研究成果。经过反复实践,作者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发声研究思路,包括:发声参数的提取与统计分析;通过EGG波形比对以确定语段中各音节所用到的发声类型;通过合成与感知实验以确定发声对情感表达所起的作用。作者还为此编写了相应的软件程序。该研究方法也可用于方言、民族语的声调发声研究。期望本书的研究成果也能对AI技术发展有所贡献。
《普通话语气词系统论》从系统性出发构建普通话语气词的聚合系统、功能系统和迭用系统。包括四部分: 一、据语气词和非语气词的对立确定其成员。二、据音义象似性构建其聚合系统。三、从句子话语属性与话题-述题结构出发,将其分为话题语气词、述题语气词和准话语语气词。然后据 语气结构 = 述题调/疑标语气 述题语气词口气 假设,将述题语气词功能确定为肯定、惊讶、确信、确认口气,话题语气词功能确定为口气兼辅标话题,准话语语气词功能确定为重构句法、语义和韵律块。四、构建其迭用类型系统,归纳迭用顺序及其机制。此外,从古今、普方和英汉对比角度反观汉语语气词。
本书为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中央普通话进修班使用的教材。注重普通话基础知识的讲授与语音训练的结合,为普通语音训练提供丰富实用的教材,编入普通话语音教学法的内容,并配有录音光盘。本书另配《 普通话语音训练教程 发音练习手册》。
本书从语音、发声、综合练习三个部分系统地讲解了播音发声与普通话语音的基本理论知识,并且精选了大量的练习材料。在语音板块中,着重突出声母、韵母、声调、语流音变在普通话语音学当中的具体作用及其相互间的协调关系;发声部分则强调了呼吸控制、口腔控制及共鸣控制在发声环节中的关键作用和控制中的方式方法;综合练习板块中则注重基础能力的训练,强调阶段性培养和分层次提高。本书注重基础的夯实和实践的运用,具有一定的引领作用和较高的实用价值。
协同发音现象是言语产生研究的核心内容,也是言语产生理论中比较复杂且难于解决的问题。本书使用动态电子腭位(Electropalatography,EPG)和声学分析的方法,从音节内部、音节之间以及韵律层面对汉语普通话的音段协同发音现象进行了研究,讨论了普通话音段协同发音的基本模式和控制机制。
汉语十日通 是一套专为短期班零起点外国学生编写的初级汉语综合教材,分入门篇、基础篇、提高篇、冲刺篇,各包括主教材、练习册、习字本和教师手册。该系列自2008年初版以来一直被北京语言大学速成学院作为教材,同时远销海外,被全球十余个国家的孔子学院作为专业课程教材长期使用。 近年来,北京语言大学预科教育学院编写了与 汉语十日通 综合教材配套的零起点预科基础汉语专项技能教材 《汉语十日通 读写》《汉语十日通 听说》,仍分四阶,共8册,既可与综合教材配套使用,又可相对独立地展开读、写、听、说技能教学,形成 一体两翼 的完备教学体系,满足短期培训和预科学生应用、应试两方面的需求。 《汉语十日通 读写》是北京语言大学预科教育学院针对预科生的特殊学习需求编写的一套零起点基础汉语读写课程教材。教学设计基于 三位
本书立足 通用语言传播需求,以 语言文字政策为依据,从普通话、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基础理论出发,通过对相关学科专业知识的系统讲授和技能实训,旨在提高高等院校未来以普通话为工作语言的相关专业学生所需的职业语言素养及技能。 本书强调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有机结合,共分为上下两篇:上篇结合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等相关研究的 成果,让学习者全面掌握普通话、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基础理论。下篇围绕读者学习和使用普通话的重难点,以及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常见失误,进行有针对性的系统训练。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有学习和使用普通话需求的相关专业课程教材,也可作为从事普通话教学、普通话水平测试等工作人员的研读材料,同时还可供关注 通用语言传播领域相关问题的读者参考和使用。
《古汉语语法四论》是何莫邪先生1981年在哥本哈根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的学位论文,同年年底这本论文的修订本在伦敦柯曾出版社出版。全书结构包括致谢、导言和四个主体章节。导言中的核心观点,总结起来分为两个主题,一个是语言学研究的态度、原则。认为研究任何语言都要有良好的普通语言学兴趣和素养;要有处理第一手材料的能力,研究古汉语时,翻译和深刻的理解之间的差距;尊重语言事实,不能为了维护得出漂亮的规律而剪裁语料,回避例外;优选的语言学论著,都是由例句清晰推导出相应的观点,即:让例句自己说话。另一个是古汉语语法研究的方向。提出要对古汉语基本结构、基本特征作具体而微的研究,在各个基本问题上拿出真正的有建设性贡献的成果,逐条建立古汉语语法规则。否定、量化、代词和条件句四个专题是形式逻辑的四个
《国际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大学成人段)是为顺应世界各地中文教学迅速发展的趋势,满足各国大学及社会成人中文教学课程规范化的需求而研发的教学大纲。 大纲对中文作为第二语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评价进行了梳理和描述,并提供了常见教学模式课例,旨在为大学及社会成人中文教学机构和教师在教学计划制订、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选择、学习者语言能力测评和资源研发等方面提供参考依据和参照标准;为不同国家制定本土大学及社会成人中文教学大纲提供参考。 大纲包含正文、附录和资源三部分。正文对大学阶段中文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进行详细描述;附录提供常见教学模式课例、评价样表与样题;资源部分单独成册,含现代汉语专业知识介绍、分级分类词表、各类教学资源名录等,为教师的教学实践和专业发展提供
本书为“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湖北方言调查项目的标志性成果。该项成果汇集了涵盖湖北省境内西南官话、江淮官话和赣语50个市县方言语音、词汇、语法和口头文化的调查材料。全书分语音卷、词汇卷、语法卷和口头文化卷,约400万字。语音卷包括各方言点的语音系统、连读变调、异读与儿化、小称音及其他音变和1000个单字的字音对照;词汇卷包括1200个词语的对照;语法卷包括50个语法例句的对照;口头文化卷包括歌谣、故事、谚语、歇后语等内容。该项成果全面客观地反映了当今湖北方言的基本面貌,为湖北方言的深入研究、为汉语方言的比较研究提供了富有价值的材料,对方言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对语言理论的建设和区域文化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书系统研究汉语跨层结构的词汇化演变模式和路径。跨层结构的词汇化是从非语言单位变为语言单位的变化,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变化。研究本来不在同一句法层次上而只是在线性顺序上相邻的两个成分所形成的跨层结构的词汇化是怎样演变的,这对汉语和世界其他语言的词汇化以及相关的语言演变研究具有独特的意义。本书注重将演变来源、演变历程和演变结果相结合,通过对几百个跨层结构词汇化典型个案的系统研究、归纳和总结,尽可能全面展现整个汉语跨层结构的词汇化模式、路径及其特点。跨层结构词汇化的演变来源主要有“实+实”“实+虚”“虚+实”“虚+虚”四类,其中这四类来源又可分为具体的若干小类。跨层结构词汇化的演变结果则包括实词和虚词。本书具体研究了由诸多不同来源的跨层结构分别词汇化为名词、动词、副词、介词、连词
《华文水平测试词汇大纲》是华文水平测试的配套大纲之一。大纲分研发报告和词汇表两个部分,面向华裔青少年,直接目的是用作华测的参考大纲,更长远的目的是希望通过考试的反拨作用促进词汇教学和学习。本书将从研制基础、研制理念、词汇定量和定级等方面简要介绍华测词汇大纲的研制过程,并将大纲的词汇按照难度等级排列发布。考生通过本书可以自测词汇掌握情况。本大纲亦可作为华文教材、华文学习工具书等编纂的重要参考。
现代汉语反诘语气副词是副词中非常特殊的一个小类,依据能够在疑问句中增强反诘语气这个主要特征将它们聚合在一起,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现代汉语反诘语气副词系统。本书以现代汉语反诘语气副词为研究对象,对《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收录的十九个反诘语气副词的历时形成过程、发展演变特点、意义呈现规律以及词语功能分布等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写和分析,进而从系统性的角度对这一类词语进行了整体观照,推测了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大致走向。本书的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它不仅深化了对现代汉语反诘语气副词的认识和理解,而且促进了对它们的把握和运用,可以为汉语史研究以及辞书编撰等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与部编《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材内容、识字进度保持同步,每个甲骨文字在《语文》书中皆互有对应,每个甲骨文字附有:考证本义、演变简释、引申义、甲骨原拓片、多种不同写法、标准宋体写法、汉语拼音注音、繁体及异体说明、近混消字的区别、该字的典故等,特别是每个甲骨文字有数幅图画,以形象性的图画为主,并采用《语文》书中的画图与之匹配,以此让孩子透过汉字了解其背后丰富的文化内涵,全书图文结合,有助孩子加深对字的学习和记忆,启发学生学习母语文化的兴趣。
生态语言学是人类社会逐渐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过程中诞生的一门新学科。本书描述了生态语言学两种研究路径即豪根模式和韩礼德模式的割裂现状,明晰了生态语言学学科既具有应用语言学又具有超学科的学科属性,融合发展了生态语言学学科体系,打通了两种研究路径的连接;提出和诠释了“多元和谐,交互共生”的生态哲学观;创立了生态话语分析范式,指出了该范式与其他话语分析模式的差异,强调了其鲜明特征,即具有生态哲学观的指导,明确了其三个研究步骤——确定生态哲学观、运用语言学理论手段对话语的生态取向进行分析、提出生态语言行为建议或实践生态语言行为;基于生态学原理,借鉴系统功能语言学框架内的元功能理论,建构了生态语言学视角下的及物性系统、评价系统、主位系统、衔接与连贯系统、逻辑关系系统,这些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