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语气词系统论》从系统性出发构建普通话语气词的聚合系统、功能系统和迭用系统。包括四部分: 一、据语气词和非语气词的对立确定其成员。二、据音义象似性构建其聚合系统。三、从句子话语属性与话题-述题结构出发,将其分为话题语气词、述题语气词和准话语语气词。然后据 语气结构 = 述题调/疑标语气 述题语气词口气 假设,将述题语气词功能确定为肯定、惊讶、确信、确认口气,话题语气词功能确定为口气兼辅标话题,准话语语气词功能确定为重构句法、语义和韵律块。四、构建其迭用类型系统,归纳迭用顺序及其机制。此外,从古今、普方和英汉对比角度反观汉语语气词。
本书紧跟托福考试改革形势,归纳15类托福口语话题和6类托福写作话题,覆盖近4年353道托福考试口语和写作题目。针对这21类话题精心编写了250段实用素材,精选素材中的高频词汇、表达和句型,并给出中文释义,加强考生的记忆效果。详细解析每一段素材,帮助考生快速突破难考高分的瓶颈。?
本书以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为着眼点,阐明了非遗馆与博物馆的不同,理清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相关的基本概念,并通过调研与逻辑推理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展示与运营的基本理论与模式。本书内容明确提出了非遗馆与生活的关系,指明了非遗馆发展的四个理念层次。本书不仅可作为高等院校研究生的研究参考书,而且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领域的专业自学用书,可以直接用于改进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的策划、设计、营建与管理运营。
《话题的结构与功能》一书自出版以来在语法学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读者反响好,引用率也很高。今准备在修订本中补充作者的两篇新作《同一性话题:话题语言一项更典型的属性》和《亚洲语言中的话题化现象》,以反映该领域的研究新成果。 汉语研究应该置于世界语言变异的范围之中、在普遍语法和语言类型学的理论背景上展开,因为,只有这样,汉语研究的具体成果才能回馈于普通语言学理论;也只有这样,汉语语言学才能汇人世界语言学的主流。本书可以说是比较充分地体现了汉语研究的共性意识以及对语法理论普遍性的追求。
《 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是新时代的 标准,是 语委 面向外国中文学习者,全面描绘评价学习者中文语言技能和水平的规范标准;是 中文教育领域学习、教学、测试与评估的重要依据;对 中文教育教师、学生、行业学者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标准》可为开展 中文教育的各类学校、机构和企 提供规范性参考。
《古汉语语法四论》是何莫邪先生1981年在哥本哈根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的学位论文,同年年底这本论文的修订本在伦敦柯曾出版社出版。全书结构包括致谢、导言和四个主体章节。导言中的核心观点,总结起来分为两个主题,一个是语言学研究的态度、原则。认为研究任何语言都要有良好的普通语言学兴趣和素养;要有处理第一手材料的能力,研究古汉语时,翻译和深刻的理解之间的差距;尊重语言事实,不能为了维护得出漂亮的规律而剪裁语料,回避例外;优选的语言学论著,都是由例句清晰推导出相应的观点,即:让例句自己说话。另一个是古汉语语法研究的方向。提出要对古汉语基本结构、基本特征作具体而微的研究,在各个基本问题上拿出真正的有建设性贡献的成果,逐条建立古汉语语法规则。否定、量化、代词和条件句四个专题是形式逻辑的四个
《国际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大学成人段)是为顺应世界各地中文教学迅速发展的趋势,满足各国大学及社会成人中文教学课程规范化的需求而研发的教学大纲。 大纲对中文作为第二语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评价进行了梳理和描述,并提供了常见教学模式课例,旨在为大学及社会成人中文教学机构和教师在教学计划制订、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选择、学习者语言能力测评和资源研发等方面提供参考依据和参照标准;为不同国家制定本土大学及社会成人中文教学大纲提供参考。 大纲包含正文、附录和资源三部分。正文对大学阶段中文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进行详细描述;附录提供常见教学模式课例、评价样表与样题;资源部分单独成册,含现代汉语专业知识介绍、分级分类词表、各类教学资源名录等,为教师的教学实践和专业发展提供
本书系统研究汉语跨层结构的词汇化演变模式和路径。跨层结构的词汇化是从非语言单位变为语言单位的变化,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变化。研究本来不在同一句法层次上而只是在线性顺序上相邻的两个成分所形成的跨层结构的词汇化是怎样演变的,这对汉语和世界其他语言的词汇化以及相关的语言演变研究具有独特的意义。本书注重将演变来源、演变历程和演变结果相结合,通过对几百个跨层结构词汇化典型个案的系统研究、归纳和总结,尽可能全面展现整个汉语跨层结构的词汇化模式、路径及其特点。跨层结构词汇化的演变来源主要有“实+实”“实+虚”“虚+实”“虚+虚”四类,其中这四类来源又可分为具体的若干小类。跨层结构词汇化的演变结果则包括实词和虚词。本书具体研究了由诸多不同来源的跨层结构分别词汇化为名词、动词、副词、介词、连词
《华文水平测试词汇大纲》是华文水平测试的配套大纲之一。大纲分研发报告和词汇表两个部分,面向华裔青少年,直接目的是用作华测的参考大纲,更长远的目的是希望通过考试的反拨作用促进词汇教学和学习。本书将从研制基础、研制理念、词汇定量和定级等方面简要介绍华测词汇大纲的研制过程,并将大纲的词汇按照难度等级排列发布。考生通过本书可以自测词汇掌握情况。本大纲亦可作为华文教材、华文学习工具书等编纂的重要参考。
现代汉语反诘语气副词是副词中非常特殊的一个小类,依据能够在疑问句中增强反诘语气这个主要特征将它们聚合在一起,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现代汉语反诘语气副词系统。本书以现代汉语反诘语气副词为研究对象,对《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收录的十九个反诘语气副词的历时形成过程、发展演变特点、意义呈现规律以及词语功能分布等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写和分析,进而从系统性的角度对这一类词语进行了整体观照,推测了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大致走向。本书的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它不仅深化了对现代汉语反诘语气副词的认识和理解,而且促进了对它们的把握和运用,可以为汉语史研究以及辞书编撰等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生态语言学是人类社会逐渐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过程中诞生的一门新学科。本书描述了生态语言学两种研究路径即豪根模式和韩礼德模式的割裂现状,明晰了生态语言学学科既具有应用语言学又具有超学科的学科属性,融合发展了生态语言学学科体系,打通了两种研究路径的连接;提出和诠释了“多元和谐,交互共生”的生态哲学观;创立了生态话语分析范式,指出了该范式与其他话语分析模式的差异,强调了其鲜明特征,即具有生态哲学观的指导,明确了其三个研究步骤——确定生态哲学观、运用语言学理论手段对话语的生态取向进行分析、提出生态语言行为建议或实践生态语言行为;基于生态学原理,借鉴系统功能语言学框架内的元功能理论,建构了生态语言学视角下的及物性系统、评价系统、主位系统、衔接与连贯系统、逻辑关系系统,这些构
《语言变化原理》共三卷,是拉波夫在20世纪60年代以来对于语言演变研究的汇集和总结。对于传统的语言学理论和方法是一种巨大的挑战,具有革命性意义,已经产生深远影响。本书《语言变化原理:认知和文化因素》是该三卷本巨著的第三卷。作者首先基于实验的结论证明认知因素与语言变化在跨方言的理解中的效应,随后通过一系列章节展示一种语言演变的全部历史:从起始到终结,进而提出一种方言分化的普遍模型。书中列举出调查实例说明社会历史中存在着语言变化的触发事件,社会文化是语言变化的重要驱动力量。作者试图解决历史语言学中长期存在的谱系树模型与波浪式发展的模型之间的对立:谱系树模型是从父母向儿童传递的一种不间断的系列,保留系统的总体作为儿童语言习得能力的结果;而波浪模型是在成人之间扩散的结果,反映出年
作为表意文字,汉字构形的优选特点是它要根据汉语中与之相应的某一个词的意义来构形,因而汉字的形体就携带着可供分析的意义信息和文化信息。本书主要运用汉字构形学理论,以形索义,进而分析汉字背后蕴藏的文化信息。全书共分七章,第一章论述汉字的起源、发展与性质,第二章是汉字构件与构形的理论阐述,第三章和第四章分别讨论汉字构件与意义的关系、汉字构形与意义的关系,第五章分析汉字形体与意义的理据重构,第六章分别从文化和汉字的角度阐述汉字形体与文化之间的关系,第七章是对全书内容的总结。本书在普及汉字构形学、汉字文化学等汉字学知识的基础上,遵循“从汉字之本——形体解读汉字的意义和中华传统文化,就汉字的意义和中华传统文化分析汉字形体”的原则,以甲骨文、金文、篆文等古文字为视点,对汉字形体中携
《应用语言学导论》于2007年初版至今已经超过15个年头,这个时间段正是应用语言学作为学科迅速发展的时期,因而作为教材和学习参考用书必须随时代和学科的发展而适时修改、补充、完善。本次修订的基本原则如下:1)求稳,即保持原教材的整体框架,基本结构,大致篇幅,不做大的增删改;2)应变,即根据学科发展适时改变,应用语言学学科中有些概念近年来已经有了新的说法,如果新说法基本被认可,就改为新的说法,典型的如“对外汉语教学→汉语国际教育→国际中文教育”;3)略删,即个别内容相对比较陈旧,不适合作为教材,就略去;4)适增,即近年来学科有明显发展的,就略作适量增加,考虑到教材的特点,增加的篇幅实行总量控制;5)严核,即对原教材中的少数明显错误之处以及字、词、句、标点符号、段落等不够规范通顺的地方进
本书详细论述上古汉语的语音系统、音节结构,包括声韵母内部的组合结构、变化和变化的功能以及它与《切韵》系统联系的规律(语音演变规则和发生机制)、乃至在方言与亲属语言音韵中的反映。研究上古音系,是为了了解汉语语音史的源头状况,为了解释上古文字和文献中各种不易理解的语音现象和与语音相关的词汇、语法现象;此外还为了进一步了解现代汉语普通话和方言中一些现象的来龙去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