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语篇类型和语篇结构出发,综合运用篇章语法和文章学的理论与方法,考察叙事语篇、论证语篇、说明语篇、新闻报道、新闻评论中的复句使用情况。叙事语篇、论证语篇、说明语篇是三种基本语篇类型,新闻报道隶属于叙事语篇,新闻评论隶属于论证语篇。基本语篇类型与下位语篇类型相结合,有助于更加清晰地展示宏观语篇对于微观复句的影响。本书围绕篇章结构及其凸显等级、语篇类型和结构以及 前景 背景 与复句运用等问题展开。
本书是牛津大学博登梵语教授麦克唐纳所编撰的一部简短实用的吠陀梵语语法手册。这部吠陀梵语语法初阶与作者影响深远的《古典梵语语法初阶》可谓姊妹书。作者采用平行比对的方法,对吠陀梵语语法进行介绍,因此适合已经有一定古典梵语语法基础的读者使用。中译本为了方便读者与古典梵语进行比对以及快速定位与翻检,制定了详细的目录。考虑到原著的篇幅,中译本先行译出了原著前四章及附录三重音部分(本书的附录一),故对书名根据内容加以改定,以飨读者。
本书通过对汉语趋向连动式语料的整理和解读,探究汉语趋向连动式的主要类型与演变路径,拓展构式化理论的研究维度,透视汉语趋向连动式发生构式化的动因、机制和规律,以期为汉语句法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思路,为历时构式语法运用到其他类型的语言研究提供可行的方案。本书具有以下两个特色:第一,提出汉语趋向连动式是一种图式构式,它的构式化路径存在不同类型的模式,既有链状型模式,也有辐射型模式;第二,从空间感知的角度探讨构式的起源、习得和进化问题,为语言起源的生物属性和语言空间进化的层级提供新的解释。
该书从句法-语义接口视角出发,以Wh疑问句和反身代词的句法语义为切入点,综合考察了语法中的显著性与局部性及二者的互动。该书秉承新描写主义之精神,对显著性与局部性的复杂互动做了细颗粒的微观描写与刻画,进而指出:显著性和局部性是反映人类内在语言知识及认知的基本原则,其复杂的互动可解释包括Wh疑问句和反身代词在内的语言结构和现象;Wh疑问句和反身代词的生成与解读,在句法-语义接口层面受到显著性和局部性复杂互动的制约。Wh疑问句和反身代词对生成语法理论体系的建立有重要影响。Chomsky等学者基于Wh移位条件及限制、反身代词约束,分别建立起移位理论、约束理论等理论模块,后续研究也往往将二者置于不同的理论下讨论。该书却另辟蹊径,以显著性与局部性理论对二者做出统一分析,其研究是对Wh疑问句和反身代词现有分析思路和
过 在现代汉语中是动态助词的重要成员,探究其来源与语法化历程具有重要的意义。本书运用语法化相关理论,从句法、语义、语用、认知等层面对 过 的语法化过程与动因等进行了描写与解释。全书共七章,除绪论部分对助词 过 及语法化理论研究进行总结之外,主要内容包含三个方面:(一)探讨了完成体 过1 、经历体 过2 的语法化历程、语法化路径及其语法化动因与机制,并分析了 过1 和 过2 之间的差异;(二)考察了汉语完成体貌系统成员的更替变化及其对完成体 过1 的影响;(三)考察了古汉语中与 过 相关的 V 过趋 、 V 过结 、 不过X 和 X不过 几种句式。
窝尼话属哈尼语豪白方言,语音、词汇、语法与其他方言相比,有一些独特的特点。语音方面,辅音有清擦音 ?,唇齿音f、v,韵尾n、?,以及舌尖后音t?、t?h、?、?。元音没有紧音。5个声调,基本声调为55、33和31,53调常见于句尾,13调常见于变调。词汇中保留着一些哈尼语较底层的词汇,也有较多汉语和彝语借词。语法方面,句法标记比较丰富,助动词与否定副词的语序与其他方言不同。本书对窝尼话语法进行标注,以揭示其特点。
本书从语言的实用性出发,对汉语语法本身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词典是词汇研究的重要语料来源,词汇研究有助于语言研究和辞典编纂的深化,本书以词汇学和词典学为依托,在词典与词汇的互动视角下,借鉴词汇语义学、汉语词汇教学、中文信息处理、词典考古与辞书编纂史、实验语言学等方面的理论和方法,对现代汉语词汇研究中的义位函数理论、词汇分布理论、词汇语法化理论进行探讨,对词典编纂中的辞书发展史、外向型辞书编纂、新词语词典的编纂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等语言应用问题进行分析,并列举分析了汉语新词语发展演变的路径和方向,对词汇学与词典学研究做尝试性探索。
书稿对经验性语义特征数据集的发展历史和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整理,设计了经验性汉语义征数据集的构建方案,建立了汉语名物义征简单集、网络模型和分析网络参数,旨在为言语治疗建立语言学视角的词汇语义分析方案。本
本书主要从语言接触的角度,考察近代汉语词汇系统的形成,特别以近代汉语辞典形成过程中,汉语和日语的相互影响为主要研究内容。书中首先以清末留日学生1903年编纂出版的《新尔雅》为研究对象,讨论了《新尔雅》中收录的新词与日本国语辞典的关系,并指出汉语的近代化,与清末留日学生密不可分;接着以1915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词源》为中心,分析了《词源》对现代汉语词汇体系形成的影响;随后以个案显示了近代中日新词的互动,指出中日两国语言的互动是双向的,在相互吸收对方语言中的词语时,均经历了历史身份的转换。
本书以词类为纲研究藏语词法和形态,以大语料为基础展开微观描写,再进行理论建构,得出一系列创新性成果。藏语具有以词长为基础的音节数形态(隐形态)特征,它的屈折、派生、重叠和复合等形态类型均在音节数形态之
《汉语教材词汇研究》是北京语言大学、中山大学周小兵教授主持的 社科基金项目“基于语料库的汉语教材多角度研究” (14BYY089 )的成果。本书系统考察了三十多个 和地区、十六种媒介语的上千册汉语教材,对汉语教材的词汇选取、难度、重现率、译释、多义词和难词处理、国别化适龄化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基于语料库,就词语解释、呈现、讲解、练习、话题与文化点等进行了深入探讨。全书基于 汉语教材语料库的大数据考察,描述事实,统计数据,提出问题,总结规律,得出创新性结论,为优化汉语教材编写提供了具体的建议,为 中文教育专业的研究生、教材编写者和研究者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