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新词语(2021 2022)》是编年本式新词语词典,主要收录2021年度和2022年度产生的新词、新语、新义和新用法,例句主要选自国家语言资源监测语料库,充分展示词语的来源和用法。正文设 相关词语 和 知识窗 板块,附录补收2016 2020年产生的新词、新语、新义和新用法。全书约13万字。
《古汉语词汇纲要》由蒋绍愚先生1983年为北大中文系汉语专业学生开设的 古汉语词汇 课程的讲稿整理而成,第一版于1989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1995年获全国高等院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05年由我馆再版,2022年8月第六次重印,我馆 中华当代学术著作辑要 丛书亦收录该书。可谓常销书。本书是《蒋绍愚文集》的第一卷。本书对汉语词汇历史发展中的一些带规律性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在汉语历史词汇的研究中把传统训诂学的成果和现代语义学的理论结合起来,是研究古汉语词汇的重要著作。
本书以口传 花儿 为语料,以认知构式语法为理论,采取理论建模与语料分析相互验证的方法,基于 构式 与 程式 的理论关系,将 花儿 语篇界定为一种语篇类型和语篇样式相匹配的语篇构式。通过系统研究 花儿 语篇构式的形义匹配性、语义特征和语义结构等内容提出了 花儿 语篇构式语义构建的理论阐释模型;并以翻译的构式观为指导,提出了 花儿 语篇构式英译的基本策略,希冀为构建认知口头诗学提供思路借鉴。
本书是 浙大中文学术丛书 之一种。本书是王云路多年来研究汉语词义学论文的结集,集中于汉语词形的演变、结构的演变、词义的演变,其间联系千丝万缕,关系错综复杂。本书收录共二十余篇。结构通常是对复音词而言,而汉代以来,复音化是词语结构的主要形态和发展趋势,是词义演变的主要载体和呈现方式,不同的组合结构表达不同的含义,同一结构也可以表达不同的含义,都需要我们通过语境细细分辨。这些论文大多发表在《中国语文》、《文献》、《古汉语研究》等权威与一级期刊发表。这次结集出版,更能集中给学界以重要的启示。
王冕死了父亲 这个句子,从20世纪50年代起就被当作一个难题热烈讨论,因为它的主语不是谓语动作的发出者,它的宾语也不是及物动词带出来的,这就多方面地挑战了人们对汉语主动宾关系的认识,成为汉语语法学史上的一个 悬案 。本书分 上篇:分析法 和 下篇:综合法 两大版块,系统地梳理了汉语语法学者在 复杂化 和 简单化 两个方向上的努力和成果。上篇集中讨论了基于动词和移位的 分析 法,详细介绍了生成语法对相关语法现象的研究,包括 领有格提升说 抽象动词说 增元结构说 双动词说 等多套方案。下篇集中讨论了基于句式和移情的 综合 法,其语言学背景是认知语言学 构式语法 的思想和 概念整合 理论。关注句式,就是关注整体。相信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是这种研究思路的核心理念。因此, 综合 法的研究方案都是力求在解释上做到简洁性、总括
《汉语句法 形态接口研究:以 得 为例》从句法与形态接口视角主要探讨现代汉语中三个与 得 相关的结构,即带 得 的可能补语句、结果补语句和状态补语句,并对这三类结构做出一个较为统一的考察。研究发现,带 得 的可能补语句、结果补语句及状态补语句受制于很多共同的限制,如该类结构中的动词都不能受方式状语修饰,该类结构都不能使用肯定的命令式等。本研究不仅可以找出某些带 得 的状态补语句与某些带 得 的可能补语句(或结果补语句)之间存在歧义的根源,还可以揭示与 得 相关的这几类句型之间的内部联系及其背后隐藏的普遍语法规律,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词类问题是语法研究的核心问题,动词和名词则是词类研究中*重要的部分,对二者及其关系的看法,直接影响着研究者对语法研究中的许多重要问题的认识,如名词的界定问题、兼类问题、遵守扩展规约的问题、主谓结构的性质问题等,进而影响着研究者对整个汉语语法体系的构建。本书对前人的词类研究成果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总结和梳理,说明了研究中很多根本性问题之所以一直无法得到很好的解决,根本原因在于比照印欧语建立的 名动分立 的词类模式不适合汉语研究。而从 名动包含 的词类格局出发,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当代理论语言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在声音和意义之间进行理论构建,而省略现象是典型的句法语义界面研究的对象,也是国外理论语言学研究的重点。本书重点研究的是省略现象,即说话者在讲话时省略了多余的内容。书中提出的省略理论是国外句法语义界面研究的经典理论,影响力极大。作者用了24个语种的语料,丰富的实证内容,为有关省略本质的主要理论主张奠定了基础。本书是句法语义界面研究,特别是省略研究。的国内外必引文献和经典文献之一。
nbsp nbsp《藏语词法和形态》稿以藏语词类为基本分析单元,分别开展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的词法研究,其中名词从派生词和复合词两方面展开研究,动词从形态和复合词两方面研究,形容词和副词是派生词和重叠词研究。为了开展这些研究,《藏语词法和形态》稿还对藏语构词语素进行分类描述,建立起完形词和形类概念,为具体分析奠定理论基础。藏语词法从总的方面看,复合词数量居首,但派生词在词类分布上占主导地位,名词、形容词、副词这几类开放式词类都有大量派生词,特别是形容词基本都是派生形式,副词派生词也占相当多数,名词派生词也是名词的主要类别,实际口语使用频率不会低于复合词。藏语典型动词都是单纯词,使用频率,复合动词是新生形式,处在典型复合化的词汇化过程中,性质尚不稳定。藏语名词、形容词、副词等的派生
词汇类型学属于类型学的新兴领域,将其与二语词汇习得结合进行研究可以促进彼此的发展。本书以空间量度范畴形容词为研究对象,基于词汇类型学的定名学和符意学视角,跨语言对比五种语言的词汇语义系统。在此基础上,通过大规模汉语中介语语料库考察这些词的习得偏误及混用的分布特征,对比不同母语背景学习者词语混淆的影响因素,并进行词汇类型学的成因分析。本书突破传统的词汇偏误分析方式,为汉语二语词汇习得研究做出有益探索,对词汇语义学、词汇教学、词典编纂等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本书是《蒋绍愚文集》第六卷。本书2018年由上海中西书局出版,2021年上海中西书局又出版了修订本。2021年的修订本是作者在研读潘重规《论语今注》后,加入了相关内容,此外也对全书内容做了增补和修订。本书是作者在2007年给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的博士生开设《论语研究》课的基础上写成的。总的来说,本书是一部从语言文字角度来讨论《论语》文句的通俗讲义。 全书分为七章。第一章重点讨论为什么叫《论语》,《论语》的 论 字为什么读l n,以及《论语》的编撰和流传的过程。第二章讨论与《论语》的阅读和理解有关的五个方面的问题,分别是:一、版本、校勘;二、分章;三、句读;四、词语的理解;五、句子的理解。第三章从《论语》中有关的章节来讨论孔子当时的一些大事以及孔子的态度。第四章到第七章,是关于孔子 仁 的思想、政治思想、修
汉语的补语结构十分发达,向来是学汉语的难点之一。《趋向补语通释(修订本)》从四百万字的语言材料中搜集趋向词作补语的用例,然后对这些句子做仔细周密的观察和分析,在这个基础上从语法和语义两个方面对动趋结构进行归类,并对每个趋向词在句子中的分布情况做详尽的描写。此书的核心部分,即第二部分,在大量语言事实的支持下,弄清了每一个趋向词的含义和用法。在论述每一个趋向词之后还为该趋向词做一个用法总表,其中每项用法都列出能与之搭配的动词,并注明该动词在四百万字语料中出现的次数。《趋向补语通释(修订本)》的第三部分是以动词为纲的动词趋向词搭配总表,最常用的动词能跟哪个趋向词一起用,尽量罗列无遗。就趋向补语研究归纳总结的规模及深度和广度而言,《趋向补语通释(修订本)》具有相当价值,可供相关研究
本书内容是基于学术英语口语语料库的口语语块整体性使用研究,为英文撰写的语言学实证研究著作,共有六章。第一章介绍研究背景、选题依据、研究目的、研究设计及大纲内容。第二章主要讨论英语口语流利度的内涵及衡量标准,口语语块的定义与特点、与口语流利度的关系,学习者口语语块的研究现状及识别方法等。第三章介绍学习者语料库研究与中介语对比研究的理论根据及态势分析、本研究所采用的学术英语口语语料库 研讨课语料库(the DSS Corpus) 与参照语料库 微密歇根学术英语口语语料库(the MiniM Corpus) 的建设。第四章汇报语料驱动研究,量化分析与讨论两个口语语料库里的语块整体性使用与停顿现象。第五章分析与讨论学习者未能整体使用五大类口语语块的原因及内部停顿模式、五类高频使用语块的停顿与整体使用现象。第六章为研究总结。
本书从 义类 角度出发,选取现代汉语六类 情绪 类双音复合词作为研究对象,将构词语素的来源范畴进行划分,考察了它们在 情绪 类双音复合词中所承担的语义。借助传统训诂学与现代认知语义学,从语义生成和语素组合两个层面分析了 情绪 类双音复合词的语义生成机制,揭示了汉语词汇在共时层面上表现出的语义特点。以词语学理论和局部语法理论为基础,通过语料分析,描述了 情绪 类双音复合词与其共现成分的组合情况,讨论了 情绪 类双音复合词在句法组合中呈现出不同特点的原因,并进一步探讨该类词的语素、词、句法三者之间的内在语义联系,揭示语义与句法之间的深层语义关系。
X N 表人派生名词,比如 读者 球友 歌星 美食家 单身族 等,是汉语作为二语习得和教学的难点,二语学习者常出现偏误。此外,词缀的定义、界限与分类问题,又是现代汉语本体研究中长期讨论的热点。本书使用个案跟踪、大规模样本测试、教学实验法、访谈法,考察了 X N 表人派生名词的二语习得特征。考察对象为以越南语、韩国语和英语为主的共计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汉语作为二语学习者;同时,还对汉族儿童的母语的习得情况进行了对应性考察,作为参照。总结出语言发展的普遍特征和二语习得发展的独有特征,从第二语言习得、偏误分析、普通语言学、对比语言学、语言类型学、认知心理学等角度进行了解释;反思现代汉语本体词缀存在的问题;最后考察了派生构词法在现行经典国际汉语教材练习中的运用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