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的补语结构十分发达,向来是学汉语的难点之一。《趋向补语通释(修订本)》从四百万字的语言材料中搜集趋向词作补语的用例,然后对这些句子做仔细周密的观察和分析,在这个基础上从语法和语义两个方面对动趋结构进行归类,并对每个趋向词在句子中的分布情况做详尽的描写。此书的核心部分,即第二部分,在大量语言事实的支持下,弄清了每一个趋向词的含义和用法。在论述每一个趋向词之后还为该趋向词做一个用法总表,其中每项用法都列出能与之搭配的动词,并注明该动词在四百万字语料中出现的次数。《趋向补语通释(修订本)》的第三部分是以动词为纲的动词趋向词搭配总表,最常用的动词能跟哪个趋向词一起用,尽量罗列无遗。就趋向补语研究归纳总结的规模及深度和广度而言,《趋向补语通释(修订本)》具有相当价值,可供相关研究
本书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基于先验论证的语境主义规范知识论理论。围绕这一目标,本书构想通过两个基本的论证完成这一理论建构的目标。也就是说,这个理论的论证大致分为两步来完成。因此本书的内容也可以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内容是在社会建构主义和自然主义的新背景下论证规范知识论的必要性,分别讨论社会建构主义和自然主义对规范知识论的挑战;第二部分内容是论证一种新的规范知识论的可能性,即针对知识论的核心问题提出一个基于先验论证的语境主义理论。
《实用现代汉语语法(第三版)》为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以及具备汉语基础的外国学生的工具书。《实用现代汉语语法(第三版)》着眼点是实用,力求通过语法现象和语法规则的具体描写,指导学生学会正确使用汉语。凡是外国人难以理解和掌握的语法现象,《实用现代汉语语法(第三版)》都做了尽可能详尽的描写。
本书借鉴参考语法的描写分析原则,兼顾传统语法的研究范式,综合运用现代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对云南省普洱市墨江县龙坝乡的豪尼哈尼语的语法结构及其特点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入的共时描写与分析。
苏楠楠老师二十年词汇教学经验总结,足量一万单词教学(不包括衍生词汇与简单词汇),达到母语词汇基础水平,适合于高考、四六级、考研及雅思托福等考试的词汇要求。
《汉语语法化的诱因与路径》收录江蓝生1984年至2016年有关文章13篇。文章依据古代白话文献和现代汉语方言资料考证若干实词语法化的动因、机制和路径,综合句法、语义和语用等因素,追溯虚词的来源和演变义理,既反映了汉语语法化与世界其他语言的共性,又突出了汉语的特色,具有原创性。
汉语单复句格局之所以成为问题,主要是因为先入为主的印欧化理论无法容纳汉语流水句的事实。就“结构观”而言,汉语流水句不像印欧语一样具有主谓结构、谓语中心;就“范畴观”而言,汉语流水句不像印欧语一样可以分出小句和句子、单句和复句、并列复句和主从复句。因此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实现研究转向——由“单复句”转向“流水句”。本书着重评述:一、单复句学说的源流,介绍单复句学说发展过程中值得重视的十三种论说,并从中评辨“局部改良”与“全面改革”两条路;二、单复句学说的困境,指出单复句研究的种种问题可以归结为一个划分困境,这一困境本质上指向的是汉语的句子观问题;三、从跨语言的角度看单复句问题,指出句子层面的种种划分问题具有跨语言的差异性以及理论的特设性,但也存在某些重要的基础性共识;四、流水句
本书主要探讨上古汉语中的单音词如何演变为现代汉语中黏着性的构词语素,如壁、奋等的历时变化。本书基于个案的研究,从构式理论的视角阐释了古汉语单音词语素化在词法、句法、语义方面的倾向性特点,还讨论了单音词的词汇更替及其语素化等问题。汉语的语素是一种构式,为语音、句法和语义的结合体;汉语单音词的语素化是构式化现象,因为由词变为语素,构式的层级发生了变化,出现了新的形—义匹配体。单音词语素化的实质是特定语言单位在不同历史时期形义关系的重新配置,语素化及部分图式性固定结构(如四字格)的形成属于构式化。单音词的语素化是多种同义表达形式之间历时竞争的结果,是汉语演变中无意图的附带现象,不是语言使用者有意为之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