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法知识和运用》共七章,包括概说、词类、短语、句子、复句、句子常见的语法错误和标点符号的运用。全书从实用的角度出发,对汉语语法中的基础知识做了深入浅出的阐释和说明,同时对重要知识点给予明确的分类依据和形式标准,对易混淆知识点进行重点讲解和辨析。该书用例来源广泛,从多个角度、不同层面展示了汉语语法现象的丰富性,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汉语语法知识,更好地运用汉语语法规则。可供广大师生和语言文字工作者使用。
内容方面,本书的研究对象是当代语言生活中的语法现象,主要涉及三类: 第一,不合规范的现象。对此类现象,相关文章以语法规范的重新梳理与普及为主; 第二,看似不合规范的现象。对此类现象,读者疑问中多存在困惑甚至误解。相关文章将阐明这些现象实际上并不违反语法规范,并对语法规范进行具有一定深度的解说; 第三,反映语法新规范的现象,一般是新出现的语言表达。此类现象反映语言的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发展、人们表达需求的增加有关,更离不开汉语本身的特征与发展规律,相关文章将对新现象进行分析,探讨背后的原因,既涉及语言内部因素,也涉及语言外部因素。 上述三类现象都来自对日常生活的观察,涉及生活中的标语、告示、文件等,也涉及网络语言。此外,也有少量篇目涉及对语言学大家名篇的新观察与新思考。 形式方面,本
《汉语新词语(2021 2022)》是编年本式新词语词典,主要收录2021年度和2022年度产生的新词、新语、新义和新用法,例句主要选自国家语言资源监测语料库,充分展示词语的来源和用法。正文设 相关词语 和 知识窗 板块,附录补收2016 2020年产生的新词、新语、新义和新用法。全书约13万字。
《古汉语词汇纲要》由蒋绍愚先生1983年为北大中文系汉语专业学生开设的 古汉语词汇 课程的讲稿整理而成,第一版于1989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1995年获全国高等院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05年由我馆再版,2022年8月第六次重印,我馆 中华当代学术著作辑要 丛书亦收录该书。可谓常销书。本书是《蒋绍愚文集》的第一卷。本书对汉语词汇历史发展中的一些带规律性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在汉语历史词汇的研究中把传统训诂学的成果和现代语义学的理论结合起来,是研究古汉语词汇的重要著作。
本书对积极义构式的整个范畴系统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分析,首先结合哲学、心理学和语言学涉及的积极和消极的含义,对积极义及积极构式进行了界定,然后系统分析了语言各个层级单位(如语素、词、短语、句子)如何以构式的形式表现出积极义,探讨了积极义构式在表达积极语义时所依附的具体形式,再从语义可变性基础、积极义构式消极化方式、积极义构式消极化等级、积极义构式消极化的原因、积极义构式与消极义构式不对称性等五个方面来阐释积极义构式的消极化,最后对汉语中一些典型的积极义构式进行个案分析。
本书系1986年作者在华盛顿大学所作年度院系讲座的结集,旨在系统地回应同时期德国思想家哈贝马斯的《现代性的哲学话语》中的启蒙辩证主义“元叙事”。作者通过探讨与反讽相关的事物,对西方观念史进行了纲要性的梳理,将反讽从一种单纯的修辞手法阐释为一种哲学构型。作者在历史语境中将反讽标定为当下的不断“自我指涉性”,引出了一系列从浪漫派到后现代的“现代性的反讽话语”——“反讽主义者知道没有真理,如今必须完全不同地扮演哲学的角色。”
  形式和意义的关系是语言学研究的核心课题之一。《汉语语法隐喻研究》的目的是借助语法隐喻现象的分析,深入探讨汉语中形式与意义的复杂互动关系,同时从语言类型学角度对汉语和英语在形义互动上的差异进行解读。《汉语语法隐喻研究》是一部系统研究汉语中语法隐喻现象的著作。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框架下,描述了汉语语法隐喻的识别方法、分类标准和分布特征;揭示了汉英语法隐喻的异同点,并从语言类型学角度做出了解释;确定了语言演进和语境要素对汉语语法隐喻使用的具体影响。对汉语语法隐喻的深入分析及汉英语法隐喻的对比,丰富和完善了语法隐喻理论。
本书在形式句法学研究范式下,提出一个名词性短语形式句法理论方案,系统考察黎语名词性短语句法结构,旨在挖掘和分析更为细致的语言事实,对黎语进行理论刻画。本书把黎语名词性短语分为两大类:内涵式名词性短语和外延式名词性短语。在内涵式名词性短语方面,本书主要讨论黎语形容词短语和关系短语,重点关注形容词和名词的句法关系,以及关系短语的句法生成。在外延式名词性短语方面,本书重点考察黎语指示代词短语、数量名短语、领有短语、量名短语、光杆名词短语、复数标记kun、双重量词短语等句法结构。本书把黎语纳入现代语言学前沿理论框架进行研究,给黎语研究注入新的生命力,也能让更多的学者关注黎语,了解黎语语言与文化,有利于保护和挖掘黎语语言与文化资源。
本书是作者主持的 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汉语句子信息结构的类型学研究》(13BYY008)的结项成果。语言交际是信息传递过程,因此说话人要想把信息顺利地传递给受话人,一定要遵循一定的结构,并借助某种特定的形式手段编码。本书在语言共性与类型学视角下,讨论了信息结构在人类语言中的编码共性,以及在汉语中的编码特点。 本书的上编是共性研究,主要阐释了信息结构的基本概念、基本范畴、信息结构在人类语言中常见的编码手段,以及本书所采用的理论框架。下编是个性研究及个案分析,考察了汉语中某些“ 规句”的信息结构、信息结构与句法结构之间的制约与互动关系,以及由信息结构决定的类型学特点。 本书除了对语言类型学及汉语语法研究有一定借鉴意义外,对汉语教学、计算机处理自然语言等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以兼顾核心词和层次的 向心层次分析法 ,以及由有限多项式构成的 向心轨道 的语法描写形式、结构观念为出发点,对词本位、短语本位等进行系统分析。
本书囊括了生成语法研究领域40年的理论发展,不仅详细叙述了早期的规则系统以及中期的原则系统,还对后期的zui简方案有所涉略。全书共有八个部分,包括生成语法学的科学性质及哲学基础、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规则及规则系统、表达式及表达式之间的关系、限制及限制的作用、原则及原则系统、语类的沟通及语类的分解、运算系统及系统的精简等。且附缩略语表、术语英汉对照表、主题和人名索引等,便于学习查找。这部描写生成语法发展历程的著作面世以来,备受好评,被称为zuihao的生成语法学习入门书。
《普遍语法原则与汉语语法现象》是用当代语言学的“管辖与约束理论”理论研究现代汉语的典范之作。2001年出版初版,本书是作者结合当前的研究成果的修订版,书稿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原则本位的语法理论,提出语言研究就是要寻找简单、明晰、有限的语法原则这一基本纲领。在此背景下,成功地分析了现代汉语中的一系列引人入胜的语法现象。本书深刻的洞察力和令人折服的表述力,带给读者的绝不仅仅是具体问题的思考成果,更是一条走向普遍语法之路。
事件语法是一个新的语言学研究领域,我们暂且把它定义为:事件语法研究事件在语言表征和语言认知中的作用。事件语法由一系列的相关理论构成。提出事件语法的目的十分明确,即:利用相邻学科对事件研究的成果,解决语言学中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理论。事件语法研究已经取得初步进展。 我们认为:时间和空间是世界的形式,事物和事件是世界的内容;两组概念又互为对方存在的前提。时间和空间与事物和事件,四位一体。研究四个概念中的任何一个必须触及其他三个概念。鉴于以上关系,我们认为仅从语言现象本身研究语言,无法触及语言的本质。深入研究语言问题,我们必须首先深入研究事件。语言学之外的学科,尤其是哲学、心理学等,对事件的研究由来已久,且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相比之下,语言学对事件的研究才刚刚开始。语言学对事件的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2003年初版,历经多次修订。第五版延续作者的三个基本理念:体现语言学的新认识,反映语法学研究的新发展,在理论方法上坚持多元论。本次修订扩充了“信息结构”的内容,并把构式语法理论单列一节讲述, 换了一些例子,增加了文献,改正了一些表述上的不妥和错误等。本书对各种重要的语法分析方法进行了细致深入的分析,对形式学派、认知学派以及功能学派的语法思想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为可贵的是书中有丰富而具体的汉语实例,为读者理解这些分析方法和理论提供了帮助。《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第五版)》对学习者 新语法知识、拓宽汉语语法研究的视野、加深对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认识、掌握必要的语法分析方法,为进行汉语语法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有重要意义。
语法研究和探索属于“中国语文丛书”,是语法学界享有盛誉的系列丛书。当前编辑的是第二十二辑。选收文章来自第22次现代汉语语法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本次会议由 语言研究所句法语义室、《中国语文》编辑部主办、安徽大学文学院联合主办,北京语言大学、商务印书馆协办。会议提交的论文内容比较丰富,从多角度、多方面观察和分析了汉语语法现象和当前经典、热点问题。涉及词类、句类、语序、否定 、句法结构等诸多方面。
本书在事件结构的框架下对现代汉语判断性事件句法语义的同构性进行了研究,对判断性事件及相关句法现象进行了较为统一的解释:将所有含动词“是”的句子分析为由提升动词“是”及其子事件构成的判断性事件,对判断性事件(包括其特殊形式)的句法结构、语义结构和信息结构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行了考察,对判断性事件与叙述、描写性事件之间的转换关系进行了揭示,将事件结构理论的运用范围从对叙述、描写性事件扩展至判断性事件。
.
漫画图解英语单词六大特色 6种漫画表达单词 人物 动物 表情 动作场景 故事 2160个高频单词 满足99% 日常、考试需要 30个难易LIST 根据水平,自由选择 新锐画师 英语专家 地道英文思维打造搞笑英文漫画 丰富用法,地道例句 9宫格排版 缓解眼疲劳 兼治强迫症 附赠1个INDEX学习手册 2160个单词A-Z 学习更系统,条理更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