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法知识和运用》共七章,包括概说、词类、短语、句子、复句、句子常见的语法错误和标点符号的运用。全书从实用的角度出发,对汉语语法中的基础知识做了深入浅出的阐释和说明,同时对重要知识点给予明确的分类依据和形式标准,对易混淆知识点进行重点讲解和辨析。该书用例来源广泛,从多个角度、不同层面展示了汉语语法现象的丰富性,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汉语语法知识,更好地运用汉语语法规则。可供广大师生和语言文字工作者使用。
内容方面,本书的研究对象是当代语言生活中的语法现象,主要涉及三类: 第一,不合规范的现象。对此类现象,相关文章以语法规范的重新梳理与普及为主; 第二,看似不合规范的现象。对此类现象,读者疑问中多存在困惑甚至误解。相关文章将阐明这些现象实际上并不违反语法规范,并对语法规范进行具有一定深度的解说; 第三,反映语法新规范的现象,一般是新出现的语言表达。此类现象反映语言的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发展、人们表达需求的增加有关,更离不开汉语本身的特征与发展规律,相关文章将对新现象进行分析,探讨背后的原因,既涉及语言内部因素,也涉及语言外部因素。 上述三类现象都来自对日常生活的观察,涉及生活中的标语、告示、文件等,也涉及网络语言。此外,也有少量篇目涉及对语言学大家名篇的新观察与新思考。 形式方面,本
《汉语新词语(2021 2022)》是编年本式新词语词典,主要收录2021年度和2022年度产生的新词、新语、新义和新用法,例句主要选自国家语言资源监测语料库,充分展示词语的来源和用法。正文设 相关词语 和 知识窗 板块,附录补收2016 2020年产生的新词、新语、新义和新用法。全书约13万字。
本书从逻辑学的两个核心概念“命题”和“论证”出发,论述了符号逻辑学的两套推理(命题逻辑和谓词逻辑)使用的两种规范语言,以及相应的推导规则。命题逻辑系统具有可判定性,真值表方法和真值树方法都能够为命题,命题集和论证的所有可能赋值提供完整的且图表化的表征表;命题逻辑语言并不能完全充分表达所有有效论证和语义关系,谓词逻辑语言则弥补了其缺陷。谓词逻辑系统具有不可判定性,真值树方法只可为谓词逻辑提供部分决策过程。命题逻辑的整套推导规则都可引入谓词逻辑的推导中。
  形式和意义的关系是语言学研究的核心课题之一。《汉语语法隐喻研究》的目的是借助语法隐喻现象的分析,深入探讨汉语中形式与意义的复杂互动关系,同时从语言类型学角度对汉语和英语在形义互动上的差异进行解读。《汉语语法隐喻研究》是一部系统研究汉语中语法隐喻现象的著作。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框架下,描述了汉语语法隐喻的识别方法、分类标准和分布特征;揭示了汉英语法隐喻的异同点,并从语言类型学角度做出了解释;确定了语言演进和语境要素对汉语语法隐喻使用的具体影响。对汉语语法隐喻的深入分析及汉英语法隐喻的对比,丰富和完善了语法隐喻理论。
本书是 浙大中文学术丛书 之一种。本书是王云路多年来研究汉语词义学论文的结集,集中于汉语词形的演变、结构的演变、词义的演变,其间联系千丝万缕,关系错综复杂。本书收录共二十余篇。结构通常是对复音词而言,而汉代以来,复音化是词语结构的主要形态和发展趋势,是词义演变的主要载体和呈现方式,不同的组合结构表达不同的含义,同一结构也可以表达不同的含义,都需要我们通过语境细细分辨。这些论文大多发表在《中国语文》、《文献》、《古汉语研究》等权威与一级期刊发表。这次结集出版,更能集中给学界以重要的启示。
《研究生教学用书:词汇语义学(第3版)》为国务院学位评审委员会和评定并的研究生教学用书。《研究生教学用书:词汇语义学(第3版)》在西方词汇学研究的基础上,从学术思想史的高度俯瞰描写词汇语义学的中心 义位的多侧面和多层面,对语言学研究、教学以及词典编纂、计算机语言设计等有较大的参考价值。《研究生教学用书:词汇语义学(第3版)》在前两版的基础上又进行了修订,改动和补入的有850多处,添加了一些前沿信息,充实了不少理论内容,对一些难点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解释,等等。
  汉语从日语大量借词在历史上至少曾经出现过两次高潮,一次是在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一次是在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以后。针对*次借词高潮,不少中日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有关第二次借词高潮的相关论文虽然为数不少,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却仍并不多见。 《日源新词探微》的主要观点认为,汉语第二次向日语大量借词既存在语言本身的原因,又受到了社会层面和心理层面上的影响。《日源新词探微》对颇具代表性的汉语日源新词或极具能产性的构词语素进行了详细的描写和考察。从这些具体词语的个案研究中可以看到日源新词的普遍性和个别借词的特殊性。《日源新词探微》翔实语料,观点可靠,颇具新意。
《古汉语词汇纲要》由蒋绍愚先生1983年为北大中文系汉语专业学生开设的 古汉语词汇 课程的讲稿整理而成,第一版于1989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1995年获全国高等院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05年由我馆再版,2022年8月第六次重印,我馆 中华当代学术著作辑要 丛书亦收录该书。可谓常销书。本书是《蒋绍愚文集》的第一卷。本书对汉语词汇历史发展中的一些带规律性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在汉语历史词汇的研究中把传统训诂学的成果和现代语义学的理论结合起来,是研究古汉语词汇的重要著作。
本书分为“成语中容易读错的字”“成语中容易用错的字”两个部分。其中,“成语中容易读错的字”分为多音误读、声旁误读、形近误读三个板块。“成语中容易用错的字”分为字形相近,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误用;字形相异,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误用;字形相近,读音不同的字误用三个板块。各部分按照成语首字笔画排列,笔画少的在前,多的在后。笔划数相同的,按照起笔笔形横、竖、撇、点、折的次序排列。 本书共计收录易错成语1000余条,由于成语中容易读错的字,可能也是容易用错的字,所以前后两个部分会有少量重复的成语词头出现,但是侧重点或者辨析的字词会有所不同。
本书以中心语名词作为分析和解释定语小句结构与意义的出发点,重点探求中心语名词对定语小句句法、语义上的选择限制作用,以及两者间的互动关系。本书主体章节分为三个部分,分别讨论定语小句内部分类的合理性(第二章)、两类特殊关系小句的限制条件(第三、四章)以及名词补足语小句的生成机制与表现(第五、六章)。通过对微观材料的细致分析,本书从新的视角对多类复杂定语小句现象进行解释,揭示出名词的语义特征及其与定语小句间的语义互动关系对定语小句结构的合法性、形成原因和解读倾向的深刻影响;进而分析特定的名词语义特征和概念结构在汉语研究中的重要价值。
以兼顾核心词和层次的 向心层次分析法 ,以及由有限多项式构成的 向心轨道 的语法描写形式、结构观念为出发点,对词本位、短语本位等进行系统分析。
事件语法是一个新的语言学研究领域,我们暂且把它定义为:事件语法研究事件在语言表征和语言认知中的作用。事件语法由一系列的相关理论构成。提出事件语法的目的十分明确,即:利用相邻学科对事件研究的成果,解决语言学中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理论。事件语法研究已经取得初步进展。 我们认为:时间和空间是世界的形式,事物和事件是世界的内容;两组概念又互为对方存在的前提。时间和空间与事物和事件,四位一体。研究四个概念中的任何一个必须触及其他三个概念。鉴于以上关系,我们认为仅从语言现象本身研究语言,无法触及语言的本质。深入研究语言问题,我们必须首先深入研究事件。语言学之外的学科,尤其是哲学、心理学等,对事件的研究由来已久,且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相比之下,语言学对事件的研究才刚刚开始。语言学对事件的
本书运用语义分析与语法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借助原型范畴、动词配价、构式语法、语法化与词汇化等现代语言学理论,对现代汉语动补式复合词的范围、结构、意义、功能进行了比较全面而又系统的考察与分析。在深入挖掘动补式复合词内部结构的基础上揭示了动补式复合词的致使性语义特征,从句法角色、组合能力、与某些特殊句式和句法格式的关系等方面对动补式复合词的语法功能和分布特征进行了系统的描写与阐述,也尝试对复合词特别是句法复合词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nbsp nbsp《情态隐喻的认知构式研究》是引入构式语法理论框架,对小句表达情态意义的现象,即系统功能语言学语法隐喻理论下的情态隐喻范畴,从词汇句法特征、认知机制和语用功能动因等内在维度做统一而细致的描写与阐释。构式语法是认知语言学主要的句法研究路径, 构式 即形式与意义的配对。情态隐喻是小句形式与情态意义的配对,故属于一种情态构式。《情态隐喻的认知构式研究》以基于使用的构式概念为基本框架,并融合语料库语言学及认知-功能语言学的方法。在语义分析中以识解、心理空间为主要认知分析工具;在词汇句法特征描写中以基于使用的思想为指导原则,基于语料库作为主要分析工具;在语用与话语功能分析中融入了互为主观性内容,以语篇分析为主要研究方法。 《情态隐喻的认知构式研究》是北京市社科基金项目 基于语料库的英
《诸子锦言录》是一部汇编诸子名言的著作。所谓“诸子”即以先秦汉魏诸子为代表的子学著作,“锦言”即体现诸子思想精华的佳言妙语。全书收录先秦至隋代的诸子类著作近百种,对每种著作都有简要介绍,选文近八千条,均依据 版本选录原文,并加以注释翻译,末附主题分类索引。 由于本书收录的诸子类著作基本是隋代以前的著作,故大体依《隋书·经籍志》的分类和顺序排列,分为儒家、道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兵家、医家、 等十二类。选文原文多依据中华书局的古籍整理本(如三全本、新编诸子集成本等)为底本,由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负责注释翻译,准确可靠。为方便读者查找相关主题内容的选文,我们编制了《主题分类索引》,根据选文内容将其分到八十多个主题之下,括注出处,标明册数页码。 我们致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