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科学观察著作,是一个儿童的成长日记。本书观察记录了乳名叫 冬冬 的中国女孩零到六岁半的语言发展,以及她的生活、行为、心理活动等,时间从1985年1月16日到1991年7月22日止,也记录了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社会风尚、人们的生活状态、教育理念、邻里关系等等。作者认为,这本书是世界上记录儿童语言发展时间*长的一部,是原生态的语言发展史,其中语言资料90%都还没有进行科学利用。全书按日期记录编排,分六年,每月有大标题,每日又设计了小标题,对婴幼儿语言观察的科学记录方法、记录的内容包括婴儿语音发育和词汇及语法的习得、方言和俗语民谣语料等,对语言研究者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其中家长对婴幼儿的教育理念、引导方式等,对年轻的家长也会有所启发。
敦煌佛经音写卷有迻录玄应、可洪音义上的注音,有征引传世文献上的注音,也有抄经人自己所作的注音。总的来看,敦煌佛经写卷上的注音不如传世文献规范,受通语的束缚相对较少,更能反映语音的实际变化。本书全面描述敦煌写卷佛经音的状况,分析其注音形式、功能等,在前人整理的基础上对它作了续校勘,并考证了它的来源,在考证的基础上,将它分为三类,并一一对其进行语音分析,发现佛经音的主体仍是沿袭汉唐以来的读书音系,但反映时音、方音、古音、民族语音、文化语音的现象较多,其中的方音现象与今西北方言关系密切。总之,它们在中古音、方言史等研究上有重要价值。
暂无
《说文解字》是中国靠前部系统地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学源的字书,也是世界上很早的字典之一。它开启了汉字按部首编排的汉字字典编排方法,抢先发售阐发了“六书”的内容,贯穿了六书的原则;此外《说文解字》还收录了汉字形体的多种写法。
本书基于全面收集的唐以前训注 古今字 材料,考察了 古今字 训诂在唐以前的发生、发展情况。全书分为前编、后编两部分。 前编绪论介绍本书的选题意义、研究目标,并综述学界有关 古今字 研究的情况;第一章主要论述唐以前 古今字 研究材料的判定;第二章主要展述汉代、魏晋南北朝、隋唐三个时期的 古今字 研究情况;第三章主要论述学者对 古今字 的基本认识;第四章主要论述学者有关 古今字 成因的研究;第五章论述唐以前 古今字 研究的继承和发展,考察了各家的 古今字 观念。后编是《唐以前 古今字 训注材料汇纂》,逐一展示研究对材料的分析整理成果。 本书较为全面地展示了 古今字 训诂体式在唐以前的肇源和发展情况,发掘和整理一批长期尘封于诸多古籍字里行间的前人训诂积淀,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此外,客观归纳各家的 古今字 观念及其
《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作者是东汉的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说文解字》成书于汉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年)到安帝建光元年(121年)。许慎根据文字的形体,创立540个部首,将9353字分别归入540部。540部又据形系联归并为14大类。字典正文就按这14大类分为14篇,卷末叙目别为一篇,全书共有15篇,其中包括序目1卷。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系统地阐述了汉字的造字规律 六书。《说文》之学是根柢之学,它在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词典学以及文化史上都占有显著的地位。它与词义的关系尤其密切。我们解释古书上的疑难字词之所以离不开《说文》。本书对《说文》部首就行了注音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考释,是该领域的一次系统梳理。
《汉语的指称与命题:语法中的语义学原理》是专注于汉语语义问题与语义学基本原理的专著。全书试图用若干概括性的语义语用原则或规律来覆盖多方面的句法语义现象与问题,对汉语句法中涉及的若干重要语义概念进行深层探究,对指称系统、语句的命题意义结构系统进行研究,揭示汉语语义语用的基本策略及组织原则。
《珍本玉篇音義集成》以清揚州詩局本《大廣益會玉篇》爲底本,元圓沙書院延祐本、原本《玉篇》殘卷、敦煌《玉篇》殘卷,乃至散見於各種域内外古文獻的《玉篇》佚文,都是《玉篇》系列文獻中極爲珍貴的材料。本書將它們集成於一編之中,每一字頭下先出底本,之後臚列諸本和佚文;再校以日本内閣文庫藏宋十一行本、元圓沙書院泰定本、至正丙申本、至正丙午本、建安鄭氏本、建安蔡氏本、詹氏進德書堂本、《篆隸萬象名義》等多種《玉篇》系文獻,寫成校勘記附於字條之後,以合 總會衆篇,校讎群籍 。得此一編在手,則《玉篇》自問世至元代嬗變之脈絡清晰了然。
本书稿是复旦大学中文系白钢老师的学术自选集,收集了有关古希腊语文学和历史比较语言学-语文学的十余篇文字。主要内容包括: 一、以萨福与阿尔凯尤斯作品为代表的古希腊抒情诗研究,并以此为线索勾连以荷马史诗和赫西俄德为代表的希腊诗歌传统和以《梨俱吠陀》为代表的印度诗歌传统,进而探讨原始印欧诗歌语言在希腊和印度这两支传统中的传承与创新; 二、以各种古代语言为线索进行的世界文明史研究,以历史比较语言学-语文学的方法,通过核心文本与重要词语的比较研究,探究各种古代文明(特别是希腊文明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间的早期关联和相互影响; 三.书评,涉及古代语言的语法作品、希腊-印度文明间的关系、口述诗歌理论的生成发展。
本书重点剖析沃尔特 翁关于原生口语文化和次生口语文化概念的内涵、特征及其理论与实践价值。
《民国四川话英语教科书(第二版)》是一本百年前的英文版四川话教材,是华西医院创始人启尔德医生给华西协合大学医科学生学习四川话编写的英语教材,1917年由华西协和大学出版。当“土气”的四川话遇上“洋气”的英语,会是怎样一幅情景?“你叫啥子名字?”——what is your name?“走得拢”—— Can we get there or not? “东西要趱开扫”——You must move things out of the way when you sweep.一句句耳熟能详的四川“土话”,一段段优雅地道的“洋气”英语,不仅记录了行将消失的四川地道方言,同时也呈现出了一幅百年前洋人操一口四川话跟当地人交流的有趣景象,是民国时期出版的世界上专享一部四川话(英文)本土课本,展现了一段历史大幕下的中西文化融合。
本书从语音、词汇和语法3个方面对阳江话进行了细致而精辟的论述。章语音,作者对阳江话的发音、声调变调、舒声和入声做了细致的分析,并与北京话、广州话进行对比;第二章词汇,记录了3000多个具有地方特色的方言词汇;第三章语法,对阳江话的句法和词法加以描写,重点写与普通话不同的语法现象,并对具有语法特色的阳江话补语做了精辟的论述;第四章收入阳江当地的一些谚语和儿歌。
《古文字研究》第三十一辑共收录中外115位学者的111篇学术论文,内容涵盖甲骨金文、战国文字、秦汉简帛、石刻玺印等领域,文章各有特色,有的着力于字词考释,有的侧重于探究历史文化,内容丰富,各具特色,其中涉及上博简、清华简等新出材料的论文居多,读者可一览相关问题的新研究成果。
奚洁建著的《全球化语境下的语言认同与外语教 育规划研究》以外语教育规划为缘起,以英语作为世 界通用语(ELF)、后结构主义的社会认同观、言语 社区和想象的社区等理论为基础,使用实验研究、问 卷调查和个人访谈的方法,调查当前中国的英语学习 者对不同英语变体的语言态度,英语变体对学习者的 可懂度,以及他们学习英语之后的认同变化,了解其 对母语汉语、以及对不同英语变体的认同情况,从而 为外语教育规划提供实证依据。
《汉语核心词的历史与现状研究》研究汉语中的100个核心词,通过广泛调查历史文献和现代汉语方言资料,理清这100个核心词的历史演变线索及方言分布情况,为读者提供有关每个词的详细资料。在充分占有材料、详尽准确描写的基础上,探讨核心词历时演变的客观规律。全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总论”,概述汉语核心词研究的相关问题及本书的主要结论。下编“分论”,分词类逐个描述汉语100个核心词的历时演变与共时分布情况,每个词条包括音、形、义、词性、组合关系、聚合关系、历时演变、方言差异、小结诸项,其中历时演变和方言差异是研究的重点。本书还有三个附录:分别是6篇关于核心词演变的论文、100核心词历时演变简表和100核心词方言分布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