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历数字化浪潮冲击、数字技术变革的影响后,传统纸质书阅读仍是各国民众主要的阅读方式,同时数字阅读与其形成互补并稳定发展趋势;各国阅读推广活动以政府为主导,广泛吸纳各行业协会、社会组织、基金会、其他社会机构多方协作参与,不断促进各国阅读推广活动繁荣发展。本书是对目前数字技术大背景下各国全民阅读情况进行的多方位立体研究,全书由 主报告 和 国别报告 两部分构成。其中, 主报告 概述了国外全民阅读活动现状与经验研究,从各国全民阅读活动现状、各国全民阅读经验特点、国外阅读推广活动对我国的启示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论述研究。 国别报告 包括日本全民阅读工作开展情况、德国全民阅读工作开展情况、法国全民阅读工作开展情况以及西班牙、英国、美国等6个国家全民阅读工作,从阅读数据调查,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等机构
有这样一个能够自由操纵书架的男人。 少则几十本,多则上万册的书,被他沿着一定的主题摆好之后,书架瞬间就变得熠熠生辉。光是看着书架,都能让人兴奋不已。像是有什么东西在脑海中绽放开来,让人预感到自己将要萌发出一种新的灵感。从而,不由自主地伸出手来,把书拿到手上,想要打开看看。只要是站在他摆放的书架前,恐怕大部分人都会产生这样的感觉。 幅允孝,四十三岁,选书咨询师。这个头衔可能很多人还不熟悉。 幅允孝把未知的书送到大家手里,他深信书的力量和不可取代的存在感,只要书能够在人们身边,其蕴藏的智慧和故事,就能够让人们的生活更加充实。 信任书籍这个媒体,以营造书和人相逢的环境为生的幅允孝先生,在百货店、咖啡店、企业图书馆,甚至医院,设计了很多引起读者好奇的书架。 这本书以丰富的实例为基础,全面
本书聚焦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理论与方法,从基础性理论和方法体系两部分,创见性地构建起多维度的阅读推广方法框架,提出了优化设计思路。这种理论探索及方法总结,对当下大学图书馆阅读推广的理论支持及实践发展大有裨益。
本书从新文化史的视角切入,梳理了中国阅读史的研究资料,阐述了中国阅读历史的变迁,进一步弥补了中国图书文化史研究结构的完整性;此外,本书还从阅读转型的现实需要出发,总结了中国传统的阅读精神和方法,以期更好地推动当下阅读文化建设、全民阅读工作的开展。
《图书馆家庭阅读推广》是一部以面向家庭阅读推广人为主、兼顾家庭阅读传统与文化的普及型读物,主要内容分为两大部分:*部分为家庭阅读传统与文化,从源与流的角度大致介绍了中外家庭阅读传统、中国传统家庭藏书文化及书房布置、现代家庭藏书构建及家庭阅读氛围营造、家庭阅读方法等;第二部分侧重图书馆家庭阅读推广,分析图书馆在家庭阅读推广中的作用与意义,重点介绍图书馆家庭阅读书目的编制、家庭阅读推广活动的策划与品牌建设,并配套遴选若干图书馆家庭阅读推广案例,以期为图书馆实际工作提供参考。
本书以公共图书馆的讲座的设计和组织为切入点,重点介绍了公共图书馆讲座活动的历史、专业设计、资源组织、活动宣传的工作方法以及讲座主持人、衍生产品的培育。本书作者均为工作在图书馆一线的工作人员,具有丰富的讲座运作经验,其阐述的内容深入浅出,能够使读者能够迅速入门,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帮助读者在阅读推广,提高全民素质方面,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本书稿涵盖了1842-1942年间西方人士(以传教士为主)在中国刊印出版的各类书籍,以作者全力收集到的上述出版物的出版时间、出版机构、相关人物等为线索,分六十章展开,对这一时期出版的近千种出版物的版本、源流、主要内容和历史价值作了详尽的梳理,探微发覆。作者的研究成果清晰地反映出“传教士汉学”向“专业汉学”这一汉学目前重要演变过程的面貌与特征,亦能丰富对这一时期中西交流史、我国出版史和印刷史的认识。正文后另附二十一则目录,有上海土山湾印书馆、河间胜世堂印书房、天津崇德堂、香港纳匝肋印书馆等出版机构中英文、小语种出版物目录,中英文报刊目录,天主教在华设置的机构目录,包括传教修会、传教善会、学校等。
本书围绕图书馆学情报学学科本质和学科基本问题,梳理具体学科的学术史,以便完整清晰地梳理学科发展的脉络,呈现学科发展过程中不同学派和流派的产生、发展变化及其影响。论述了图书馆学情报学的研究概述、基本研究规范、研究程序规范、写作规范、学术署名及著作方式标注规范、引文规范、成果发表规范、研究批评规范、学术评价规范、研究方法论等相关内容。
本书是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课题成果,分上、中、下篇,分别是百姓的说唱、百姓的戏、海洋人文精神,共7章,内容全面,资料详实,适于说唱艺术的研究人员和爱好者阅读。
本书从学理上阐述了中外图书评论的发展历史、分类特征,及其与图书馆业务工作的关联;在对书评界万象的评析中,强调指出图书馆 馆员书评 在全民阅读推广中 天然 优势和独具一格的 引领 作用,分析了 馆员书评 面临的问题和前景,并就 在馆书评人 如何分类、分众、分级、分地开展阅读推广做了探讨。
《图书馆利用与文献信息检索》充分利用理论分析、案列调查、实践研究等方式方法在研究了图书馆与文献信息检索内涵的基础上对其应用进行了分析,并对典型的案列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分析,愿意抛砖引玉,并能够为理论界和实务界提供一定参考和借鉴作用
精准可靠的骨龄才能客观地反映儿童的成熟程度,才能具有临床应用价值。叶义言教授曾经受过Tanner亲自指导和考核合格,掌握了TW骨龄分期系统即通常称作的骨发育尺,以此对我国儿童的骨发育进行研究,从而制订了适用于我国儿童的骨龄评分方法,以及与之配套的含骨发育因素的我国儿童成年身高预测方法、女孩初潮年龄预测方法。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对中国儿童骨龄评分法专家评议的综合意见是: 适合国情,科学性强,技术成熟,具有广泛使用价值,是对我国骨龄评定方法的重要更新与贡献,亦为今后开展有关工作和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依据与途径,并能与国际通用方法接轨。 《中国儿童骨龄评分法(TW-C)简明教程》贯穿着TW精准可靠的基本理念,纵观60多年来TW的历史原貌和沿革,集合数百幅图、数十份案例,作为中国儿童骨龄评分法的
问学问道是面向未来的公共图书馆的战略思维、创新思维和辩证思维,本书汇集了作者近年来对公共图书馆问学问道的*思考和研究文字。全书分为 问学篇 问道篇 技术篇 和 文献篇 。其中 问学篇 主要包括图书馆学情报学的热点鸟瞰、科研与智库的选题、研究治学的方法、经典阅读等内容, 问道篇 主要包括中国特色公共图书馆发展道路、服务品牌、智库建设、地域文化、文旅融合等内容, 技术篇 主要包括人工智能与图书馆重塑更新、数据驱动与图情教育转型、信息化的全域赋能、公共数据开放等内容, 文献篇 主要包括与顾廷龙、张元济、刘体智、李玲璞等学者相关的文献学故事以及灰色文献的研究文字。
本书论述了读书会的概念、类型、要素、历史、组织管理以及带领人培养等理论问题,探讨了各种形式读书会的特点与管理运营实务,并以相关读书会案例为实证,是一本内容丰富、体例明晰的读书会阅读推广实用教材,对各类读书会的建立运行具有指导作用。
本书以大学图书馆的阅读推广活动为切入点,重点介绍了大学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的意义和筹备策划工作以及读书会的培育工作。编者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思路,融入了八例成功的大学图书馆阅读推广案例,以便帮助广大读者朋友深入掌握大学图书馆的阅读推广活动,使其在推动全民阅读,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上,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李世娟、李东来主编的《图书馆绘本阅读推广( 阅读推广人系列教材)》主要讲了三个问题:绘本是 什么,图书馆如何开展绘本阅读推广活动,国内外优 秀的绘本阅读推广活动好在哪里。 书中既有学理上对绘本历史、概念、类型、功能 的论述,又从图书馆绘本阅读推广工作出发,探讨了 绘本阅读空间的美化、人员服务技能的培训、社会化 合作的开展等问题;还分析了国内外**的活动案例 ,探索了新媒体技术在绘本阅读推广中的应用,对图 书馆开展读书活动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齐诚、马楠*的《外国传教士与中国近代图书馆事业》是对明清以来古代传统藏书基础条件逐渐瓦解,两次西学东渐中西方图书馆思想传入及图书馆实践影响下中国近代图书馆事业发展过程的回溯与总结。 回溯中国古代藏书发展历程及其衰落,介绍外国传教士来华传播西方图书馆思想的历史背景和过程,重点介绍两个时期传教士在华的图书馆思想传播和图书馆实践活动,一是明末清初利玛窦等早期传教士对中国的图书馆思想输入与在国内的图书馆实践尝试,二是鸦片战争以后外国传教上在华传播西方图书馆思想尤其是公共图书馆思想并创办了一系列新式图书馆。本书还阐述了外国传教士开创我国图书馆学教育先河的历程以及传教士对晚清知识阶层主动探索考察西方图书馆行为的影响,论述了外国传教士这一特殊群体对中国近代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 理论与实务》围绕着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模式的开展、学科馆员制度的建立进行论述,分析了学科服务的特点和学科馆员的角色定位,研究了进行学科服务过程中需要用到的各种工具,总结并介绍了学科服务的实际操作及活动,提供了真实可行的案例。同时对新型的高校图书馆学科采访服务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际操作总结。 本书适合高校图书馆馆员开展学科服务工作参考使用,也适合图书情报学的教师和学生阅读参考。
“内阁大库藏书”原为清宫旧藏,其源可上溯至宋元明内府藏书。清末内阁大库藏书移交学部,成为京师图书馆善本藏书基础。此后配补拆分、修复改装,又随时局变动南北播迁、东西舶载,其品种数量、装帧形态等记録渐形模糊。本书回顾了内阁大库藏书发现历史,介绍了清代以来大库藏书保存及整理状况,包括清代历朝所编书档旧目、清末刘啓瑞与曹元忠整理库书、移交京师图书馆後馆方编目着録情况,并在一定范围内对其藏书去向展开追踪调查。内阁大库藏书为晚近新出宋元本渊薮,对清末民国之学术研究、古籍出版有较大影响。 书中从大库藏书发现的角度重新回顾了《宋元书景》《旧京书影》等善本影谱编纂过程,指出大库新出宋元残书残页对早期“善本书影”编纂推动发展之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