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8年以来,每年12月,来自瑞士的合作伙伴都会与奥维尼埃的迈松?博雷尔基金会合作,在纳沙泰尔组织一次关于博物馆学当前问题的研讨会。在一周的时间里,来自全世界的博物馆学教授与博物馆馆长、文物专家、国际知名的策展人、文物修复师以及文化界人士齐聚一堂,与两所机构的师生一起,讨论研讨会列出的各项议题。2015年的研讨会的主题是 数字时代的博物馆:新媒体和新中介 ,来自传播学、法理学、社会科学、经济学、信息技术和媒体心理学等众多不同领域的专家,以及企业界和文物修复行业的专家们也应邀从各自的角度参会讨论,讨论的内容涉及新媒体相关的展览、博物馆数字艺术作品的收藏与保护、文化中介与博物馆数字化传播以及内容数字化的法律方面的问题,来说明 新媒体 的功能性和活跃性以及数字技术对博物馆的影响程度。
《容忍与自由》精选了19篇胡适先生的经典杂文,主题契合当代青年人的诸多困惑:如何看待理想、安身立命;如何学习、创新、终身成长;如何待人接物,处理好自我和他人的关系,在时代之中散发出个体的光芒。这一切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依旧深有启发。
朱光潜学贯中西,博古通今,是我国现当代负盛名并赢得崇高国际声誉的美学大师。 他的文学作品贴近生活,不仅含有丰富的文学价值,还饱含着对青年一代的教导和期望。他在对其他文学作品的评价时,由浅入深地引导青年一代领略读书的深远意义,以及做人的真正价值。 《朱光潜读书与做人/大师读书与做人》资料详实,准确地传达着“恒、恬、诚、勇”以及“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的朱氏精神。
社会建构的观念已席卷美国乃至世界各国的许多学术和实践领域。有些人认为,社会建构论具有深刻的解放性,是创造性重建的主要刺激因素。另一些人却认为社会建构论的观点极具威胁性。伴随着这类对重大理论创新的各种争议,社会建构论在组织变革、学校教育、心理治疗、社会研究和冲突解决等领域已有很多新的进展。本书通过对社会建构论核心观点进行简明易读的介绍,希望帮助读者迅速把握这一理论的核心。从大学生到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任何希望对建构论思想和实践有所了解的人都能从这本书中获益。
本书为学术类图书。道教音乐研究是中国音乐史研究的一个分支。由于起步较晚,因而研究中存在诸多问题。本书按编年体例对典型道教音乐文献进行编排,同时梳理这些音乐资料的发展线索,对于促进本领域研究有重要作用。
《胡适文选:朱自清点评本(精装版套装上下册)》是三集《胡适文存》的选本,选者是胡先生自己。上海亚东图书馆印行,民国十九年十二月初版,二十二年二月三版。本篇便根据三版的本子。本书后方极少见,究竟已经出到几版,现在还不能查出。 这部选本是特意预备给少年人读的,朱自清就对《胡适文选》大加赞扬,认为是一部值得读的好书,并亲自撰写长达2万字的《 指导大概》(收录在《朱自清全集》第二卷)。本书将《胡适文选》全本与朱自清的《 指导大概》收录成集,代表了胡适先生各方面的思想精髓,同时也展现了胡适思想在那个特殊年代里所产生的影响。
作为欧洲“发射的卫星”,今日美国是不是鲍德里亚笔下“已实现的乌托邦”?美国经验或危险性在哪里?本书以作者的两次访美为线索,深刻分析了托马斯?莫尔等人的乌托邦思想与美国的隐秘联系,以及独立战争以来“有污点的国父”和普通民众在塑造美国时各自扮演的重要角色。 这是一次“小路朝天”的精神之旅。漫无目的的穿行、无远弗届的游思以及随时切换的交谈与场景,使《寻美记》更像一部文字版的公路电影。作者相信不的人类注定不会拥有的乌托邦,而人世之希望却又在于新世界可以成长于种种破碎的现实或者不。 在写作方法上,本书延续了作者“坐得住书斋,下得了田野”的风格,诗意与沉思得以在时空交错中不断呈现。
集刊内容:一部大运河史,即半部中华文明史。大运河开挖、畅通与衰落,在程度上凸显了中国古代社会特殊的运行与发展轨迹。本集刊主要刊发以运河研究为主题的学术论文,包括运河开凿与疏通、运河区域经济发展、运河城镇与商业、运河区域生态环境变迁、漕运制度、运河文化与遗产保护等方面的文章。集刊定位:本集刊拟发表靠前外运河学研究有影响、有特色的高层次、高水平专业性学术论文,成为运河学及相关领域的学术交流平台。通过集刊加强与不同单位、不同学者之间的沟通、合作,促进运河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不断扩大研究范围,增强研究活力,实现中国运河学研究的繁荣与兴盛。研究领域:运河史、运河区域生态与环境变迁、运河区域经济与社会、运河文化与遗产保护、运河城镇与商业、运河民俗与信仰、运河交通与工程、运河饮食、运河民
本书介绍了八位菩萨的传说故事、生平事迹,讲述了各位菩萨在自己的修行过程中所遭遇的困惑与阻碍以及如何克服的,除此外,还有各位菩萨修行的心得体会。八位菩萨分别为: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世音菩萨、金刚手菩萨、虚空藏菩萨、地藏菩萨、弥勒菩萨、除盖障菩萨。 这八位菩萨,是大众熟知的形象,其故事流传很广。本书是对其故事的一次系统性汇集,语言通俗,故事性强,有助于大众对其形象有一个整体的全面的了解。
极少有一所大学,像北大一样,与中国的命运如此紧密相关。作为中国首所国立大学、新文化运动的摇篮、五四运动的发源地,北大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具有极其特殊的地位。本书由学者余世存先生担任主编,从京师大学堂至今的120年间,精心甄选能充分体现北大精神内核与时代特点的北大人的文章、演讲等文本56篇,与《北大往事》《北大百年新诗》一起作为“北大典藏”系列同时推出,共同呈现出一个完整的北大图谱,以献礼北大建校120周年。它不仅是北大校友、广大学生及学生家长了解北大的书,也是众多读书人把握一个世纪以来中国文化、教育、社会思潮的重要参考。
从2014年3月起,北大学生工作部开始举办教授茶座活动,每期邀请一位知名专家学者与学生小范围座谈聊天,不谈学术,只谈人生。解答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疑惑。目前准备好16期茶座老师与学生交谈的录音稿,并陆续取得老师们授权,结集出版。 《北大教授茶座(第1辑)》共分为16篇,每篇即是一期茶座的交流内容。每篇主题为茶座交流的主题,内容包括教授个人简历,交流对话实录,当期发布的微语录,插图包括教授个人特写、教授与同学的合影、教授手写寄语扫描图和茶座现场全景图。每篇字数从8,000到14,000不等。共约200,000字。 读者对象: 本书适合于追求思想进步、期待在师生对话中获得成长动力的同学;此外,通过平台发布的教授微语录转发量比较大,因此读者也包括校外的同学。
《陇上学人文存(林家英卷)》是甘肃省“十二五”出版规划项目之一。主要内容是介绍兰州大学文学院林家英教授61年的从教生涯和学术成就。文存分唐诗研究、古典诗词研究、古典诗词赏论、以诗论诗等四个篇章,收纳了林教授有关古典诗词研究领域的64篇代表性论文,集中展示了她在古代文学研究领域的丰硕成果。
《汪曾祺——人间草木有从容(精)》是汪曾祺先生的一部精选散文集,主题包括自然草木、日常生活、人生感悟等几个方面。本书分为五辑,即人间草木、闹市闲民、美食人生、旅行杂记、怀念友人,从不同的角度叙述了汪曾祺先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喜好和友人交往的一面,彰显了汪曾祺开朗乐观的生活态度;另一方面,这些作品鲜活自然,充满了人情味,真是文如其人,体现了他旷达真诚、淡泊从容的人生境界。
本书为学术类图书。道教音乐研究是中国音乐史研究的一个分支。由于起步较晚,因而研究中存在诸多问题。本书按编年体例对典型道教音乐文献进行编排,同时梳理这些音乐资料的发展线索,对于促进本领域研究有重要作用。
《走进李白故里/李白文化研究系列丛书》全面系统介绍四川江油的李白文化,共分三部分。部分:听讲李白故事。评述了李白生平,论证了李白生于青莲。收集整理了59则在李白故里民间世代相传的李白故事,反映了李白曲折而辉煌的人生道路和他的精神。第二部分:寻访诗仙游踪。李白在故乡留下30多处遗迹游踪,书中描述这些地方的美景。第三部分:李白诗歌。收集了李白在蜀中所作的诗歌30首;李白离开故乡后,怀念故乡的山水及亲友的诗歌29首;历代诗人到李白故里来寻觅李白的遗迹游踪,缅怀、凭吊诗人时,留下的23首诗歌,并对每首诗作了简明的赏析。附录了李白故里岀产的与李白有关的工艺品和土特产品。《走进李白故里/李白文化研究系列丛书》可读性强,语言通俗,图文并茂,雅俗共赏,既是李白诗歌的研究者的得力助手,也是大众读者了解李白文
《走进李白故里/李白文化研究系列丛书》全面系统介绍四川江油的李白文化,共分三部分。部分:听讲李白故事。评述了李白生平,论证了李白生于青莲。收集整理了59则在李白故里民间世代相传的李白故事,反映了李白曲折而辉煌的人生道路和他的精神。第二部分:寻访诗仙游踪。李白在故乡留下30多处遗迹游踪,书中描述这些地方的美景。第三部分:李白诗歌。收集了李白在蜀中所作的诗歌30首;李白离开故乡后,怀念故乡的山水及亲友的诗歌29首;历代诗人到李白故里来寻觅李白的遗迹游踪,缅怀、凭吊诗人时,留下的23首诗歌,并对每首诗作了简明的赏析。附录了李白故里岀产的与李白有关的工艺品和土特产品。《走进李白故里/李白文化研究系列丛书》可读性强,语言通俗,图文并茂,雅俗共赏,既是李白诗歌的研究者的得力助手,也是大众读者了解李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