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辽宁大学出版社2012年初版《档案学概论》的第二版。在该版的基础上,本书突出了对档案学根本问题的解读和时代发展性的阐释,对整体结构进行了改造和完善,形成了“客体(档案)+主体(档案形成者、档案工作者、档案机构、档案利用者)+主体之于客体的管理活动(档案工作)+主体对客体的认识体系(档案学)”的总体结构。回答了有关档案、档案工作、档案活动的主体、档案学四个方面的基本理论问题,构建了学术理性和时代特点相统一的档案学基础理论体系。
《中国近代画报大系》(1874 1949)是天津档案馆画报收藏、研究专家周利成及其学术团队历时20余年收集整理的中国近代画报资料集成和研究成果,几乎囊括了1874年至1949年中国近代出版的所有画报。包括图录提要卷(附画报存目提要)、报刊文论卷、公牍档案卷、中国近代画报史稿等内容。本书为《中国近代画报大系 公牍档案卷》,整理、点校、汇编民国时期历届政府机构对画报申请登记、审查、注册、监督、管理、检查、惩戒、取缔、复业等批示的档案资料。所辑档案为天津市档案馆、上海市档案馆、北京市档案馆馆藏档案,时间跨度为1913 1949年。主要包括新闻纸、杂志或通讯社声请登记、备案、变更登记等呈文、函,政府主管部门查禁、责令停刊或注销等训令、通知、函、代电,政府主管部门的法规条例、政令通告、调查报表、公文函电以及其他与画报、画
作为近代中国*早开放的区域之一,浙江地区保留了大量旧海关档案。浙江省档案馆馆藏的浙海关、杭州海关、温州(瓯)海关等海关档案,是中国旧海关档案的重要组织部分。这些文献包括大量关于当时当地浙江经济发展、社会变迁、文化革新等方面的内容,从另一个侧面展示了近代浙江的历史发展,价值极为珍贵。基于此,浙江省档案馆编纂了《旧海关档案中的浙江记忆》一书,以本馆所藏浙江海关档案为主要史料,运用较为通俗的语言,结合约200幅珍贵档案图片资料,通过海关文献的视角,对外贸易、社会变迁、对外形象三个部分展现了近代浙江从传统向现代转变的历程,有助于读者从新的角度重新解读和认识近代浙江发展的脉络。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以武力从英人手中攫取开滦矿务局及其所属秦皇岛港,对港口实行“军事管理”。 秦皇岛港史志科档案室所藏2000余卷近代档案史料中,保存着有关日本侵华时期的外文历史资料千余卷,这批档案史料就是在历经百年磨难之后而形成的宝贵财富,具有 重要的史料价值。本书所涉档案为日军侵占秦皇岛港后直至抗日战争胜利期间日文公文、营运管理、教育管理等内容。拟全书分为档案编与研究编,档案编分为行政人事管理、教育管理和营运管理三章;研究编分为档案选译与解读、档案概述与研究两章。 本书为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 “秦皇岛港藏日军侵占时期外文档案翻译、整理与研究”(17YJCZH139)结题成果。
本书收录了美国、澳大利亚、英国、加拿大、法国、日本、韩国等23 个 约500 个知名科技社团的基本信息, 整合并分类介绍了这些科技社团的基本情况, 涉及理、工、农、医、交叉学科五大领域, 涵盖科技社团基本信息、历史沿革、愿景使命、治理结构、会员情况、期刊与奖励六个方面的内容。本书的出版可为深化我国科技社团治理改革提供信息支撑, 使 多的研究者、 及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获得各国知名科技社团的信息, 为我国科技社团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参考和启示。
本书所选档案时间跨度为1937年至1942年,按照主题结合时间的体例编排。全书按照事件历史脉络分为三个章节七个部分,分别按照时间排序。 本书所选用的档案形式为各种呈、训令、指令、办法、会议记录、函、代电、财务表格等,所涉及的内容主要是滇缅公路拟定各条路线情况、滇缅公路确定路线方案;全国经济委员会派员协助滇缅公路勘测文件,滇缅公路关漾段、关畹段、龙芒段、龙保段等路线查勘情况文件;滇缅公路各筑路机构成立情况;呈报滇缅公路限期赶修计划、各路基、桥涵工程进展情况、工程报告等相关文件;滇缅公路沿线各县征调民工情况、民工因工伤亡、抚恤情况、民工生活情况等相关文件;办理滇缅公路通车相关事宜、呈报嘉奖修筑滇缅公路有功人员、奉领修筑滇缅公路奖章、造报修筑滇缅公路有功人员名册等相关文件;修筑滇缅公路纪念
《档案记忆观的理论与实践》坚持理论联系实践的原则,运用文献调查、实践调查、比较研究、系统研究等方法,梳理了档案记忆观的研究进展,重点论述了档案记忆观的理论基础和主要内涵,分析了国外记忆工程的特点与经验,总结了我国城市记忆工程和乡村记忆工程的模式、成绩与不足,提出了建设“中国记忆”数字资源库的初步构想。本书丰富和深化了档案记忆观的理论研究,并为当前我国各类记忆工程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和有益的实践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