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枥集》是当代 版本目录学家沈津年逾七十而“老骥伏枥,矢志缥缃”研究古籍版本、书写业界人物的文章合集。所收几十篇文章分为四个部分:一是书写张元济、顾廷龙、瞿凤起、赵万里、林章松等业界名家,涉及《涵芬楼烬余书录》、《善本组周记》、合众图书馆、铁琴铜剑楼、北京图书馆、中国书法家代表团 次访日等重要著作、机构、事项;二是为一些有影响的图书所作序文及会议发言,有利于读者 好地认识《前尘梦影录》《日本汉籍图录》《天禄琳琅知见书录》以及中文古籍整理与版本目录学 学术研讨会等的价值和意义;三是有关古籍版本研究的札记,篇幅虽短小,却充满真知灼见;四是为“哈佛燕京”藏日本所刻中国典籍所试写的30种叙录,沿用了“哈佛书志模式”,揭示出日刻汉籍的形态、内容、特色和价值,对书志写作具有示范作用。书中编
本书是系列丛书《文津学志》的一种,包括七个专栏,分别是纪念周叔弢诞辰130周年专栏、文献整理与版本研究、书籍史研究、历史地理与古地图研究、金石文献整理与研究、外文文献整理与研究、文献保护研究。本书作者包括图书馆界专家以及馆内外在文献整理、版本研究、古地图、金石研究以及文献保护领域有一定专业水平的中青年馆员和学者。纪念周叔弢诞辰130周年专栏收入周叔弢先生孙辈周启乾、周启群回忆祖父生平事迹的文章以及陈红彦、李国庆、朱克理、沈艳丽等人撰写的感怀周叔弢先生的文章。
《大都市公共图书馆: 经验与上海特色》共七章,全面调研纽约、伦敦、巴黎、东京四大 城市的公共图书馆体系建设、资源建设、服务创新、管理模式、技术应用等各领域发展现状与趋势。 章是 图书馆事业发展比较研究;第二章至第五章分述纽约公共图书馆系统、伦敦公共图书馆系统、巴黎市立图书馆系统、东京都公共图书馆系统的历史现状与发展特点;第六章是北欧公共图书馆核心价值分析;第七章是上海图书馆(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发展现状和创新案例,总结上图上情所的建设现状和战略前进方向,为公共图书馆未来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作为世界上 悠久、规模 宏伟的综合性博物馆,大英博物馆从一座胡乱堆放着藏品的小仓库,历经几百年,逐渐发展成了拥有800多万件跨越人类文明发展全过程的各类藏品并享誉世界的公众博物馆。它创造过许许多多的 ,收藏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宝藏,但它是如何出现的?作为一座面向公众的博物馆,它又是如何去吸引那些“好学求知之人”的?本书作者詹姆斯·汉密尔顿从收藏家汉斯·斯隆爵士讲起,带领读者回顾了这座命运坎坷的博物馆成立之初的社会、文化背景,其后逐渐扩张的过程,以及在博物馆的发展历 扮演过重要角色的那些人,和博物馆本身对英国乃至世界的深远影响。
本书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着手,从公共图书馆借阅发展沿革着眼,论述公共图书馆信用服务发展历史。全书架构合理,逻辑较为严谨;抽丝剥茧,条分缕析。该书网罗全国公共图书馆信用服务的实践案例,内容丰富,图文并茂,极富参考价值。在此基础上,该书以宁波图书馆“天一约书”为重点剖析对象,详尽介绍其信用服务构思,细致描述其实施方案、操作流程。譬如购置热门图书,打造专库、专柜,为信用服务奠定资源和外借的基础;譬如依托宁波市总分馆体系,建设网借系统,为信用服务提供阵地和便捷的可能;譬如开展阅读推广活动,塑造品牌形象,为信用服务营造宣传和扩张的声势。总之,本书理论研究之全面,操作分析之细腻,均给人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
本书旨在做好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和创新服务的研究工作,完善现代图书馆的文献资源体系。主要内容包括信息资源建设概论、图书馆传统文献资源建设、图书馆数字信息资源建设、图书馆特色信息资源建设、数字图书馆与馆藏数据库建设、图书馆馆藏信息资源的组织管理、图书馆信息资源评价、图书馆文献流通服务、图书馆特殊人群服务、互联网+背景下的图书馆创新服务等。本书在撰写过程中广泛吸收了 外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和创新服务的相关理论、技术特点、管理规划等。
本书以《公共图书馆法》所赋予公共图书馆人的法律责任为主线,以法律条目为顺序,以阐述公共图书馆建设、公共图书馆管理、公共图书馆服务的专业知识为内容,以帮助图书馆员在履行法律义务的过程中增强责任意识、提升专业素养、拓宽工作视野、提高服务效能为目标而特别撰写。 全书包含了许多规范、标准、细则,列举了大量成功与失败的案例,以期能对各级文化和旅游工作者、各级各类图书馆人、农家书屋管理员和阅读推广人有所帮助,能成为大家进行图书馆建设、业务学习和能力提升的培训教材。
近年来,社会各界对纪念馆的关注不断升温,江苏作为文化大省,纪念馆发展已经具有一定规模,各方面建设都取得了长足发展,形成了不同主题、不同类型的纪念馆体系,其中革命性质的占 大部分。该书充分发掘全省纪念馆文化资源,从场馆沿革、基本陈列、主要藏品、社教特色、学术成果等方面对江苏省内55家纪念馆进行详细介绍,将藏品特色、文化特色、地域特色加以整合融合,全面展示江苏纪念馆发展现状和发展成果,洞察江苏纪念馆行业发展的规律和问题,本着资源共享、共谋发展的原则,力求凝聚行业共识、发出行业声音,为多角度、 展示江苏纪念馆文化价值提供平台,促进纪念馆规范化、科学化发展,提高纪念馆行业服务社会的能力。
本书研究了美国艺术博物馆、理事会制度的发展历程、基本内容、内部机制,理事会制度背后的政治体制、社会文化、政策制度、经济发展、管理技术环境。深入探究了理事会制度在美国成功运行的根源,总结了理事会制度的效用及问题,提出了构建博物馆理事会制度的中国路径。对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机构主管部门负责人,博物馆、美术馆等文化艺术机构管理者、工作者等均大有裨益。
高春玲著的《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研究》主要分为7章: 章为绪论;第二章为移动阅读与图书馆服务;第三章为移动阅读市场与移动阅读产业链;第四章为移动图书馆与服务模式;第五章为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与资源类型;第六章为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模式;第七章为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运行机制。
本书精选自科学网图谋博客的图书馆学随笔,共分为四辑:“学海泛舟”“图林漫步”“闲情偶记”“圕人堂梦想与实践”。本书内容与图书馆业界、图书馆学界的发展密切关联,多是独立观察、经过思考或分析、有感而发的学术随笔。其中相当一部分随笔是对图书馆界人或事的真实记载,蕴含许多鲜为人知的细节。本书力求精炼且有趣、有味、有用,可作为图书馆学相关研究人员和图书馆从业人员参考用书。
作为世界上 悠久、规模 宏伟的综合性博物馆,大英博物馆从一座胡乱堆放着藏品的小仓库,历经几百年,逐渐发展成了拥有800多万件跨越人类文明发展全过程的各类藏品并享誉世界的公众博物馆。它创造过许许多多的 ,收藏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宝藏,但它是如何出现的?作为一座面向公众的博物馆,它又是如何去吸引那些“好学求知之人”的?本书作者詹姆斯·汉密尔顿从收藏家汉斯·斯隆爵士讲起,带领读者回顾了这座命运坎坷的博物馆成立之初的社会、文化背景,其后逐渐扩张的过程,以及在博物馆的发展历 扮演过重要角色的那些人,和博物馆本身对英国乃至世界的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