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放 在中国古代刑罚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学术界对此鲜有深入的研究。清代流放具有流放类型的多样性、流放法规的复杂性、流放对象的普遍性和流放历史情境的独特性(流放至清代制度臻于完备,又在清末的法制改革中被废止,成为一种过去时的刑罚)等特点。作品以有关档案、官书、律例为基本资料,采取以史为经,以法为纬的分析方法,力图从史的视角考察清代流放制度形成、发展变化及其成因,从法的视角考察清代流放制度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制度规范及其实施情况,以期 重新认识传统法律制度,尝试重建清朝的 法制帝国 ,不仅有裨于深化对清代法制与社会的认识,而且对当今法制建设有借鉴意义。
本书通过对中华书局原始档案、往还信札的梳理,挖掘了许多经典著作出版背后的尘封旧事;作者徐俊作为中华书局的老编辑、原执行董事,主持点校本“二十四史”的修订工作,是中华书局历史的亲历者,与许多学者交谊甚厚,以温暖细腻的笔触,忆述与诸多学者交往的点点滴滴,描绘出一代学人的风范与行谊。为我们呈现了一段丰富立体鲜活的现代学术史。 一个有着悠久传统的出版社,是与学者相互成就的,本书全文整理了周振甫撰写的钱钟书《管锥编》《谈艺录》审读意见,以及钱钟书的逐条批注,为我们全景呈现了这一中国出版史上的佳话。作者并回顾了编辑工作生涯的许多往事,记录了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工作的诸多细节,分享了宝贵的可资借鉴的编辑经验。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中华书局1960年代在翠微路二号院开展“二十四史”点校工
本书讲述的是《资治通鉴》中有关成功的事例,从《资治通鉴》中撷取成功智慧,以使读者能切身感受到古人的成功与智慧。 n有人说,成功必须依靠权谋、厚黑学、走捷径。但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记载的关于成功的史例告诉我们,事实并非如此。惟有推诚待人、礼贤下士,才能得众人之心,才能成就大事;敦厚纯良、宽容大度的人,他们不仅因为得到领导和同事的看重而取得成功,并且结局都不错,能保全自身且得善终;能够积德行善、造福百姓、勤读经史、忍耐等待、厚积薄发的人,才能有好的结局。 本书对这些典型例子进行了分析阐述,总结了定律、五项必知、七大法则,以期能为读者建立正确的成功观、在人生中取得成功尽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