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英语谚语 房间里的大象 入手,从社会学角度剖析人们私密生活和公共生活中,对于某些显而易见的事实,集体保持沉默的社会现象,作者将之称为合谋性沉默。作者阐述了合谋性沉默的成因、组成形式、参与者的动机和表现,以及这种沉默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并探讨了打破沉默的可能和方式。本书是研究集体沉默的代表性经典之作。
1911年,年轻的耶鲁大学教授海勒姆 宾厄姆进入秘鲁的安第斯山区, 发现 了马丘比丘。将近一个世纪之后,新闻报道将这位英雄探险家视为贩运文物的罪犯和欺世盗名的窃贼。马克 亚当斯是探险旅行杂志的编辑,他决定调查事情的真相,重走宾厄姆的艰险考察之路。他不仅熟读宾厄姆的名著《印加的失落之城》,而且参考了宾厄姆深藏在耶鲁大学图书馆的全部笔记和档案材料。从古代印加首都库斯科出发,在一位澳大利亚籍户外生存专家和几位说盖丘亚语、嚼古柯叶的骡夫的陪伴下,亚当斯带领我们进入秘鲁险恶而具有历史感的丛林当中。
当我们超越我们自己这一代人的墓地而思考时,激动我们的问题并不是未来的人类将如何丰衣足食,而是他们将成为什么样的人,正是这个问题才是政治经济学全部工作的基石。我们所渴求的并不是培养丰衣足食之人,而是要培养我们认为构成了我们人性之伟大与高贵的那些素质。 本书收录了韦伯在政治思想领域的重点著作,包括《民族国家与国民经济政策》《论俄国的立宪民主形式》《两种法则之间》《德国的选举权与民主》《新政治秩序下的德国议会与政府》《社会主义》《帝国的总统》《以政治为天职》等共八篇,这些篇目整体反映了韦伯政治学的重要概念、理论、方法和体系。 本书亦收录了阎克文撰写的中文版序《韦伯眼中的政治》和英文版编者序。
《晚明二十家小品》是施蛰存先生1935年应上海光明书局之邀编选的一部散文集,选入二十位晚明文人具有代表性的小品散文两百余篇。二十位文人依次是:徐渭、陆树声、李维桢、屠隆、虞淳熙、汤显祖、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曹学佺、黄汝亨、张鼐、李流芳、程嘉燧、钟惺、谭元春、刘侗、陈仁锡、王思任、陈继儒。每位作家的作品辑为一卷,全书共二十卷,并附有诸家小传和采辑书目。书中选入的都是具有开拓性的小品作家,大多出自公安、竟陵两派,或在思想观点上较为接近。收录的作品多体现山林隐逸思想,冲破正统文体束缚,展现适性任情的文学风格。
《民主与教育》被誉为二十世纪重要的教育思想著作。作者详述了实用主义的教育理论,结合民主的理念剖析教育事业所面临的问题。书中不仅探讨了教育的性质、作用及目的等抽象的内容,同时也涵盖教育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例如不同学科价值的定位、教材的性质以及劳动、休闲与教育的关系等。
《阶级的道德意义》一书分析了人们亲历的阶级不平等的道德层面。阶级不仅影响着我们的物质财富,而且影响着我们能否获得我们有理由珍视的事物、关系和实践,包括他人对我们的尊崇或尊重,从而也包括我们的自我价值感。它影响着我们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并形塑着我们获得一个圆满生活的机会。然而,当代文化日益 否定 阶级,认为承认阶级是一件令人困窘的事情,尽管阶级之存在往往是彰明较著的。通过借鉴道德哲学和社会理论的概念,并将其运用于对阶级的实证研究,本书引人入胜且深入浅出地展现了人们如何在特定环境中受到评价,在这些环境中,人们的生活机会和成就客观上受到出身阶级的运气影响,还受到与他们的道德品质或功绩关系甚微的力量的影响。
《生育制度》是费孝通1946年根据他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任教时的讲义整理而成,围绕 家庭三角 这一核心议题,讨论了中国乡土社会组织的基本原则及其拓展,其中描述社会新陈代谢的 社会继替 世代参差 等概念影响深远。本书是费孝通的早期代表作,也是他一生*为看重的著作之一。书后附录的《亲迎婚俗之研究》一文,系作者1933年在燕京大学毕业时完成的本科学位论文,主要是从社会史和历史地理学的角度对周代到汉初亲迎婚俗发展的两个阶段 风俗时代和礼教时代进行分析。
作为《江村经济》的姊妹篇,《禄村农田》是费孝通 魁阁 时期的学术代表作,作者将研究焦点由东南沿海转移到云南内地乡村,探寻在现代工商业发展的过程中,农村土地制度和社会结构所发生的变迁。 作者用类型比较方法,将江村与禄村分别作为深受现代工商业影响和基本以农业为主的不同农村社区的代表,考察农民如何以土地为生,分析其土地所有权、传统手工业和社会结构的异同与变迁,目的是想论证,农村的经济问题不能只当作农村问题来处理;农村经济问题症结在于土地,而土地问题的*终解决与中国的工业化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一探寻中国乡村现代化转型的理想与实践贯穿了费孝通一生。
郭沫若是著名的文学家、历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书法家,著述众多,研究领域广泛,有很大的影响。本书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收集了郭沫若关于历史人物的研究,包括屈原、司马迁、曹操、曹植、唐太宗、武则天、王安石、王阳明、鲁迅、王国维等人的研究;第二部分收录了关于李白与杜甫的重要研究;第三部分收录了王羲之、《兰亭序》、《再生缘》《西厢记》等曲艺书法的研究。
本书由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组织编写,为国内区域与国别研究的学术进步提供助力。本书意在提供一个跨学科的平台,让不同背景的学者在这个平台上演绎研究的成果;以基础研究为思想导向,面向世界重点国家、重点地区的人文、社会知识及经济、科学技术发展开展基础性、前瞻性的跨学科研究。推动形成中国特色、北大优势的区域与国别研究范式,为我国的区域与国别研究及国际学术交流与发展贡献力量。 第9辑分为文明概念与区域国别研究专题、自主知识体系与区域国别研究新视野专题、他者之镜、博望天下论坛与书评板块。涉及文明认识域与区域国别研究、从 全球南方 问题出发的辩证法与中国区域国别研究的问题意识、清末民国思想界对土耳其革命评价的演变,以及17世纪末以来中国与北欧区域间文化接触论,等等。本书所选的学术研究文章,资料
《江村经济》原稿出自费孝通1938年向英国伦敦经济学院人类学系提交的博士论文,1939年由Routhledge出版社列入 国际社会学丛书 出版,书名为 Peasant Life in China ,并在扉页题有《江村经济》中文书名。著名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在为费孝通撰写的序文中预言,该书 将被认为是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 , 某些段落可以被看作应用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宪章 。1981年,英国皇家人类学会亦因此书在学术上的成就授予费孝通 赫胥黎奖章 。 本书围绕社区组织、 土地的利用 和 农户家庭中再生产的过程 等,描述了中国农民的消费、生产、分配和交易等生活和经济体系;同时着重介绍了费达生的乡土工业改革实验。费孝通后来多次重访江村,积累了一系列关于江村的书写。江村作为他在汉人社会研究方面*成熟的个案,为他的理论思考如差序格局、村落共同
1920年代,海明威、菲茨杰拉德、多斯 帕索斯 这些后来创造了美国文学黄金时代的年轻作家倍感疏离与压抑,纷纷逃离美国,来到巴黎寻找自由的生活和归属感。 他们便是 迷惘的一代 。他们之所以迷惘,是因为他们与过去脱离了关系,无法接受过去的那套行为规范,是因为他们想生活在流放中。他们向着一个新的人生目标探索,在疑惑、不安与反抗中写作、喝酒、观看斗牛、和情人做爱,同时又依然思念着早已失落的故乡。 《流放者归来》描述了这一代年轻人自我流放与重新归来的冒险历程。它对他们甩掉前人的包袱、开创自己的时代的赞美,激励了此后一代代年轻人。 在中国,《流放者归来》曾多次再版,影响深远,曾入选 20年来对中国影响至深的100本书(1978-1998) 。此次新版增补了文学评论家唐纳德 福克纳的精彩导读、1934年版的尾声、围绕《流
在本书中,哈维 C.曼斯菲尔德系统地梳理了从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直到《联邦党人文集》的西方政治思想,考察了执行权学说的兴起及其发展演变。曼斯菲尔德认为,尽管有各种各样的 原始执行官 ,比如罗马的独裁官和基督教国王,现代意义上的执行官却是首次出现在马基雅维里的《君主论》中。但马基雅维里的过于强大甚至残忍的执行官削弱了共和理论。因此,后来的政治哲学家如洛克和孟德斯鸠等人就致力于 驯化 马基雅维里的嗜血 君主 ,将其反律法主义的能量纳入一种独特而灵活的宪政框架,最终形成了今天的美国总统一职。
《作为经验的艺术》是杜威美学理论的代表著作之一,被现代诸多学者视为20世纪的美学经典著作。书中主要阐述了作为艺术的经验与普通经验的来源 日常生活 之间的连续性。杜威采用了一条与分析美学相反的思路,不苛求理论的精确性,而更关注艺术对生活及社会起的作用。此美学思想较前人有新的创建,在今日也有深刻的影响。
1.书稿主要围绕民初北京地区的艺术场域展开研究与论述,脱离传统的艺术史叙事模式与研究框架,利用一手文献与图像资料,细致考察民初北京参与市场的画家群体,其实有着非常丰富的层次与差异存在。以身份角色与画界形象分类,民初活跃于北京的画家群体大体可分三类。 2.官员画家以周肇祥为代表,其任中国画学研究会会长一职数十年,利用为官的便利资源支持艺术事业。身为京官,周肇祥却以超乎常人的精力倾心于访厂、访山、访寺、访碑的复古活动及相关著述当中。在这些历史陈迹间,他能够寻觅到内心所渴求的理想化的古典人文时代。并且通过办刊访古、主持画会去极力营造了一个纸上的复古世界,但其实这也只是他所畅想的并无具体内容与体系的精神乌托邦。在逐渐建构起一个面孔模糊的理想艺术天地之后,周肇祥又在自己的积极践行中,试图为
本书辑录了费孝通先生的代表性作品《乡土中国》和《生育制度》。 前者收录了费先生的十四篇论文,是其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讲授的 乡村社会学 课程的一部分,代表了费先生解析中国社会结构的努力。 后者则是费先生从功能主义视角,分析中国的生育制度。他认为,从人*基本的需求生出了两性结合、繁衍后代的制度,配偶的选择、婚姻关系、家庭组织、双系抚育、父母的权力、世代的隔膜、社会继替、亲属的扩展等都是其关注的重点。 本书还收入了北京大学人类学教授王铭铭和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杨清媚共同撰写的书评,他们从文本入手,揭示了经典文本的时代性和新启发。
本书是记述吴文津先生和雷颂平女士百年人生的一部传记。作者王婉迪女士,两年来坚持每周采访吴文津夫妇,之间还有断断续续的邮件往来,完成了这部海外知名学人的口述史佳作。王婉迪以一位21世纪留美年轻学者的眼光审视吴文津夫妇近百年的人生历程。吴文津夫妇向来很少谈论自己,许多有趣而非凡的故事经作者执着的不停追问才得以披露,娓娓道来,波澜不惊。吴先生为人风趣随和,办事认真高效,做学问一丝不苟,对图书馆事业及美国汉学的发展贡献极大。当年哈佛大学研究古代中国和现代中国的教授们多有分歧,本地学者跟华人(亚洲)学者交流不多,但吴先生与他们都能合得来,赢得了大家的一致信任。
本书以清初史家群体为对象,以史学史结合社会史、文化史,探讨巨变时代的史权博弈、史家对史学和文化秩序的追求,思考史家与史学的安身立命之本。依据史家的政治立场与文化立场,本书将清初史家群体分为遗民史家、仕清史家和贰臣史家三种基本类型,探讨了他们在兴亡、忠义、正统、君臣等明史书写主题上的异同,分析了遗民史家修史经世而续命、仕清史家修史表忠求名山、贰臣史家修史明志兼自赎的书写取向,梳理了他们的分化与整合,反思了易代之际史家群体所面临的困境与选择,阐释了史家群体与史学在清初文化秩序建构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书注重两个视角:一是群体视角,以史家群体展现了明清之际中国史学的宽度与厚度,可更深入地认识其全貌;二是主体视角,从史家的主体意识审视其在史学发展与社会变迁中的诉求,可弥补把史家视为 他
《江村经济》原稿出自费孝通1938年向英国伦敦经济学院人类学系提交的博士论文,1939年由Routhledge出版社列入“国际社会学丛书”出版,书名为Peasant Life in China,并在扉页题有《江村经济》中文书名。著名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在为费孝通撰写的序文中预言,该书“将被认为是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某些段落可以被看作应用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宪章”。1981年,英国皇家人类学会亦因此书在学术上的成就授予费孝通“赫胥黎奖章”。本书围绕社区组织、“土地的利用”和“农户家庭中再生产的过程”等,描述了中国农民的消费、生产、分配和交易等生活和经济体系;同时着重介绍了费达生的乡土工业改革实验。费孝通后来多次重访江村,积累了一系列关于江村的书写。江村作为他在汉人社会研究方面最成熟的个案,为他的理论思考如差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