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何为?》原名《论我们教育机构的未来》,是尼采的一部早期著作,写于1872年,生前未出版。这是尼采唯*一一部谈教育的专著。哲学家、诗人尼采以故事手法,讲述了两个年轻的另类大学生,一个年老的哲学家和他的弟子 一位年轻教师,于一个美丽的黄昏,在莱茵河畔一处林中空地相遇的故事。双方由误会、冲突而至于相互理解和畅谈,谈话的内容围绕着教育,分别从学生、教师和哲学家的立场对德国教育现状进行了批判。尼采对当时初露端倪的现代文化和现代教育的批判,今天读来依然振聋发聩,启人深思。
社会情感学习(SEL)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课堂行为,也可以对教育工作者的专业成就产生积极影响。 社会情感学习是当今世界基础教育发展的潮流,旨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学校管理、教育教学、家校合作等支持性环境建设,在校内外形成 相互尊重、理解和支持 的人际关系与积极氛围,帮助学生在学校和社会生活中获得发展所必需的自我意识、自我管理、社会意识、负责任的决策和关系技巧,培养学生自信心、责任意识,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减少焦虑和行为问题,有效地面对成长过程中的挑战,促进身心的全面协调发展。
《课程整合下的学科实践活动探索》是有关学科事件活动探索的的文集,全书将更大比例放在多学科融合的跨学科主题综合实践活动上,即立足某一学科,以主题来组织其他相关学科的内容和学习方式,实现综合学习。通过围绕真实情境中的项目或任务,搭建跨学科主题学习与实践,体现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有机结合。通过这样变革学习方式,追求在问题解决中拓展认知边界,实现跨学科、多学科或超学科的综合学习,体现 做中学 用中学 创中学 ,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形成。综合实践课程是新课程下的课程新样态,需要学校从实际出发,建构综合实践课程体系,不断丰富学校课程内容,落实学校 让每一个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成长 的办学理念。
本书致力于让 多学生在学习中通过使用 性原理思维,找到 好的学习方法,提升学习基础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全书分为8章,通过回到学习的本质,研究从学习输入到学习输出过程中的各分支要素,提升学习基础能力(学习力、专注力、行动力、内驱力、应试力);以学习环节(预习、课堂、课后)为逻辑顺序,搭建适合每个人的自学系统,解决各种普适性及个性化学习问题。
地方文化资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文化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不仅具有教育价值,而且具有文化价值。本书基于文化记忆理论视角,对地方文化资源在学科教学资源、校本课程资源、学校文化资源三个方面的转化现状进行综合考察,分析了已有成绩和不足,厘定了生成文化记忆、增强文化自信和培育文化品格的价值定位,进而从文化视野厘定、主体意识重塑和协同平台搭建三个维度提出地方文化资源教育转化的优化策略。
本稿共分为十章。其中第一、二章为“理论与实务篇”,重点介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基本概述和理论基础。第三章至第十章为“专题与教案篇”,其着重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所包含的八大专题(生命意识、生活适应、人际交往、情绪管理、学习发展、青春健康、自我认识、生涯发展)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并提供了相应的可借鉴的优秀教案。本书对于中小学心理教师在课程理论和实践方面具有重要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