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季羡林书信集》《季羡林讲演集》《季羡林散文集》《季羡林谈人生》《季羡林谈文化》《季羡林谈文学》《季羡林哲言录》《季羡林的一生》,共八册。它对于了解季羡林的生平事迹、著作情况、学术思想、生活情趣等都有极大的益处。
社会与政治变革的全球进程深刻影响到教育的历史,20世纪60年代以来尤其如此。近年来,教育史研究从新的角度,运用性别研究、识字史、社会理论和经济史等来分析教育,已经超越了学科边界。在开创性的《牛津世界教育史手册》中,约翰 L.鲁里和艾琳 H.田村汇集了不同的声音,创作出一部综合性、跨学科的历史,对教育中的殖民主义、改革、多样性和技术等问题提出了新的观点。 这部手册顾及了机构和意识形态的历史发展,从中国古代的儒家教学和古希腊、古罗马的成人礼,到中世纪意大利大学的政治化,再到马提尼克岛的反殖民教育,及至其他内容。在36个章节中,作者们对非洲、中东、亚洲、太平洋、美洲和欧洲的教育是如何在更广泛的社会和政治背景下演进的,以及此种变化如何影响学生、家庭和教育者的经历进行了思考。他们还对教育机构、学校教
丛书简介: 这套老北大讲义一共九册,收集了傅斯年、鲁迅、孟森、马衡、吴梅、张星烺、姚永朴等各个领域的大师经典著作,甚至是开山之作,涵盖了文学、史学、艺术等多个学科,在现代学术和思想史上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对现代学术的发展具有启迪意义,同时也是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 单册简介: 《中国小说史略》 是中国*部小说史专著,书中对从上古神话到清末谴责小说的中国历代小说进行了精辟的论述,总结了中国小说的历史发展和成就,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学术著作。就连胡适先生也给了它很高评价,说它 是一部开山的创作,搜集甚勤,取材甚精,断制也甚谨严 (胡适《白话文学史》);郭沫若先生更是将《中国小说史略》和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并誉为 中国文艺史研究上的双璧 ,认为二者所从事的, 不仅是拓荒的工作,前无
为全面立体地反映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历史脉络,以事实性史料为主,大事记的收录信息主要包括如下六大类:*,政策文件类,涉及中央出台的重大政策文件,各省份发布的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重大政策;第二,重要事件类,涉及重要会议、领导人讲话、重大活动、重大项目、重要改革经验等;第三,地方经验类,涉及具有典型性、影响力较大的地方发展与改革经验;第四,学校案例类,涉及典型学校的经验;第五,社会组织报告类,涉及社会组织的重要研究和调研报告;第六,专家学者观点类,涉及专家学者在研究层面对基础教育的研究内容、主要见解等。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内人士正在探索适合中国实际情况的自然教育模式,虽然形式多样,但是没有太多系统的参考和指导,甚至不少单位机构、农庄和户外基地还停留在游乐体验这个层面。《自然教育理论与实践》通过国内外一些相关文献的整理,希望为探索和开展孩子自然教育的工作者和家长提供一些参考。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部分:大自然中的教育;第二部分:开展自然教育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有准备的自然环境;第四部分:教学活动的开展;第五部分:大自然中孩子的玩耍与学习;第六部分:开展自然教育的老师。当前在国内还没有太多系统全面的参考书籍,笔者也希望通过该书给国内的相关人士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当然由于时间的关系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深入细致的研究探讨,不足之处在所难免。后期笔者也会根据实际情况不断修订,希望
为全面立体地反映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历史脉络,以事实性史料为主,大事记的收录信息主要包括如下六大类:*,政策文件类,涉及中央出台的重大政策文件,各省份发布的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重大政策;第二,重要事件类,涉及重要会议、领导人讲话、重大活动、重大项目、重要改革经验等;第三,地方经验类,涉及具有典型性、影响力较大的地方发展与改革经验;第四,学校案例类,涉及典型学校的经验;第五,社会组织报告类,涉及社会组织的重要研究和调研报告;第六,专家学者观点类,涉及专家学者在研究层面对基础教育的研究内容、主要见解等。
胡适往来书信是研究当时社会、历史、文化状况的珍贵史料。本次整理出版的胡适未刊来往书信主要包括两部分:夹在胡适藏书中的书信;胡适任北大校长期间捐赠给北大图书馆的英文书信集。 第一部分涉及蔡元培、李大钊、吴虞、刘半农、陶孟和、刘文典、高梦旦、王季同、马衡、朱经农、胡先骕、顾颉刚、顾孟馀、王世杰、张君劢、沈从文、林语堂、陈荣捷、胡厚宣、魏建功、罗常培、朱士嘉、袁同礼、王静如、黎锦熙、章廷谦、范振声、萧乾、冯沅君等知名人物。这些书信有的与所夹的图书有关,有的则是偶然夹入,内容丰富。 第二部分为胡适卸任驻美大使之后,当时美国各界知名人士给胡适写的英文书信集原件,涉及的人物有美国总统罗斯福,当时的美国国务卿、陆海军总司令、司法部长、商务部长,科罗拉多、内华达、伊利诺伊、宾西法尼亚、纽
书院制是一种新型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融合了西方传统博雅教育和中国古代书院教育的精神。自2005年起,我地不少高校借鉴欧美住宿学院制,以中国古代书院精神为指导,在所在学校实行书院制学生管理制度,并以此为契机推行高校传统管理模式的革新。《现代高校书院制教育研究》主要收集整理了近年来公开发表的相关研究文献,对我国高校书院制研究进行了梳理概括,从高校书院制的内涵、书院制实施原因和发展现状、中外书院制对比研究、我国高校书院制建设现存主要问题及优化对策建议等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评述,以期为我国高校书院制理论研究和优化改进提供参考。
该著统揽了中国教育社会学迄今百年的全局全程,对 “中国教育社会学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学科,它从哪里来,将到哪里去”这三个问题进行了言之有据的回答。主要贡献有三:第一,填补了中国教育社会学史研究领域的空白,开创了“中文(海峡两岸暨港澳)教育社会学”联合攻关与形象展示的先河,具有史料价值和典范意义。第二,史论结合,详实的史料梳理和清醒的问题意识相辅相成,清楚展现了中国教育社会学百年发展的阶段性过程,深入探讨了纠缠于其中有关教育社会学学科身份的若干基本理论问题。第三,提出了教育社会学范式转移这一重要命题,在把握本土学科历史和把脉世界学科前沿的基础之上,提出了教育社会学有必要从“教育/社会”学转向“教育社会”学。这一本、也是第一本《中国教育社会学百年》,对于业已走完第一个百年并
本书为时勘教授主持的 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社会心理促进机制研究》(项目批准号:13&ZD155)的主要研究成果。本书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实现为切入点,从社会变迁与文化认同的社会调查形成的 的行为机制入手,介绍了健康型组织(社会)评估的结构和方法、提出了胜任特征建模的多项举措和抗逆力模型的影响机制;从 科学思想库、 人才的培养机制和我国青少年科学普及的管理模式展开了论述,探讨了基于网络媒体平台开展工作需关注的问题, 提出了针对中华民族复兴的社会心理促进模式,形成了健康型城区的管理模式、社会排斥与融合促进模式和廉洁文化建设模式,还探索了组织文化对企业并购的影响机制、煤矿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和部队主官的胜任特征模型建模的方法。本项目获得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和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
本书首先在分析先秦儒家礼乐文化的渊源、内容及价值的基础上,归纳概括了先秦儒家礼乐文化中蕴含的德育资源,主要包括丰厚的德育意蕴,时代的德育精神,独具特色的德育特征;系统分析了先秦儒家礼文化、乐文化的德育价值,主要体现为:对于个人的陶冶性情、修身养性、为人处事及安身立命,对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敦睦亲和、融洽关系、敦厚教化、明达伦理,对于社会的风气净化、移风易俗、消除矛盾、维系和谐秩序等德育价值;阐明了先秦儒家礼乐文化德育价值当代实现的意义,探索了其实现的路径,即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和创建现代化教育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