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何为?》原名《论我们教育机构的未来》,是尼采的一部早期著作,写于1872年,生前未出版。这是尼采唯*一一部谈教育的专著。哲学家、诗人尼采以故事手法,讲述了两个年轻的另类大学生,一个年老的哲学家和他的弟子 一位年轻教师,于一个美丽的黄昏,在莱茵河畔一处林中空地相遇的故事。双方由误会、冲突而至于相互理解和畅谈,谈话的内容围绕着教育,分别从学生、教师和哲学家的立场对德国教育现状进行了批判。尼采对当时初露端倪的现代文化和现代教育的批判,今天读来依然振聋发聩,启人深思。
文件单行本。 为深入贯彻全国教育大会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精神,进一步营造全社会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为教师安心、静心、舒心从教创造更加良好环境,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要求,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教育过程》一书是布鲁纳的成名作,布鲁纳于伍兹霍尔教改会议结束后,以自己的结构论思想为 ,综合学者专家们在会上发表的不同意见撰写了这本书。它主要“按照结构主义表达知识观”,“按照直觉主义表达研究认识过程”,阐述了课程改革的四个中心思想:学习任何学科,主要是要使学生掌握这一学科的基本结构,同时也要掌握研究这一学科的基本态度或方法;任何学科的基本原理都可以用某种形式教给任何年龄的学生;过去在教学中只注意发展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今后应重视发展直觉思维能力,学习的 动机乃是对所学材料本身发生兴趣,不宜过分重视奖励、竞争之类的外在刺激。《外国教育名著丛书·教育过程》《外国教育名著丛书·教学论探讨》《外国教育名著丛书教育的适合性》是美国 学者J.S.布鲁纳的代表作。这三本书的内容曾以《外国教育名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理性的反思性思维,决定我们的信念和行动。是分析、质疑现有的假说,并通过的论证过程寻找更具合理性和有效性的假说的思维方法。批判性思维所强调的“批判”主要是反思自己,对自己喜欢的、相信的观点,或不喜欢不相信的观点都要给予相同的质疑,并用有效的说理方式进行论证。所以它绝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大批判 布鲁克菲尔德认为:批判性思维不改变世界,但另一方面,如果要改变世界,批判性思维是我们所要掌握的基本工具。批判性思维可以有专门面向学生的课程,但更需要各个学科的老师学习批判性思维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学科教学中。本书正是这样一本帮助老师们讲批判性思维结合到自己学课中设计教学的书。非常通俗地介绍了批判性思维是什么并如何设计课程
该书在《中国研究生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6)》的基础上,按照数说、事说、省说、生说、他说、 十二五 说的维度,以图表为主要表现方式,分层聚焦我国2015年及 十二五 时期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概况。该书内容翔实,全面、客观,多角度反映了2015年度中国研究生教育质量概况,为研究生培养单位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提高培养质量提供有益的参考,是公众了解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状况的重要来源,也是长期从事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学者的重要参考资料。
关于“教育家”的话题历久弥新,因为教育家永远是学生、家长和全社会的共同期盼,也是教育者自我完善的隐性目标。本世纪以来关于“教育家”的热议,近来似已出现“高原现象”。为使这一思考与讨论进入新的境界,《众论教育家》精选若干专题著述献给读者,相信它能成为新的思想之火,点燃“教育家”这轮高悬于我们头顶上方的太阳,照亮教育大地上的探索之路。
《为师之道》是作者亚瑟·本森在伊顿公学担任校长时期的作品,也是为师多年的教育理念、方法和经验的总结。正如他自己在开篇中提起:“这本书算不上教育科学专著,只是我任教期间的些许体验和感悟而已。若是为师多年却不思总结得失,实为憾事。对各种观感品评一番总归有所裨益。书中文字虽然都是个人私见, 达不到科学或哲学经典的高度,但是有些教师或许能感兴趣,那些尚未从教却渴望为人之师的朋友们也会从中受益。”本森先生虽然成书的观点很谦虚,但论述的话题却是当时乃至今天为人师的一些经典论断,比如教师自我的修养、职业素养的培训、日常的教学活动的安排、纪律的养成等都做了详细论述,是值得推广的经典教育作品。
本书围绕当前在美国备受质疑和争议的前沿性话题“高校是否应该承担本科学生道德和伦理方面的教育”展开讨论,汇集了美国德育教育方面的专业学者。学者们就“为什么要开展德育教育”、“如何开展德育教育”,以及“怎样开展德育教育”进行了深入讨论,其中不乏思想的碰撞与交锋。诸如,有的学者认为,在高校进行道德教育将背离高校的根本性使命——知识传授;有的学者认为,如果不进行道德教育,高校只能获得一批有知识而没有道德文化的“野蛮人”;有学者认为,强力推动道德教育,则有可能消除掉文化多元主义;有学者认为,鼓吹道德教育,可能会使得学生丧失思想的独立性;亦有学者认为,长期以来在高校中的道德教育存在重视元伦理学,而轻视伦理实践的倾向;等等。本书以开放的方式、包容的态度,整理出美国当代大学在道德教育中所面
《教育的本质》是一本读了马上可以用、读到的人都觉得相见恨晚的好书,全国知名校长、“牛爸”陈钱林把自己执教30多年,做校长近20年,以及如何培养“牛娃”的经验、理念总结梳理成体系,分享给教师与父母。 在陈校长看来,东方教育重学科基础,西方教育重素养基础,而他的探索,则兼顾“学科”与“儿童”。以他培养的龙凤胎“牛娃”为例,他们在东方教育模式下是的,在西方教育评价体系中同样是的。他在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方面的探索,对处在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中国教育有着很大的启示,堪称教育探索与实践的典范。 陈钱林既是校长,又是家长,这一独特身份,使他讲述的关于“教育的本质”的思想与理念,无论对教师,还是对父母,都更具吸引力和说服力。相应地,《教育的本质》这本书既是教师的进阶宝典,又是父母提高自我修
本书是时代楷模、全国很好教师、全国师德标兵曲建武教授与学生互动的真实纪录,根据互动内容的不同领域分为部分。这些朴实、亲切、温暖的文字,生动诠释了“爱是教育的灵魂”这一深刻主题,真实再现了他爱党爱教、心怀学生的宗旨情怀,敬业进取、教书育人的师德风范,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为全国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很好的学习范本。
曾军良认为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师的智慧,也需要在教育课堂这块高地上得到展现、得到提升。教师要努力提高课堂的魅力,让课堂充满人性的关怀、喷发出师生的激情,让生命的活力在课堂中充分地涌流,让知识的美丽在课堂中幸福地展现,让智慧之花在课堂中尽情绽放。魅力课堂是以“提高课堂学力、激发学习活力、增强教学魅力”为出发点,凸显学习是课堂的核心,注重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融合,全面增强课堂的吸引力,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培育良好的道德情感,提升核心素养,发展综合能力,过好师生的课堂生活,助力师生的健康、持续发展。 魅力课堂“九解读”进一步探究了课堂的本质,如何提升课堂的魅力,及怎样能让课堂真正成为助推师生生命成长的发展场。
《教师快速成长的10个要诀》正是为研究这些问题而编写的。 《教师快速成长的10个要诀》关注教师的职业理想,同时也关注教师的职业幸福、身心健康和业余爱好等生活空间问题,把抽象的理论通俗化,把科学的内容技术化,语言通俗易懂,引入了大量鲜活的典型案例,注重实践性和操作性,力避高深和死板,把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紧密结合在一起。
《问答孔子学院》是国内外*部有关孔子学院的科普性书籍,是华南理工大学刘程教授根据自己在孔子学院一线工作的多年经历和经验,以包括他自己在内的团队的孔子学院研究为基础,辅以教学心得和日常孔子学院工作的体会写就的,非常必要,也非常及时,应时应景。 这本书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回答了海内外民众、媒体和学界非常关心的一些问题,如孔子学院的基本构成、海内外机构承办孔子学院的动因及其各自的职能、孔子学院的运作机制、孔子学院的分布、孔子学院的类型、海内外对孔子学院的评论、孔子学院的公共外交功用,等等。同时也为孔子学院的发展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 这本书活泼轻巧,幽默风趣,言简意赅,层次分明,逻辑清晰,环环相扣,不 自说自话 ,与读者的互动性强。既有亲历的故事,又有理论的支撑;既不回避
《儿童认知障碍康复课程标准》主要是针对学前和学龄阶段的认知障碍儿童,介绍了认知康复课程的定位、课程理念、设计思路和课程目标,并详细阐述了认知康复课程内容:包括启蒙阶段、初级阶段、中级阶段、高级阶段的认知能力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