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何为?》原名《论我们教育机构的未来》,是尼采的一部早期著作,写于1872年,生前未出版。这是尼采唯*一一部谈教育的专著。哲学家、诗人尼采以故事手法,讲述了两个年轻的另类大学生,一个年老的哲学家和他的弟子 一位年轻教师,于一个美丽的黄昏,在莱茵河畔一处林中空地相遇的故事。双方由误会、冲突而至于相互理解和畅谈,谈话的内容围绕着教育,分别从学生、教师和哲学家的立场对德国教育现状进行了批判。尼采对当时初露端倪的现代文化和现代教育的批判,今天读来依然振聋发聩,启人深思。
本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本书编写组在2021年版的基础上,为进步推动近平新时代中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贯彻落实的二十大和十九届六中全会,中宣、教育组织对教材进行了修订。本书立足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立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需要,对大学生应该具备的理想信念、爱主义、人生观、道德观、法律观等相关理论进行了充分论述,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书是任彦申同志数十年工作经验和人生体悟的感言集。作者以在北大清华生活工作的经历为基础,用凝练的笔法、精妙的话语,对领导哲学、人才理念、大学精神、思潮等都提出许多真知灼见,其中不少段落可作人生的箴言,读来令人击节,掩卷让人深思。书中所论的大学管理、人才理念、领导哲学、思潮等诸多问题,都是时下人们所关心的问题,其观点切中时弊、令人深思。全书共分九篇:一、我观北大清华;二、谈谈人才理念;三、关于领导哲学;四、一把手的艺术;五、大学管理的误区;六、思潮的困惑与出路;七、的风险与对策;八、大学何去何从;九、十年的记忆。
本书是一个一线教育者的行走和思考、观察与行动。 本书集中展现了作者的教育情怀、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凝聚了作者二十多年来对教育、教学、管理、课堂、教师、学生、学校文化、家校合作等问题的独到的思考,是一本接地气的教育著作。 本书是对弋阳教育生态从局部到整体、从城镇到乡村真正改良的记录与描述,思想性、现实性、可操作性都很强,是 做 出来的,是真正的 做 而论道,对当前基础教育改革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本书适合中小学教师培训与阅读,也适合教育管理者和关注教育的人士阅读。
本书分为 诗歌教学 散文教学 小说教学 戏剧教学 议论文教学 说明文教学 新闻教学 演讲类文本教学 八章,每章4 5篇文章,基本涵盖了中学语文教学中所涉及的所有文体。本书汇集了一众名师大家,有王家新、曹明海、孙绍振、吕效平、黄伟、魏本亚、董小玉等高校相关领域的学者,也有何郁、赵福楼、张玉新等知名教研员,还有陈友勤、程翔、张大文、王君、程少堂、范维胜等一线名师。他们从不同层面对某一具体文体展开讨论,如 小说教学 章,有孙绍振的《小说解读的理论基础:打出常规和情感错位》、李建军的《观察小说的两个角度:作者与伦理》等对文体特征的解读文章,也有程翔的《点在要害处,方能拨千斤 例谈小说教学》、张正耀的《立足语言教小说》等对具体教学的指导文章。
《我们需要怎样的教育 中国基础教育改革概论(第2 版)》是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张荣伟教授《我们需要怎样的教育 中国基础教育改革概论》的修订版,该书围绕我国基础教育及基础教育改革,从哲学层面对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对基础教育改革的合理性、合法性、可行性问题进行了探讨;对一些比较有影响的重大教育实验改革案例进行了评析;对改革过程中的一些片面化、简单化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进行了批评,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确立了一个哲学框架。
内容简介 早在“双减”政策出台之前,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就在思考为天下父母写一本书,缓解他们的教育焦虑,从需求端给孩子减负,让孩子过上“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2021年夏天,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把“双减”旗帜鲜明地写到了文件的标题中。 在这样的背景下,朱永新教授将他对减法教育的思考写出来、分享出来,与天下父母乃至于教育职业共同体成员分享、讨论、理解减法教育的意义,缓解教育焦虑,也能够让大家站在更高的立场上理解“双减”,理解教育改革与创新的必要性。 本书是研讨“双减”背景之下家庭、学校、社会为何减、怎么减的系列思考,共分为三辑十一章。 第一辑主要是从认识论的角度
本教材以马克思主义尤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为指导,体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教育及其相关问题上的新思想、新观点与新主张。吸收和借鉴国内外教育哲学研究的新知识,反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和实践创新的新成果,是一本具有时代精神和国际水准,同时又反映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文化特色的教育哲学精品教材。本教材内容涵盖教育哲学的历史发展、教育的概念、人性论与教育、认识论与教育、价值论与教育、伦理学与教育、美学与教育、社会哲学与 教育、文化哲学与教育、教育哲学与教师等。
每个人长大之后,总会忘了自己曾经也是孩子, 并用对待成人的标准,去教育自己的小孩,让孩子常被爱的名义伤害。 儿童和成人是不同的, 他们的 理和行为自有 套规律,需要我们去发现,这就是童年的秘密。 了解了童年的秘密,我们才能成为合格的父母,陪伴孩子好好长大。
本书通过对人工智能及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的机遇与挑战、化解相关风险的实践范例与可行建议进行专业且全面的介绍,为政策制定者的工作提供指南,促进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的变革与发展。 章为引言,总括全书的主旨和脉络框架;第二章为人工智能的基本概述,包括人工智能的定义、底层技术、技术应用、发展潜力与局限性等;第三章介绍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的实践趋势与风险评估,为后续的政策应对提供启示;第四章探讨利用人工智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4(确保人人终身享有包容、公平的优质学习机会)所面临的挑战;第五、六章聚焦于风险化解和问题解决,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
《教育的本质》是一本读了马上可以用、读到的人都觉得相见恨晚的好书,全国知名校长、 牛爸 陈钱林把自己执教30多年,做校长近20年,以及如何培养 牛娃 的经验、理念总结梳理成体系,分享给教师与父母。 在陈校长看来,东方教育重学科基础,西方教育重素养基础,而他的探索,则兼顾 学科 与 儿童 。以他培养的龙凤胎 牛娃 为例,他们在东方教育模式下是优秀的,在西方教育评价体系中同样是优秀的。他在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方面的探索,对处在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中国教育有着很大的启示,堪称教育探索与实践的典范。 陈钱林既是优秀校长,又是优秀家长,这一独特身份,使他讲述的关于 教育的本质 的思想与理念,无论对教师,还是对父母,都更具吸引力和说服力。相应地,《教育的本质》这本书既是教师的进阶宝典,又是父母提高
网络与信息技术已经渗入了学校的校园、教室与课堂,丰富着教育与学习的 工具箱 ;它通过人工智能,正在取代人类的某些技能与职业,重新拷问 什么知识*有价值 ;而依托网络与信息技术形成的网络社会,作为一面虚拟的镜子,则通过与现实镜子的分离,导致了分人与分语以及教育的非连续性,使教育已经 学以无己 。本书描述和分析了这种现象及对教育的影响,提出了网络社会教育变革的重要任务,并相信 破镜一定能够重圆 。
当今时代越来越青睐拥有跨学科学习能力的博学之人,这促使我们不能只拥有单一能力,而是要拓宽自己的能力范围。然而,究竟如何能够成为一个博学之人呢?一个真正的博学之人必须具备三个要素:知识的广度、深度和融合度。这本书将为你分析知识的结构特征以及博学之人的思维特点,同时告诉你如何提高知识技能的迁移能力。本书语言通俗易懂,书中介绍的方法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希望广大读者通过阅读本书能够在自己的日常学习和工作中,得更高效的学习体验,离成功更近一步。
本书为安徽省教师教育专业核心课程规划教材之一,主要阐述了教育政策、教育法律法规、教师职业道德、教师专业发展、教育研究方法等五方面内容,对新时期教师应遵守的职业规范进行解读,为培养 德艺双馨 的优秀教师提供相关的教育研究方法。本书可作为师范院校教师教育类公共课教材或继续教育教材。
本书详细介绍了作者在长期实践研究的基础上,吸纳中国古代文论 意境说 ,从中概括出 真、美、情、思 四大核心元素,创造性地将其运用于当代儿童教育的探索历程。作者提出的 审美的愉悦产生儿童主动学习的力 与儿童真情交融,让情感伴随认知活动 广远的意境开发潜在智慧 等崭新理念及操作策略,以及四大领域网络结构的情境课程等,形成了既具时代气息又蕴含东方文化智慧的情境教育理论和操作体系。作者几十年来扎根教育教学实践的沃土,本书理论阐释与具体案例相互交融,适合一线教师研读与借鉴。
本书力图通过理论和实践研究回答如何评价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和如何在教学中落实这两个重要问题。*部分是关于数学核心素养和数学学科能力的表现与影响因素研究,依托 中小学生学科能力表现研究 项目提出了学科能力表现测评的基本框架,使得数学学科能力可调控、可干预、可观测、可评价。第二部分是针对数学学科关键能力进行了教学改进研究,探索数学核心素养在教学实践中的落地问题,期望借助数学学科能力的表现测评,以教师的关键教学行为和学生的课堂表现行为作为抓手,探索能够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发展的有效教学策略,为学校的教学改进研究提供了一种研究范式。
《书海行舟》是作者顾志兴的读书随笔。上辑读书隨想写作者与图书馆丶图书馆人的深情厚谊,在那里受到熏陶,奠定了研究方向。从心底发出了我爱图书馆声音。中辑记述与马寅初、夏承焘、胡道静、顾廷龙丶陈桥驿丶傅璇琮等的交谊和老作家陈学昭对他的关切之情。下辑想到就写是作者读书的一得之见,对耶错耶,读者鉴评。
本书精选了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华,对现代教育者和为人父母者都具有高屋建瓴的指导意义。陶行知是一位集大众诗人、大众教育家和社会学家于一身的行动理论家。他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躬亲实践,终生不渝,创立了适合中国国情又顺应世界现代化潮流的生活教育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