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代北大学人,跨越北京、牛津、温州、杭州、上海五地,历时三年完成了这场谈话。从项飙教授的个人经验切入,追索一系列 自我的问题,其中涉及对中国社会半个世纪以来的变化、知识共同体、 化与民粹主义、人类学方法论等题目的思考。这本书提供了一份对话实录,也给出了一种审视问题、思维操练的方法——在自我泛滥的潮流中,如何给自己定位,在 化的年代,如何创造性地建设身边的小世界,在思想受困的社会,如何回答宏大的命题。
“空谷幽兰”一词常用来比喻品行高雅的人,在中国历 ,隐士这个独特的群体中就汇聚了许多这样的高洁之士。而今这些人是否还存在于中国广袤的国土之上?这是一直困扰着美国汉学家、翻译家比尔·波特的问题。20世纪80年代末,他亲自来到中国大陆,寻找隐士文化的传统与历史踪迹,并探访散居于各地的隐修者。《空谷幽兰》即这次旅程的全景记录。全书文字优美,译文充分兼顾了西方作者干练的表达方式和中国古典文学温婉的风味,读来清新流畅,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出版价值。
人生不一定要远行,手边的光阴,也一样有你想要的答案;人生不一定要有珍馐美味,一顿家常菜,也能开心一整年;人生未必要遇见多么伟大的友谊,一位平常的故人,也能温暖你的人生记忆。生活或许没你期待的那样好,但也不全是你以为的那样坏,吃一顿美食,种一株花草,读一本小书,听一段音乐,学一样技能 生活的诗意未必在远方,珍惜手边的每一寸光阴,都有可能结出丰硕喜人的果实。愿你爱这生活, 爱自己,笑着走路,享受人间,把那平凡的时光,活出 橙黄橘绿时 的味道。全书收录17篇散文新作,诠释藏在生活细节里的智慧。
本书是为纪念梁漱溟诞辰130周年所推出的文化 选集( 别纪念版)。选篇以《梁漱溟全集》为蓝本,从《朝话》《 文化要义》《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等 中 选篇目,由梁漱溟家人钦定,诚意 献! 全书分为五辑,从学问、修养、理想和态度等主题入手,瞄准 人生和社会 ,结合梁漱溟先生 生自学之路、待人接物之 立思考,表里如 的态度,试图为当下内耗严重、急需 重建的年轻人 份 读本和解决方案。 第 辑 做 个对自己有办法的人 办法不是在说服,办法还是在养成。 第二辑 思想可开悟 人生可翻新 放眼来看, 胸就可以开大,什么事情不用着急,不要常常颠倒在喜怒哀乐之中。 第三辑 多谈谈哲学 多想想办法 问题来了,正是我们 造的机会到了。 第 辑 有所归 生活有重 说话是力量小, 定要在说话之外,办法在说话之外,在空口讲之外。 第五辑 志趣有
这是一本关于生活的书—— 每个人都应有自己的定位和独特的生命价值;要气节,也要性情,要理性,也要幻想;新旧伦理既冲突又融合,更需个人自省和文化规范;信仰是一个自我反省的过程,由此我们可知自己有多贪心、多赖皮、多恐惧;物质和精神的快乐都不可或缺;完满的心灵生活需要神话;人生的过程比结局更为重要;爱是一生的功课;拿掉蒙蔽,就能看到情与欲的真实;学会用心,学会等待,学会放缓脚步;由此我们可以重拾生活的信仰。
《深巷戏班》《迷失在校园》《画纸背后》和《西门庆的官场》。本册前两篇的主人公都是七〇后的民间诗人。王国芳高考失利,结婚生子,与丈夫在外漂泊十多年后回到老家繁峙县繁城镇定居,经营一间杂货店。日子相对安稳,她心底的文学火焰重燃,开始在手机上写下自己的所思所感。同村这个年龄的女人很多已经做了奶奶或外婆,养育起了孙辈,而她的烦恼是感觉自己写不出诗。毛秋水在农 大,大学毕业后到苏州工作,结婚生子索居,已经二十年光景。这么多年来,他一直失眠,而失眠的副产品是诗歌。虽然家人看不懂他的诗,但他还要写,只有写诗时,他是自在的。2018年12月和2019年五一假期,摄影师马宏杰先后两次跟随武汉当地的同行方三勤来到汉口,在一个房屋密集、街道狭窄的迷宫里,找到隐匿在拥挤楼房中的楚剧戏班做了几天采访,了解一个上世
《放松》一书是阿成先生的短篇散文集,共收录了他40余篇有关生活和人文散文、杂记。从哈尔滨的人情风物写起,一路向南串起华北、江南和南方,之后走到国外,笔下生出哥伦比亚河畔的小镇、罗马人的血液、荷兰的牧场……阿成先生的散文让人看着亲切,是一种自然的美,经历了人生情感的滋养,那亲切或可说是对读者产生慢慢渗透式的无痕迹的影响。
......
《寻人不遇(对中国古代诗人的朝圣之旅)》是美国汉学家比尔·波特的又一本中国文化旅游随笔。比尔·波特一直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探寻,对中国文化充满向往。从2012年开始,比尔·波特开始了全新的旅程。在此书中,他以李白、杜甫、辛弃疾、谢灵运等著名诗人为线,开启他为期30天的中国古代诗人的朝圣之旅。通过他独特的视角,寻古访踪,洒酒寄怀,将诗人们的人生轨迹和创作,用白描的手法,朴实的语言再现于读者面前。文本不在于研究,只在于呈现,就此,对于一个外国人,对于当下科技飞跃的时代,尤显难得。
本书以草木君十年间的四时变化为脉络,汇集一百多幅精美的摄影照片,藉由自然风物、求学、茶事、问禅、行旅、烹茶、读书、撸猫、家事、风俗、族里等角度,记草木君在杭州求学及后在武夷山山居生活与内心成长经历。一
《寻人不遇(对中国古代诗人的朝圣之旅)》是美国汉学家比尔·波特的又一本中国文化旅游随笔。比尔·波特一直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探寻,对中国文化充满向往。从2012年开始,比尔·波特开始了全新的旅程。在此书中,他以李白、杜甫、辛弃疾、谢灵运等 诗人为线,开启他为期30天的中国古代诗人的朝圣之旅。通过他独特的视角,寻古访踪,洒酒寄怀,将诗人们的人生轨迹和创作,用白描的手法,朴实的语言再现于读者面前。文本不在于研究,只在于呈现,就此,对于一个外国人,对于当下科技飞跃的时代,尤显难得。
有本事,顾大局,能受气,方成器。 大海波涛浅,小人方寸深。从来名利地,易起是非心。江湖大佬带你拆解江湖的游戏规则、成器法则,解读中国人的拼搏与智慧以及为人处世的精妙之处。 《成器》,讲的是人。很多人一事无成,不是他没本事,是他不懂得识人,缺乏与他人相处的能力。怎么识人呢?有句话说得好:观人于忽略,观人于酒后,观人于临财临色。
如果说古老的香道是一片深海,你害怕不得其门而入,或是在其中迷失方向,那么《香之书》就是一艘小小的潜水艇,你可以搭乘它, 有效率, 快速地去领略深海中 的风景,去观赏那些色彩斑斓的鱼群,壮阔的珊瑚礁以及美丽的水母和海星,我相信它的美一定会吸引你再次归来。 ——作者香道文化曾经盛极一时,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制香用香外,还有许多传说典故。本书依托古老的香道经典之作——《香乘》,精选其中富有知识性和趣味性的部分,按照新的方式编排、整理、翻译、点评。全书分为五个部分:寻香、用香、制香、品香、香传奇,从古时人们日常所用香料,到细数香的传奇故事,分享香之美,分析香道的文化隐喻,解读古人的文化生活、审美意趣,读懂香道背后的中国文化。
《聊斋志异》是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的艺术高峰,更是一部妇孺皆知的奇书。从豆棚瓜架到学术殿堂,处处传扬着聊斋故事。夜雨秋灯,花妖狐魅,营造出一个奇幻世界,三百年来,使人们沉醉其中,流连忘返。而蒲公“刺贪刺虐”的长毫利笔,更如医心药、警世钟,发人深省。 大咖学者马瑞芳,一本聊斋从年少芳华读到古稀之龄,出版二十多种相关著作。探人心,评世事,宝刀弥新;说鬼狐,聊聊斋,老姜更辣!献上一场条分缕析的经典盛宴,令读者大快朵颐;开启一门雅俗共赏的学术讲堂,惠及学人、世人。
书中选篇贴近生活,以瓜果蔬食、花草树木为主,洋溢着生活的“冲淡”之美和浓厚朴实的烟火气息。收录了无删版的《关于葡萄》《草木春秋》《跑警报》《人寰速写》等44篇经典佳作,给人一种岁月安然、从容悠闲之感。 希望人人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能珍惜眼前良人和事物,莫辜负茶、汤和好天气。
《空谷幽兰》是美国著名汉学家、翻译家、作家比尔 波特于20世纪80年代末,亲自来到中国寻找隐士文化的传统与历史踪迹,并探访散居于各地的隐修者,借此表达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赞叹和无限向往,从而形成风格独特的“文化复兴”之旅。 空谷幽兰,常常用来比喻品行高雅的人,在中国历史上,隐士这个独特的群体中就汇聚了许多这样的高洁之士,而今这些人是否还存在于中国广阔的国土之上?这是一直困扰着作者的问题。
启蒙运动以来三百余年,以西方文明为核心的现代文明席卷五洲四海,堪称人类文明发展的黄金时代。然而这一文明发展到 ,已经渐露疲态……许倬云先生以纵深横阔的史学家视野,敏锐地洞察出:以美国为中心的第三期现代文明正在衰微,“现代文明正在走入秋季,寒冬已经不远”。本书先从资本主义经济、主权 、科学技术这三大支柱出发,简明扼要地阐述了现代文明的发展历史和现实处境,指出了其面临的种种危机, 尝试在西方传统之外,引入“生命现象的价值观”这一新的元素,作为新的人类共同文明结构的基础。 西方以五百年时间建立的“现代文明”,是迄今世界上 完成式的现代型文明,但 却不等同于具有典范地位。许倬云先生此书 清楚地阐明了“西方现代文明”已不具“现代文明”典范的正当性。站在文明变局的重要关口,我们将何去何从?
“空谷幽兰”一词常用来比喻品行高雅的人,在中国历史上,隐士这个独特的群体中就汇聚了许多这样的高洁之士。而今这些人是否还存在于中国广袤的国土之上?这是一直困扰着美国汉学家、翻译家比尔·波特的问题。20世纪80年代末,他亲自来到中国大陆,寻找隐士文化的传统与历史踪迹,并探访散居于各地的隐修者。《空谷幽兰》即这次旅程的全景记录。全书文字优美,译文充分兼顾了西方作者干练的表达方式和中国古典文学温婉的风味,读来清新流畅,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出版价值。
西南联大的通识教育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一代学者,为他们所创造的成就奠定了深厚的基础。本套图书力图通过在西南联大担任过教授的15位大师的优质文章,从多个角度呈现西南联大通识课的面貌,并展现西南联大的学术风采,以及朱自清、冯友兰、陈寅恪等诸位大师的教学风格和人格修养。这些文章都是大师们在各自擅长领域所写下的,从中不但能看到大师们对于学问的认真,对于教育的坚持,还可以在这些文字后面看到大师们在时代剧变中始终屹立不倒的身影。本书主题是“文化课”。书中收录了冯友兰、张荫麟、汤用彤、罗庸、雷海宗、吴晗、闻一多等七位先生的文章。本书从中西文化的比较入手,渐及中国历史文化、人文文化, 通过对哲学与人生的讲解,形成了从 、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对文化的完整概述,展现了西南联大通识教育“以民族文化为主体,
本书属于中华传统文化普及读物,属于 君子与时代新人丛书 (4册)中的一册。本书精选了中国古今50位君子人物,以故事的形式讲述了他们修身养性、为人处世、爱国爱民等方面的内容。全书向大众展现我国丰富的 君子 形象,深厚的君子文化内涵,以利于以文化人,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本书是近年来龚先生关于国学知识的文化随笔集,书中探讨了朱熹、王阳明、王船山、马一浮、章学诚等大家的真实思想及世人的误读,也有关于《周易正义》的价值、魏晋是否真是玄学的时代、晚清知识分子的儒侠情怀的讨论,就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多个重要问题发表了独到的看法,是一本引导国学爱好者深入了解传统学术的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