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篇《一川烟草满城风》和《当水洼里破碎的夜晚摇着一片新叶》都跟吸烟和烟草行业有关。前文中,朱石生从烟草的源头讲起,一种几千年前美洲原住民就开始享用的植物,从咀嚼到吸食,变换使用方式,吸烟从通灵之入口变成具备社交礼仪功能,直至十五世纪末烟草经由哥伦布及其船队带到欧洲,吸烟热风靡欧陆和英国,并陆续传到世界其他地方,包括中国。而烟草消费历经多种形式,卷烟最终成为当今世界主流的吸烟方式,这背后是一个烟草帝国的崛起。人类意识到吸烟的危害,揭示出烟草导致癌变的细节,从医学界普及给民众,此路漫长且曲折。二十世纪上半叶,烟草公司的广告宣传帮助美国烟草行业飞速发展,与同期科学界对香烟健康风险的担忧、肺癌病例的徒增形成鲜明对比。后文中,晨星拨开迷雾,从 如何证明吸烟导致肺癌 这个议题入手,还原
本书是英国著名古典学者玛丽. 比尔德博客 一个剑桥教授的生活 2006 年 2008 年文章的选辑。在这些文章中,比尔德教授畅谈古今,阐幽发微,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剑桥教授对教学教育、希腊罗马以及时事政治等的思考与建议。雕塑上的唇印来自何处?罗马人在托加长袍里穿着什么?物理学家需要法语吗?怎样做好牛津、剑桥面试?在比尔德教授那犀利且风趣的笔触中,一个色彩斑斓的画卷正在展开。
《中国鱼文化》是中国*部关于中国鱼文化的民俗学专著,对中国鱼文化的内涵、功能、鱼谜、演进、发展等做了详细的探讨。从内涵来说,中国鱼文化包括捕鱼之术、鱼食制法、鱼信鱼忌、鱼与军旅、鱼图、鱼话。从功能来说,中国鱼文化包括始生导向功能如图腾崇拜、生殖信仰、祈望丰稔物阜;外衍导向功能如辟邪消灾的护神、星君兽体的象征、世界的载体、沟通天地生死的神使、表阴阳两仪的转合、通灵善化的神物;内化导向功能如巫药与占验、祭祀与祝贺、游乐与赏玩。从鱼迷来说,中国鱼文化包括鱼类献宝、和合与双鱼、鲧与乌鱼、人鱼与孟姜女。随着农耕的发展、龙的冲击、社会实践范围的扩大、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的发展等,中国鱼文化在适应与整合中不断变迁,虽受到近代文明的强力冲击,在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领域呈现出一定的衰微之势,但
《故宫营造》为单士元先生关于故宫建筑的学术随笔集。内容包括故宫建筑的历史及其保护。书中配有131幅故宫建筑图片。 本书是一本由专业学者写给读者的故宫建筑入门书,很好地平衡了学术性和普及性。
本书为朱家溍谈古代艺术的学术随笔集,共分古代书画、古代工艺美术、清宫戏曲三个部分。 朱家溍作为文史大家,故宫文物鉴定大家,又生长在一个文物收藏的世家,他一生寓目过大批national treasures,他凭借自己这一得天独厚的经历以及渊博的文物学养,写就本书,详尽谈论了古代书画的流派风格演变和收传次序;古代文物的真赝辨识;古代工艺美术的形成和流派;谈古代戏曲的开端和传承。是一部关于古代文化艺术鉴赏的权威之作。
在长三角地区,观众在书场里一边喝茶,一边听说书人说书和弹唱。故事每周都在书场里上演,主题一般围绕复杂的感情纠葛。这一传统至今仍在上海和有 园林之城 之称的苏州蓬勃发展着,《梅与竹:中国传统苏州评弹》是对这一迷人的口头叙事传统所做的全面介绍。 说书是中国传统艺术形式之一,它可以与戏曲和其他表演形式相媲美。在当下,苏州评弹是世界上*有生命力的说书传统之一,在长三角地区仍活跃着数百位说书人。通过广泛的田野调查和对传统说书艺术的鉴赏,马克 本德尔运用民俗学的方法进行研究,聚焦语境化的叙事表演,提供了一个可供借鉴的关于传统艺术的概述。除了提供历史和相关的社会背景,本书还探讨了如何在表演中打开和探索口述领域,为不了解说书传统的读者以身临其境的直观体验。
《花开校园——中小学校园文化精品选编》是作者从多年来创作的校园舞台表演作品中挑选出部分作品结集而成的,分为舞台剧篇、诗词篇、歌曲篇三个部分。舞台剧篇共收录了4部课本剧、4部歌舞剧(或情景剧)。8部剧作都取材于校园生活,反映了当代中小学生和大学生的精神风貌和志趣爱好。诗词篇收录了9篇舞台表演的诗歌朗诵作品。这些诗词作品都是多年来作者策划和辅导中小学生舞台表演的演出实况版本。通过这些朗诵词,可以大体了解这些舞台表演的规模和形式,对中小学的各类舞台表演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歌曲篇收集了作者近年来创作的校园歌曲作品中的7首代表性作品。这些歌曲作品时代感强,校园气氛浓郁,较准确地塑造了当代中小学生天真烂漫、积极向上的形象,展示了他们丰富美好的精神世界。《花开校园——中小学校园文化精品选编》中的作
本书精心编选了2022年南京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篇目《落叶赋》,以及入选中小学试卷的常考篇目《种子的力量》《倘我为马》《关于蚁的杂感》《眼为什么望向窗外》等20余篇充满哲思与诗意的写景状物佳作。 全书以 落叶赋 狡猾是一种冒险 人生和它的意义 三大篇章为脉络,带青少年穿梭于自然与生命的思索之旅。《种子的力量》以细腻笔触秒回自然风物,用独特视角捕捉落叶飘零、种子破土的瞬间,为青少年提供景物描写的绝佳范例,助力积累鲜活写作素材;《狍的眼睛》《老虾》等篇章,借动物故事展开对人性与生态的思考,启发青少年学会以小见大、借物喻理的写作手法;《眼为什么望向窗外》《沉默的墙》《有裂纹的花瓶》将生活细微之处升华为人生哲思,示范如何构建宝感灵 的作写是只不品作些这 。意立章文的刻深库 ,更是精神成长的 思想灯
本书以长相思、潜别离、 桃花殇、长恨歌、 痴情怨、断肠人、燕子楼、爱难聚八卷三十章、约22万字,采用诗词解析 人物传记 美文 小说 游记的方式,用诗一样的文笔以及充满古典韵味的气氛,解析白居易这位古代诗人脍炙人口的作品,结合运用小说故写作的事的形式演绎其传奇人生,书中白居易与湘灵的爱情故事感人至深。?全书在解析诗词作品的同时承载了历史考据者的任务,文中出现的每一首诗作,都经过精细的考究,力求将诗作的创作年代及创作地点进行大幅度的还原。
本辑《读库》是2016年第四期,共有七篇文章。贾行家的《他们》是对当代中国社会的描摹,而瘂弦口述的《从军记》则是对国共内战时期的回忆。其他文章既有对蓝志贵摄影艺术与瓦伦蒂诺时装设计艺术的关注,也涉及美国山寨电影、基督教圣徒以及春秋名相管仲等多个主题。 首篇是贾行家的微博合集,91页,323篇,“条目间并没有关联,从哪里看起都一样”,描摹正在“困苦地活着”的“他们”。白描般冷静的笔触之下,是作者认为应该保持中性的“同情心”:“归人和过客,远道而来,映入眼底,又从另一面远去,如同我在他们眼中的去来,这就是我所知道的同情。” 2016年6月仙逝的蓝志贵先生,是中国摄影史上绕不过的一位重要人物,本辑第二篇介绍了蓝志贵先生的生平与创作经历,附有多幅蓝志贵先生的摄影作品及相关原始资料,很难想象使用器材和彩
书稿由1985年7月27日至1988年1月19日白吉庵对梁漱溟的24次访谈整理而成。梁漱溟是“箭垛式”的思想家与行动者,这份珍贵的记录,对于了解梁漱溟的经历、思想以及20世纪的中国历史,都是一份难得的史料。 有四种“梁漱溟访谈录”。 一种是汪东林的《梁漱溟问答录》(湖南出版社1988年版、1991年再版,2004年湖北人民出版社修订出版,当代中国出版社2013年新版改题《我对于生活如此认真:梁漱溟问答录》),此书实为汪先生根据梁老的文章整理而成,并非对谈。梁老的儿子已多次指出此书的失实之处。 另一种是白先生的这本书。1997年山西人民只印了3000本,错误百出,且已不易得。 第三种是美国学者艾恺的《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晚年口述》(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版,后又出过天津教育版、三联书店版,系据1980年录音整理而成)。出版当年,一时洛阳纸贵,好
吃吃喝喝是一件俗事、常事,但背后却有许多的趣味和故事,阅读这些故事,不失为一件雅事、乐事。 《吃香喝辣》一书集合了上海知名作家西坡老师多年来有关美食/味觉文化的文章,全书以 味 为主题分十二篇,着眼于饮食趣事,游走于古今中外,且品且叙味之道,闲谈甜酸苦辣咸,杂论柴米油盐酱醋茶,发掘 色香味形养 背后的 幕后英雄 和它们的江湖。作者文笔优美,文章情趣盎然。
19世纪70年代,因为种种机缘,或出使或游历,或或考察,中国有了靠前批出国留洋的读书人。在西洋,他们遭遇了进化论挑战西方信仰的疯狂,观看了奇妙变幻的化学实验,听说了不知所谓的元素周期律……面对这些与传统文化格格不入的现代科学,这些身份不同、教育背景不同、生活经历不同的留洋之人是怎样一种心境呢?打开吴以义著的《海客述奇(中国人眼中的维多利亚科学)》,寻找答案吧。
本书作者是突发事件管理的专家,日本由于地理和历史原因,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国家,对一些突发事件的处理有着丰富的经验,也有着这个国家特有的文化反应。我们在研究日本灾难文化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个方法论,即灾难的反复出现会强化人们对它的认知,包括恐惧和闪避,提前预知和事后淡然。这些认知逐渐成为个人记忆的源泉,在群体层面慢慢趋同,并表现在个人情感、心理、行为、语言和文字上。作者通过对日本文化的解读和历史描述,来探寻日本人民应对灾难的思维方式形成的原因,也寻找到其中可以借鉴的好的办法和想法。
吴淞江,是江南原野上一条生气盎然的水流,古往今来,众多悲欢离合的故事在此上演。 良渚文明的神秘衰亡,春秋战国的吴越争霸,唐宋时代的浩荡出海,明代名臣的大力治水,清末的商埠开放、华洋杂处交织著写了一部独特的江南历史。而众说纷纭的地缘传奇,雅士骚客眼中的江河意象,水乡游子特有的莼鲈之思,则描绘了一幅独特的人文风情画卷。 从东太湖到黄浦江,一路放棹而行,我们将重新发现苏沪地区丰富多彩的往昔,不断蜕变而恒久存在的水乡情怀。
三面楼群一池水,五千桃李满园春。 这里是历史悠久的华家池。 校区和社区中的老建筑、土石草木,历尽沧桑,记载了浙江大学和杭州城东历史上的风云变幻。站在华池长堤之上,透过紫藤,望向远方,感受那一抹宁静,沉醉于青松翠柳之中,一天的疲惫都随着湖面微波而去。 本着“择其善者而从之”的科学精神,为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特地走近华家池社区,请专家、学者口述指导,访问居民和社区干部,同时搜集、梳理了大量历史资料,编写了《知性·华家池/杭州社区文化家园建设丛书》。希望和大家一起获得知识和启迪:和华家池居民一起更加了解社区,热爱社区:和广大市民、中外游客漫步华家池,在不经意间触摸历史、感受文化。 华家池社区成立于2001年3月,坐落在风景秀丽的华家
本书根据作者在中国的亲身经历,以朴实生动、十分口语化且极富现场性的讲述,为读者展现了外国人眼中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模样。作者对中国的观察之细致,分析之精妙,褒扬时的真挚、诚恳,批判时的尖刻、犀利——尤其是对中国人传统生活习惯和行为准则的分析批判,既切中要害,让人难为情,又丝丝入理,令人动容。
故宫博物院是中国文化遗产的守护者与传承者,也是中国文化对外交往的一张亮丽名片。中华民族绵延不断的历史文化,在故宫博物院的各类文物藏品里均能得到印证。紫禁城有丰富的文物收藏,这些文物所体现的是中国艺术的高水平。例如建筑艺术体现中国传统砖木结构的鲜明特点,完全不同于西方的砖石结构建筑;绘画艺术往往表现人们内心世界而具有民族特色,不同于西方的油画;书法艺术作为深奥的艺术形式,在全世界从没有的:瓷器、珐琅器等制造技术,玉雕、木雕、石雕等雕刻艺术,体现东方文化的审美特点;戏剧和音乐文物也都展现出很高的民族文化艺术境界。自古“得人者兴”,故宫古建筑的维修保护、故宫文物藏品的保管展陈、故宫学的研究弘扬都离不开一代代“故宫人”的努力付出,离不开有识之士的鼎力相助,离不开公众共同担起的保护
暂无内容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