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分析中国社会从乡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学术随笔,借助费孝通的经典著作《乡土中国》进行对话,结合社会发展中的具体的事例,从学理性的角度,解读中国在过去几十年里社会结构的变迁以及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猛发展下,人们的生产方式、社会关系和情感关系的变化。该书稿能够帮助读者理解和解释这些社会变化,并指出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刘海霞所*的《前期创造社同人自传文本研究-- 以郭沫若郁达夫张资平为中心》以前期创造社三位元老郭沫若、郁达夫、张资平的自传为研究对象,在梳理了自传写作的历史渊源和时代背景后,分析了创造社同人自传写作的现实缘由,分别梳理了三位元老自传写作的概貌和基本内容。在此基础上,遵循传主们的人生轨迹,分别对传主的家乡与家庭、留学之路与文学志趣、时代情结与个人情欲、创造社的集结与离散、婚恋世界与情爱观、自传作品的文风气韵等方面做了细致的文本比较。不仅呈现出创造社作家共通的成长之途与相近的文学志趣和艺术追求,也展现出 五四 一代知识分子驳杂的真实面貌与心路历程。
作者对近现代中国学术的新门类如宗教、哲学、科学、心理学、史学、考古学、教育学、政治学、社会学、文学、艺术、音乐等作了简要的概评,既从中西比照的角度,指出了 中国重和合会通,西方重分别独立 这一中西美术乃至思想文化之根本区别;又将各现代学术还诸旧传统,指出其本属相通及互有得失处,使见出 中西新旧有其异,亦有其同,仍可会通求之 。作者从大处着眼,又具体论证,深入浅出地剖析了现代中国学术的复杂处境及其未来走向。
杨铭、李锋编著的《丝绸之路与吐蕃文明(精)》以作者多年研究的吐蕃统治敦煌西域历史为基础,以通俗易懂的文字内容和生动的图片,描述吐蕃进出敦煌、统治敦煌的历史,着重突出吐蕃制度文明、物质文明在敦煌宝库中留下的精华部分,以及历史影响。
本书是金丝燕教授的跨文化学研究理论著作,探讨跨文化学形成与发展的学术史、理论与方法。通过长时段多重空间框架下的研究个案,提出该学科的研究意义与前景。全书理论阐释清晰、个案丰富、语言简练,篇幅虽短小,但深入浅出,理论结合实际,不仅是了解跨文化学的入门佳作,也为从事跨文化学、文艺学、语言文字学、民俗学、民间文学、古汉语、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等学科研究提供重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