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的荔枝》 大唐天宝十四年,长安城的小吏李善德突然接到一个任务:要在贵妃诞日之前,从岭南运来新鲜荔枝。荔枝 一日色变,两日香变,三日味变 ,而岭南距长安五千余里,山水迢迢,这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可为了家人,李善德决心放手一搏: 就算失败,我也想知道,自己倒在距离终点多远的地方。 《长安的荔枝》是马伯庸备受好评的历史小说。 唐朝诗人杜牧的一句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一千多年来引发了人们的无限遐想,但鲜荔枝的保鲜时限仅有三天,这场跨越五千余里的传奇转运之旅究竟是如何达成的,谁让杨贵妃在长安吃到了来自岭南的鲜荔枝?作者马伯庸就此展开了一场脑洞非常大的想象。 沿袭马伯庸写作一贯以来的时空紧张感,不仅让读者看到了小人物的乱世生存之道,也感受到了事在人为的热血奋斗。随书附赠 荔枝
本书为探究中世纪饮食文化的新史学著作。作者在广泛介绍中世纪食谱、菜式,以及面包、肉、奶酪、油、酒等各类食物的基础上,追溯了中世纪烹饪技法、饮食偏好、用餐器具、餐桌礼仪的演进和变化,探究了各类食材、佐料如何被发现、进入人们生活,以及面包、橄榄油、葡萄酒何以成为文明的标志物等。本书通过 吃 这一轻松的视角,描绘了中世纪日常生活与社会变革的多个侧面,力图摆脱对中世纪即等同于黑暗野蛮的不公正的刻板成见,发掘出中世纪对欧洲文明起源与发展的深刻影响。
中国文化一万年,中华文脉生生不息。 《中国文化简史》立足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和谐发展的精神,采用专门史的体例,考察地理环境、经济土壤、社会组织、政治制度合成的大系统下中国文化的历史,昭示何以中国、何以文化、何以传统、何以人生的深层机制,揭示中国一万年文化的特质,探索中国一万年文化的奥秘,展现中国一万年文化的灿烂。追寻中华民族共同的记忆,发现中国人深厚的根脉,描述历史发展中核心的观念和文明进程中动人的细节,处处积淀着文化的厚重,时时闪现出思想的火花,让中华文明的智慧之光照亮现实人生。它是中国当代文化研究与普及的集大成代表作。
19世纪下半叶,在中国国门被强行打开、卷入世界洪流之时,以打字机、电报为代表应用的信息技术革命正在席卷西方。西文打字机不仅是时髦的书写工具,更是现代性的象征。 以雷明顿打字机为代表的西文打字机开始征服全球,希伯来文、阿拉伯文、俄文、暹罗文等字母或音节文字纷纷自我裁剪、迎合潮流,唯独处理不了中国的汉字,这种5000年来一直坚持音 意 形一体的方块字。优越惯了的西方开启了全方位的围剿,蔑称 汉字没有现代性 !汉字是 无法培养科学 的 落后文字 !外界不绝的嘲讽和质疑,引发国内如潮的批判与否定,废除派喊出 汉字不死,中国必亡 ! 要证明汉字具有现代性,就必须发明中文打字机。然而,常用字多达5000个的汉字,该如何才能全部搬上键盘?一代代发明者,于狼狈、尴尬、挣扎、局限中实验和尝试,这场前赴后继的宏大
《南宋四雅》是一部深入探讨南宋时期生活美学的精彩著作。作者许丽虹和梁慧通过丰富的史料和精美的插图,详细介绍了南宋时期的插花、焚香、点茶和挂画这四种雅致的生活方式。书中不仅展现了南宋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追求高雅情趣,还揭示了这些艺术形式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无论是插花的精致、焚香的幽玄、点茶的技艺,还是挂画的艺术,书中都进行了生动的描述和深入的分析。这本书不仅适合对宋韵文化、南宋文化感兴趣的读者,也为现代人提供了一种回归自然、追求内心宁静的生活启示。
中国好书 《国粹》作者的重磅新书,与《国粹》同属 王充闾人文三部曲 。 文脉,就是文明演化的历史血脉,随着人类一代一代的繁衍而被延续保护下来,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经过漫长的熏陶浸润,逐渐成为一种民族精神、民族灵魂。文脉是一个民族的魂脉,从根本上说,更是一个民族的命脉。 本书是一部形象化的中国人的千年心灵史,也是一部中国人的人文精神史。它以优雅的散文梳理了中国人文的脉络,描绘中华三千年文明史上先贤的心路历程,纵贯中国的各个历史时期,揭秘中国文化托命之人的心灵世界,写出了中国的仁人志士为传承文脉而明道、修心、守正、创新等叱咤风云的往事,以及中国人所特有的胸怀、内涵、坚守、情操 让人们在一代代文脉相传之中,得以明晰我们民族的心灵史;回荡在漫长的悠悠岁月中,理解我们的国家是
流传至今的最古老的诗歌讲了什么故事? 与荷马齐名的女诗人是谁? 欧洲人眼中的李白、苏轼作品什么样? 诗歌是用特殊的方式构成的语言,因此它会被人记诵,被人珍惜。本书要讲的,就是这些至今没有被遗忘的作品,主谈英美诗歌,兼及欧洲其他地区和东方诗歌。英雄史诗如《吉尔伽美什》《贝奥武甫》,传奇歌谣如《高文爵士与绿衣骑士》《仙后》,中世纪大师如但丁、彼特拉克,现代主义诗人如华莱士 史蒂文斯、兰斯顿 休斯 还有各个历史时期,不可不提的女诗人如毕晓普、普拉斯。他们共同构成了本书璀璨的诗人星图,他们的故事与创作写就了四千年诗歌史。 诗人告诉我们,一切都将变为尘土,但这首诗本身不会消亡。
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五千年来,汉字始终承托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和价值观念。书法则是汉字美学与艺术性的表达,使汉字在悠长的历史中焕发出无穷的魅力与生机。从甲骨文、金文到隶书、楷书,汉字字体不断发展变化,书法艺术也因而历久弥新,丰富多彩。本书从汉字的起源说起,删繁就简,去芜存菁。自先秦至近现代,选取近200位书法名家与近500幅书法作品,汇成一部完备的汉字书法通史。
图书《从长安到罗马》季原汁原味地保留了纪录片的精彩,5个系列50个主题,涉及文化、社会、生活、建筑、音乐、商贸、军事等各个方面。学者为你当导游,带你行走西安和罗马之间,结合历史文物、人物事件不断地对比、追问和发现,用文明互鉴的方式讲述一个人类历史文化的伟大故事。图书《从长安到罗马》第二季原汁原味地保留了纪录片的精彩,5个系列50个主题,涉及美食、时尚、建筑、艺术、政治等各个方面。学者为你当导游,带你行走西安和罗马之间,结合历史文物、人物事件不断地对比、追问和发现,用文明互鉴的方式讲述一个人类历史文化的伟大故事。
本书从石窟创造者供养人的角度对巴蜀石窟重新解读。所谓供养人,是指提供资金、物品或劳力开凿石窟的人。本书分为初入、生莲、大佛、乱世、梵音、涅槃6个章节。作者寻访了大量四川、重庆荒野中的石窟,并对石窟进行分期,勾勒出不同时代的造像题材与风格,第一次将视角放到供养人上,揭示石窟供养人的希冀、哀伤、欢喜,往往会决定石窟的题材。作者通过对巴蜀石窟题记的解读与辨识,找寻出近百位供养人的故事,通过他们的故事,串联巴蜀石窟的脉络,还原其生活与时代。 四川石窟艺术的题材、艺术的变化与供养人的身份有直接关系。本书从历史文献和碑刻中对其进行梳理,通过对不同时代供养人身份、地位、情绪等方面的还原,勾勒出每个时代的风貌。
《中国文化精神》以古今中外为参照,在历史的长河中对中国文化的特质、体系、核心、发展、得失、论争等进行了通俗又十分专业的讲述,并阐明了中西方文化的异同。它深入浅出、言简意赅、简明系统地对中国文化做了突破性的概括,蕴含着历史的智慧与哲理的启迪,行文一气呵成,叙述引人入胜。本书是学习中国文化传统、理解中华精神品格经典的普及读物,它对中国人继承优良传统、创造未来新文化有巨大的现实作用。是值得每个中国人拥有的国民常识书。
传统的欧美中心主义模式,从全球性视角切入,以梦想、思想、空间、物品、外表、情感、运动、歌声等关键词为研究聚焦点,以点带面,绘制了纵贯两百余年、跨越世界各大洲的女性主义全球史。 全书探源了不同的女性主义梦想;讨论 父权制 及其他术语如何充分体现了人类社会组织中存在的种种性别模式,由此找出女性主义的理论来源;将女性主义置于工作场所与礼拜空间,探讨女性主义的空间问题;聚焦女性主义物件,透过徽章、海报、服饰等日常用品,突出女性主义物质文化与视觉文化,并将其延伸至女性服装与时尚包装下的 外表 ;同时还探究了女性主义引起的种种情感。 作者既呈现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女性主义思想与女权运动,也密切关注那些为性别不平等而奋斗的个体女性的人生。通过放大曾被忽视、被淹没的声音,以及绘制女性主义的世界性
宴会在整个人类历史和世界各个地区都居于生活的核心。无数幽灵般的盛宴的遗骸充塞了世界各大博物馆 曾经堆放丰盛肉食的盘子、倾倒佳酿的陶罐、用长长的金制或天青石吸管从中啜饮的啤酒罐、能够制作上百人份食物的大锅。 《无尽的盛宴》是一部开创性著作,利用人类学、考古学和历史学方法来考察一些以壮丽宏大闻名的伟大古代社会中饮宴的动力。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宴会如何成为展示阶级、地位和权力的竞技场,贵族谈判的舞台,调动和分配资源的场合,取悦神明的手段,以及身份被创造、融合与毁灭的地方。
一门古老的印度宗教是如何变成一个全球健康支柱产业的?从圣人的洞穴和森林到现代西方的健身房、医院和乡村礼堂,在瑜伽发展的曲折道路上发生了什么?它见证了怎样的历史和社会转折?在外传的过程中,瑜伽宗师们的教义失去了什么,又获得了什么?为什么瑜伽有那么多不同的形式,似乎囊括了从肌群练习到正念体验,从压力缓解到精神解放的方方面面 这部全面讲述瑜伽历史的著作首次将瑜伽置于全球文化背景中,带领我们从神秘的宗教仪式和中世纪的身体魔法,到基督教和大英帝国,再到印度教民族主义者和二十世纪的西方,发现鲜为人知的瑜伽故事。 如今,瑜伽已融入女权主义、数字媒体、名人文化、压力流行病和对真实自我的追求等各种社会议题之中。希勒描绘了过去和现在各色与瑜伽有关的人物,讲述了一段关于学者与丑闻、科学与精神、智
六朝时期的文人阶层以一套独特的、镶嵌式的方式参与了文化传承,生产了呈指数级增长的文化财富。美国罗格斯大学中国文学教授田菱,借助西方文论中的互文性理论考察典故与引文,对嵇康、孙绰、陶渊明、谢灵运以及兰亭诗人的诗赋作品展开细读,探讨了它们与《老子》《庄子》《周易》,乃至《诗经》《楚辞》《论语》等传统文化典籍之间的复杂关联。诗人们在哲学与文学之间落笔成诗,创造性地运用了异质多样、千变万化的文本和文化资源,展现了异彩纷呈的创作才能、思想理念与内心世界。
《中国文明之源》内容简介 史前史是人类从心智到智慧的发展即人之所以为人的阶段,是人类体质及生存能力和思维的进化史、物质和精神文化的创造史、社会形态的形成史以及对自然的改造史。 本书的中国史前史尤其指旧石器时代末距今25000年至青铜时代早期距今3500年间这个时期。考古发现证实这个时期是文明萌芽的历史阶段。本书选择了不同区域、不同时代的史前遗址百余处,包括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课题和的考古发现,将这些重要的史前考古遗址按年代分为旧石器时代末到新石器时代初、新石器时代中期、新石器时代晚期和第二阶段,以及青铜时代早期;按地理分为辽河、黄河、长江流域和岭南、西部地区;按内容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社会文化。运用考古发掘资料和新的科技考古手段,从人类学、考古学和艺术史的角度,从遗址的时空发展脉络、
本书为美国文学学者、文化史学家莫里斯 迪克斯坦的重要著作,探索了1930年代深陷大萧条的美国的焦虑与希望、绝望与惊人的乐观,回顾了整整一代表演者、艺术家和作家的故事,展示了一个丰富、全景式的文化如何既揭露又有助于缓解国家创伤。 尽管经济上贫困,但这个时代创造了一个在生产流行幻想和尖锐社会批评方面富有活力的文化。这就是大萧条文化的双重人格:一方面,努力应对前所未有的经济灾难,解释和解读它;另一方面,提供逃避之所,创造艺术和娱乐来分散人们的烦恼 这最终是另一种与之和解的方式。正如迪克斯坦彻底转变了我们对大萧条文学的理解一样,他打破了1930年代的音乐剧和电影仅仅是逃避现实这一流行误解,提出,百老汇和好莱坞的悲喜剧世界保留了一种光辉和活力,成为抵御社会苦难的堡垒。 迪克斯坦从对大萧条时期重要文
人是 语言动物 。词汇是表达文化意义的基本语言符号和基本单位。关键词(Keywords)蕴含某一文化序列的核心概念(Key Concepts),构成人类精神网络的纽结。透过关键词这扇 窗口 ,可以进入文化时空,品味具象深处的意义。本书撷取三十个关键词,依生成机制,分为古典引申、语义假借、借形变义、新名创制、侨词来归、名实错位六大类,在古今东西的时空坐标上,追索其概念的生成、演变历程,诚如陈寅恪所言 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 。
从世界上家餐馆在中国开封诞生开始, 餐馆史 不单单是讲白色桌布和餐馆老板, 餐馆 本身是映照人类商业社会及人文历史变迁的 镜子 ,它因与人类行为的密切联系而深刻反映了人类的社交属性和社会属性,简言之, 下馆子 的历史是人类追求终极体验文明的历史。从餐馆的建筑到烹饪技术的发展,从人员配备到小费、侍者、地方美食、慢食、快餐 这本书气势磅礴地一站式解读了关于 下馆子 的一切。
书中有桀骜不驯,最能代表苏格兰精神的帚石楠;有能够治病疗伤,在 一战 中立下汗马功劳的矢车菊;有安徒生的最爱,象征无法停留的爱的蒲公英;有能变成痒痒粉、被夏洛蒂 勃朗特画过的犬蔷薇;有出现在阿加莎 克里斯蒂的侦探小说《死亡约会》中的谋杀罪犯的帮凶 狐狸手套;有被苏格兰人从中国带到英国的棣棠 这些性格和经历迥异的花在不同的时空和文化中穿梭,将人与自然、历史与文明、文化与情感联结在一起。 作者所写150 种花,每种都配有19 世纪英国插画师、植物学家爱德华 休姆绘制的彩色版画,古典妍丽,带你走进五彩斑斓的花的世界。
本书对云南近代文化史的论述起于 1840 年,终于 1949年,又分为两个时期:晚清(1840 1911),民国(1912 1949),以 三迤文化的星光 滇云文化的辉煌 概之。将晚清民国时期云南的社会文化、教育文化、少数民族艺术文化、学术文化等诸多部分囊括其中,对我国云南在近代风云变幻的历史背景下的发展进行了整体的介绍,从中可见在近代西方文化的冲击中,云南在社会、文化方面的转型与发展。 星光到辉煌,发展与嬗变,近代云南文化的突变性与多样性不断呈现,成为中国近代文化史上重要的组成部分。
天才定义风格,巨星照亮时代,猫王、披头士名字一出,全世界陷入疯狂。但让一个音乐流派发展成全球产业和大众文化,还少不了无数机缘巧合、古怪发明和精明决策的叠加:例如,吉他手接错线产生梦幻的声音,热衷农机改造的小伙子革新了舞台技术,数学公式成为唱片销售的制胜法宝 1948年出生的埃德 沃德和这个全新的音乐流派一起成长,见证着台前幕后的故事。作为专职乐评人,沃德50年笔耕不辍,尽管毒舌常常引火烧身,却丝毫无损他 摇滚历史学家 的桂冠。这位摇滚老头子以考古挖掘般的精神,从1920年 摇滚史前史 起笔,生动再现了摇滚乐诞生的土壤和气候。 现在,让我们在《摇滚:一部历史》卷中跟随沃德的脚步,从回荡着田野劳动号子的南方棉花地乘火车北上,听着公路电台,从孟菲斯开到纳什维尔,或从底特律开到芝加哥,甚至搭乘远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