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跳脱出以个别古代家训为主的说教式或文字释读式的写作方法,而将中国古代家训中的精髓提炼出来,将重要的家训内容与历史人物、典故融为一体,点面结合、寓理于情。作者身为大学教授,长期关注我国的教育体制,他主张现代教育应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尤其要从家训家教中获得启示,汲取古人的智慧,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改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思路与方法。
封面文案: 距今五千年前后,神奇的北纬三十度一带,诞生了以古埃及、苏美尔、哈拉帕和良渚为代表的伟大文明,人类历史从此迈入新的时代。 内容简介: 旨在介绍良渚所在的时间段前后世界和中国范围内的古代文明和早期国家的发展状况。国外方面,既包括广为人知的古埃及、苏美尔、哈拉帕文明,也包括大家了解较少的基克拉迪、卡拉尔文明,重点对各个文明的中心聚落或都邑性遗址、具有代表性的物质文化遗存,并将这些文明放在距今一万年以来的文化序列中来介绍,*终寻找各个文明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国内方面,集中论述以中华文明为代表的东亚文明圈的形成历程,重点探讨距今四五千年的良渚时代以良渚、大汶口、屈家岭为代表的文明的形成、发展过程,找寻中华五千年文明之根源。
犹太人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他们聪慧而拥有源远流长又苦难的历史。犹太人斑驳的历史中,浸透了所在国的浓浓印记。 哥伦比亚大学艺术史、历史教授西门 沙马勋爵历经40年实地考古、构思与沉淀,凝结成这部《犹太人的故事:寻找失落的字符(公元前1000年 公元1492年)》犹太历史研究领域里程碑式的著作。原著甫一出版即获得塞缪尔 约翰逊图书奖,该奖项是英国针对非小说类图书设立的地位*的一个奖项。沙玛教授通过将考古与历史的细节结合,试图寻找历史的痕迹,还原*真实的犹太历史。创作《犹太人的故事》的动机,沙玛先生直言是为了兑现40年前的承诺,完成父亲的遗愿。 故事将你带到从未想象的地方:南阿拉伯群山中的犹太王国,叙利亚犹太会堂荧光闪烁的墙壁,罗马犹太墓地的棕榈树林。 书中记载了《塔木德》在巴黎街头燃烧,中世纪伦
神话传说不仅是故事,也是文化之根,更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源头。《中华民族神话与传说》的宗旨是 从源头说神话,用故事讲文化 。全书从神话学、人类学的角度,讲述、介绍了中华大地上五十六个民族同根根源、多姿多彩的代表性神话传说及其知识背景;将学术性、民族性和故事性融为一体,整合跨文化与本土知识,相互阐释,互补互证,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在神话传说中形成的多元一体格局,是一部锤炼民族精神、普及传统文化、适合全民阅读的通识读本。 书中原创全彩插图既有敦煌飞天那样西来的潇洒,更保有东方美学固有的形象认知,现代而又不失民族风格,以张扬又内敛的想象力道出了中国古代神话的魅力。同时修复并收录《山海经》等古籍插图、考古资料、民间艺术品等近百幅图片,直观呈现中华文明的演变传承与各民族传统文化特色。
封面文案:近十年,是良渚考古发现*多的十年,也力证了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作者以媒体人的角度,贴身观察,讲述那些发现背后的故事和人。 内容简介: 作者从2012年开始,贴身报道良渚考古发现,记录良渚文化。而这7年也是良渚考古发现、理念革新、进展*快,刷屏*多的7年。书稿全程记录了良渚考古一点一滴的变化,考古历史的变迁,考古人的心路历程,思想碰撞的火花等,对考古人物也有深入地访谈。作者以*现场的角度,通过*手资料,从媒体人的视角,连通了大众和专业,通俗和学术,对于普通大众了解良渚文明,了解考古是什么,提供了借鉴,有较大的普及性。
《开拓之鹰 达斡尔族》是"中华民族文化大系"中的一种。全书汇集一流的达斡尔族研究学术成果,从地理、历史、民俗、经济、宗教、艺术、语言文学等方面,采用主题论述、典型分析、延展阅读、田野调查报告、以文解图、人物访谈、历史故事等叙述方式,全方位地阐述、分析、解读达斡尔族文化,为各民族读者了解、认识达斡尔族打造一张"文化名片"。
这部《中国古代契丹 辽音乐文化考察与研究》是对已失落的中国古代曾辉煌一时的契丹族(契丹国、大辽国)的音乐文化遗迹进行考古、发掘、复原的研究工程。契丹音乐文化的田野考查和散落在民间、历史遗址中的大量文物的收集整理工作还是一片未开垦的处女地。由于种种情况,在中国音乐史的教学中,契丹 辽的音乐史几乎处于空白状态。因此,本书开创了系统性契丹 辽音乐文化田野考察的先例和整体资料的收集、整理与研究,其研究行为和成果就显得十分珍贵。
《水摆夷风土记/旧版书系》分两部分。部分“征程记”,叙述了作者姚荷生从昆明到车里(景洪)的旅途艰危。在数十天三千里的行程中,冒了不少的险,吃了不少的苦。有时爬上千仞高山、滑下万尺深谷;有时从马上跌下来,泥里滚过去;有时要涉过湍流,穿过毒雾恶瘴;有时经受了风雨的欺凌,容忍了饥渴煎熬;有时走过虎豹的巢穴,又要防备盗匪的袭击。其中,穿插了很多奇闻趣事、传说掌故,引人入胜。作者不禁叹息:不到云南的人,不知道中国旅行是如何困难,也不知道滇路艰难到什么程度。正如明代云南诗人张禺山所言:“西游蜀道,北上太行,昔日诗赋,千载悲伤。若教行路见滇海、崎岖绝道皆康庄……” 《水摆夷风土记/旧版书系》第二部分为“十二版纳见闻录”。作者以巨大的热情,自然客观地描绘出20世纪30年代西双版纳傣族的生存状态、
《贵州民族村寨的现代技术传播与文化变迁》内容简介:现代技术在民族村寨的传播给当地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本书首先对现代技术予以界定,阐明它的体系和特征,旨在说明现代技术传播的影响不同于传统技术传播的影响。其次,本书对贵州少数民族村寨的现代技术传播的状况进行了描述,旨在揭示现代技术渗透到人们生产生活的广度和深度。再次,本书重点考察了现代农业技术、现代建筑技术、现代信息技术的传播对少数民族村寨文化的影响。*后,在对现代农业技术、现代建筑技术、现代信息技术与少数民族村寨文化变迁的实证调查与分析的基础上,本书对现代技术影响下的少数民族村寨文化传承进行了探讨。
《当代岭南文化名家 陈翘》是《当代岭南文化丛书》之一种,传主是著名舞蹈艺术家陈翘。全书共分为三部分: 陈翘传略 简要讲述陈翘的生平事迹和主要成就; 众说陈翘 通过搜集整理舞蹈界、文艺界、学界的评论文章,全面再现陈翘从事舞蹈艺术工作的心路历程; 陈翘作品 收入《三月三》《草笠舞》《胶园晨曲》《喜送粮》《踩波曲》《摸螺》等陈翘的代表性舞蹈作品的历史资料及其创作历程回顾文章。
本书从土家族文化历史变迁角度研究土家族主要古籍 《摆手歌》、《梯玛歌》和《土家族土司史录》,综合分析了三部古籍的思想内容、语言特征、文化内涵和哲学意蕴,运用文化层次理论解析三部古籍蕴涵的摆手文化、梯玛文化和土司文化内涵,并尝试构建摆手文化、梯玛文化和土司文化多元文化层次体系。
内容简介: 《藏族婚姻法律文化研究》是国内以西藏及相关藏区的地方婚姻法俗为研究对象的专题著作。全书以藏族婚姻法俗为主线,以田野调查、访谈考察所获*手资料为基本素材,将实地考察与婚姻法学、法文化学、法人类学、法俗学等理论交织互证,着力探求如下五个问题:其一,藏族婚姻法俗的形态;其二,藏族婚姻法俗的内容;其三,藏族婚姻纠纷解决机制;其四,藏族婚姻法俗的动因;其五,藏族婚姻法俗与国家法的关系。本书对这些问题的分析,揭示了西藏及相关藏区地方婚姻法俗的基本样态,对理解西藏地方婚姻法俗、法文化及丰富我国法俗、法文化主体内涵均有着重要意义。 本书是作者潜心西藏及相关藏区婚姻法俗与法文化研究十余年的成果,通过细致梳理分析,揭示了国家婚姻制定法与民间藏族婚姻法俗、法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反映了
本书对热贡唐卡文化产业进行了概念界定,在此 基础上全面分析了热贡唐卡的发展历史及其在当代的 创新发展;归纳分析了其产业发展的现状、特点、存 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从我国全面实现现代化的进程 出发,对热贡唐卡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通过对热贡唐卡文化产业发展的研究得出热贡唐卡 文化产业对我国其他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启示。
本书结合国内外民俗旅游文化翻译研究成功范例,归纳民俗文化英译常用策略,分类整理出十章内容,包括:岁时节日民俗、人生仪礼民俗、宗教信仰民俗、海南服饰民俗、民间语言文学艺术民俗、劳动生产民俗、海洋民俗、传统生活民俗、传统游艺民俗等跨文化交际内容,对准确传达跨文化意象、保持民族文化身份、促进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全面建设,具有积极意义。本书的特色为:基于游客体验的视角探讨民俗旅游文化,跨文化交际翻译、接受美学、功能翻译等理论指导,为首本英汉对照概述海南民俗旅游文化书籍。
由冯智明著的《广西红瑶(身体象征与生命体系)》以当代身体研究理论为依托,在扎实的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展开对广西龙胜县红瑶族的身体人类学研究,可为相关研究提供一个有参考意义的实例。 该研究的田野调查,还为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和研究在我国有一定分布的红瑶人的社会组织、生活习俗、礼仪文化等方面,提供了新鲜扎实的材料。
环塔里木地区是西域三十六国重要聚居地,是西域文明的中心。本成果在立项的国家社科重大项目的基础上,将五年来对环塔里木南北两道及其周边地区的调研过程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具有学术调研和田野调查的特性,并将塔里木盆地南北两道和河西走廊到东天山进行了对比调查。全书图文并茂,真实反映了参与课题调研的每一位成员在干旱炎热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中的调研经历和学习感受,是读者了解西域田野调查和西域文明的一扇窗口。
2012,作者在北京三联书店刊行《共和与经纶》。通过释读熊十力写于1951年间致林伯渠、董必武、郭沫若, 并恳代陈毛公赐览 的长函《论六经》, 以及熊十力在1949年至1951年间刊印的其他文迹尤其《韩非子评论》(原题 正韩 ),作者尝试探究熊十力经学思想与共和革命精神的关联,以及儒家心学与西方启蒙哲学的内在亲缘,进而理解共和精神给二十世纪中国哲学文化的品质打下的深刻烙印。 此次重新刊行《共和与经论》,作者增补了三篇。《现代儒家公羊学与历史哲学》写于1990年代末,与《儒家革命精神源流考》属于同一时期,收入本书时重新写过。《诗言志的内传理解》写于2018年,通过对廖平《诗纬》的疏解,表明中国古代诗学之性情之学、哲学或者政治哲学、立法学的真实面貌。《成为 水浒传 的高明读者可能吗?》写于2016年,以对话体进行人物分析,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