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书从中国的历法源头说起,用作者的节气与物候作品和相关阐述科学表现了“历法之源”地的节气与物候景象,图解了中国古代专著《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等,具有呈现的科学性和标准性。不仅如此,作者还将节气与物候文化以及与之相关的气象、农事、节日、诗歌、民俗等文化用文字娓娓道来,独具科普特色。
《定色分类蟋蟀谱》是一部以古代蟋蟀谱为基础,以蟋蟀斗丝的颜色为划分依据,对蟋蟀进行定色命名的著作。 斗蟋是中国古代传统的娱乐形式,约起于宋,流传至今。为了鉴别哪种生相的蟋蟀善斗,玩家们从养虫、斗虫的实践中总结经验、寻找规律,对斗蟋进行分类命名,蟋蟀谱也应运而生。现已知较早的古谱为明嘉靖本《重刊订正秋虫谱》,是在宋代《秋虫谱》基础上增补而成的。较有代表性的还有:明万历本《鼎新图像虫经》、明周履靖续增《促织经》、清康熙金文锦删定《促织经》、清朱从延辑《蚟孙鉴》、清秦子惠《功虫录》、近代恩溥臣《斗蟋随笔》、民国李大翀《蟋蟀谱》,以及近现代柏良、李嘉春、火光汉、肖舟等所著蟋蟀谱。但是由于古代出版业不发达、信息传播能力有限,很多撰写者并没有读到早期古谱,在写作中往往轻易沿袭某一谱系,
《敖汉老民俗》通过流畅的笔触,从居住、饮食、服饰、生产、技艺、信仰、婚嫁、丧葬、宗亲、节日、日常生活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敖汉地区的民俗作了细致的描述,大致还原了20世纪时人们的生活场景,是一幅丰富多彩的敖汉风俗画,为后世保留了一份珍贵的民俗文化资料。
如果说中轴线是北京城市规划的基准线,那么其上的建筑就是连接基准线的一个个基准点。本书作者通过实地探访,以故宫博物院的横向宽度(东华门至西华门之间)为纬,以中轴线(永定门至钟鼓楼之间)为经,一一介绍了中轴线两侧的建筑物及建筑群。
本书是一本有图有文的京味儿随笔集。书中的随笔由当代京味儿作家刘一达先生撰写。全书分为“含英咀华” “悠悠岁月” “有典有故”三部分,共32篇文章。文章充分体现刘一达的京味儿语言风格,表现他对北京人文历史的独到观察和解析力。文章虽均不很长,但娓娓道来,张合有致,以随笔和纪实的方式,比较系统地梳理了北京的人文历史,介绍了古都的风貌,细致地描述京城的风土民情,表达了他对北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变迁的思考,以及对这座城市的热爱。 同时,本书中配有多幅当代的漫画家李滨声先生绘制的情景插图,图文并茂,寓情于景,精美彩色印刷,有收藏价值。
《节气:呢喃与喊叫》是著名作家谈正衡的作品,全书共分四章,二十四部分,以对应二十四节气。书中通过对二十四节气更迭以及应时民俗还有美食的描述,串起的是对永远逝去的田园牧歌的追忆。另加入大量有关民俗、民风、民情的传说、掌故、典故,令读者读来生动有趣,又增长了知识。 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