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分为伊斯兰教以前的时代、伊斯兰教的兴起和哈里发政府、伍麦叶帝国和阿拔斯帝国、阿拉伯人在欧洲:西班牙和西西里岛、中世纪时期最后的穆斯林国家、奥斯曼帝国的统治和独立等六编,用52章的篇幅介绍了有关阿拉伯半岛的土著居民和所有说阿拉伯语的民族的历史,记录了伍麦叶王朝(661 750)和阿巴斯王朝(750 1258)两个阿拉伯中央帝国的兴衰始末,讲述了阿拉伯文明全盛时期的故事,还有它对欧洲文艺复兴所做的巨大贡献。 全书始终保持大局观,注重把握历史的全景式画面;同时又以流畅的笔触,为我们提供了很多精彩纷呈的具体描述,并不时表现出诙谐、生动的语言风格。这些细节性的内容为我们打开了阿拉伯文化宝藏的探索之门。
中亚民族的族源繁杂,发展曲折,头绪多,史料散,涉及语言种类多,被学术界视为难题之一。本书作为通论性质的史学著作,总结了此前中亚研究的前沿成果,力求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指导,运用可信的史料,通过具体的史实,为之理出一个清晰的图系,阐明生存于独特地理条件、自然生态环境中,在强大的外来文明影响甚至控制下,中亚各民族历史发展的轨迹和规律。 本书从四个阶段阐述了中亚各民族历史发展进程,从人种、语言、宗教信仰、文化等方面阐述了中亚民族的演化史,力求阐明这多种因素相互影响的具体过程,正是这种相互影响造成了中亚各民族文化的绚丽多彩而又各具特色,从而揭示现今中亚及其周边国家民族问题极其复杂的深层原因和历史背景。
在重要时代见证者的文字中,感受德意志民族群星闪耀的精神与文化。 德意志人 骄傲的诗人、作家、哲学家和思想家的民族?如果你让这些人自己进行评价,*会发现所谓的民族自豪感不甚准确。从瓦尔特 冯 德 沃格尔韦德到路德、康德、席勒,再到海德格尔、布莱希特和当代作家马丁 瓦尔泽,《德意志人》集结了德国文化名人和著名知识分子的各种观点。令人震惊的是,他们的共同点是对 德意志 民族身份的批判态度。 约翰内斯 弗里德旁征博引,呈现了中世纪以来,德意志诗人和思想家如何看待自己的民族,如何认知自己民族的品质与价值,又对外来者持怎样的态度,以及他们的观点带来了哪些影响。《德意志人》从历史文学的角度,阐释了众多文学巨匠对 诗人与思想家的国度 这一说法提出质疑的原因,并生动地展现了德意志民族精神文化的演变过程。
《奁史》,100卷补1卷,清初王初桐(王丕烈) 辑,囊括了古代妇女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可称为一 部古代妇女生活的百科全书。 王初桐在荟萃诸子百家之书的基础上,编选出与 妇女有关的资料集。上起远古,下至清初,大到典章 制度,小到一名一物,微言懿行,凡能反映古代妇女 的肢体皮发、音容笑貌、钗环服饰、针线女红、诗文 艺术、内亲外戚、婚嫁匹配、生养死葬等有关妇女本 身和涉及妇女生活的事物,几乎包罗无遗,可称得上 是一部古代妇女生活的百科全书。
本书的研究重点是对民族分离主义的非理性进行揭示,对反分裂的合理性进行论述,进而帮助人们正确认识现代国家和公民社会条件下的民族差异政治。民族分离主义的危害世人皆知,但民族分离主义的理论诉说有时又很迷惑人;反分裂斗争是我国各族广大人民都拥护的,但对反分裂的道理却非人人都能说得清。本课题将有助于人们从理论上认清民族分离主义,从道理上更好地理解反分裂斗争。本书拟SHOU*选6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由课题组成员分别承担,写出研究报告。每个研究报告按照统一设计撰写,内容包括两大部分:有关国家的民族分离主义组织情况的研究;第二,有关国家反分裂情况的研究 。与此同时,主编对研究报告进行综合分析,写出学术专著。
《契丹资料辑录》主要辑录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以及五代初期约五百多年契丹的史料。收录时间,上起自契丹之名始见于《三国史记》记载的378年(东晋太元三年、高句丽小兽林王八年),下讫于907年(唐天祐四年、后梁开平元年)耶律阿保机取代遥辇氏称汗建国。
本书所收 苗图 德国藏本分别是柏林民族学博物馆藏本(柏林本)、哥达研究图书馆藏本《名人精写苗蛮图》(哥达本)、莱比锡格拉西民族学博物馆《贵州图册》(莱比锡甲本)、莱比锡格拉西民族学博物馆卷轴画(莱比锡乙本)及莱比锡格拉西民族学博物馆散页(莱比锡丙本),捷克藏本则为布拉格纳普斯特克博物馆藏本(布拉格本)。
八旗制度是由女真(满洲)入关前建立的一种军事、政治、经济和社会管理制度,自1615年正式创建八旗开始,至辛亥1911年清帝逊位,八旗制度存在了近300年之久。一方面旗人学习并逐渐融入汉文化,另一方面八旗制度深刻影响了旗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意识,这就使得八旗文学带有鲜明的群体特征。本书以旗人之词为研究对象,按时代为序,系统阐述了八旗词坛形成、发展、壮大直至消亡的轨迹,并将各个时期旗人词的主要内容、风格特征、师承渊源以及作者的某些论词主张都详加分析,并举例说明。除纳兰性德、顾太清、承龄、郑文焯等一些人们熟知的名家外,本书挖掘了大量学界比较陌生的词人词作,让人们可以对八旗词史有更丰满、更完整、更清晰的认识。因而也可以说,此书填补了清代词史的一个空白。
室韦是南北朝至辽金时期见于文献记载的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属东胡系鲜卑后裔,与古代蒙古族有一脉相传的历史关系,在北方民族史中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本书利用文献史料和新的考古资料,借鉴中外学者研究成果,对室韦的族名、族源、部落变迁、地域分布、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及其考古学文化做了系统论述,是一部全面研究室韦历史的学术著作。
从1870年奴隶贸易开始,到发现刚果河的美国探险家亨利 莫顿 斯坦利,再到象牙和橡胶热以及殖民统治;从为争取独立而战到独裁者蒙博托30年的残暴统治,以及从1996年开始一直持续至2010年的内战 二战后死亡人数多的战争 本书为我们呈现了世界上这个满目疮痍的民族的历史。
敦煌斋文应用于斋会中,围绕着各种斋会的举办,产生了相关的物品流动,进而显露出敦煌百姓在日常生活中的所思所想,即百姓们的精神世界。本书上编主要内容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敦煌斋会举办过程中的物质流动;二是敦煌百姓通过斋会展示出来的 建福 生活;三是敦煌百姓通过斋文展示出来的 建功 生活。下编则为敦煌文书中相关斋文的资料汇编。
突厥研究是一门国际显学,汉文史料是从事突厥研究最重要、最基础的史料。本书系统地辑录了545至630年期间突厥汗国以及与突厥密切相关的西域、北狄、东胡诸族的汉文史料,分为上编 汉文史料编年 和下编 风俗及传记史料辑证 。上编以《资治通鉴》为纲,在《资治通鉴》相关条目下设置 参考史料 ,全面辑录了其他载籍中与《资治通鉴》记事相关的汉文史料;下编则辑録了突厥及西域、北狄、东胡诸族的风俗和传记史料。本书除了在新体例的框架下全面、系统地辑录史料外,还以 校注 疏证 和 释证 的形式,对汉文突厥史料存在的文字、史实以及事件层面的错误进行了考证,为推动突厥研究进一步深入发展奠定了史料基础。 本书通过构建一个相对科学合理的框架,尽可能全面地将突厥第一汗国时期的汉文突厥史料纳入其中,是对这一时期的汉文突厥史料及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