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艽野尘梦》是 湘西王 陈渠珍于1936 年赋闲长沙时 , 回忆其 1909 年至 1912 年进出西藏的纪实 文学作品。但书中关于藏地求生的惊险曲折、陈渠珍与西原的生死与共、雪域绝境的人性异化等近乎虚构,陈渠珍用字字血泪谱写出一段旷世传奇。 为了让当代读者更好的阅读与理解这一旷世奇书,校注者 陈继光纠正其他版本讹误 30 余处,新增注释 277 条。 以 1938 年 9 月繁体无句读版为底本,参阅《陈渠珍遗著》及其他版本和相关资料,对书中的难懂字词、异体字、生僻字作了注释,为此点校注本。 并保留了其他版本中没有的序言、要例、总叙以及附篇。此外,此版《艽野尘梦》由大冰长文导读,且为陈渠珍女儿陈元吉*推荐阅读的权威版本。
本书是一部厚重的中国地方通史,书稿以西藏地方政权演变为基本线索,描述了西藏地方历史的全貌,揭示了西藏地方走向祖国完整的过程和特有的规律,贯穿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和中国一体化的主线。 The book depicts a panorama of the history of Tibet based on its regime evolution, which clearly reveals the process and special laws of Tibet becoming an integrated part of China, indicating the ethnic diversity and unity of the Chinese nation.
本书全面讲述老上海旧城风貌、市井文化和百姓生活。从亲历亲睹的角度,分别描绘了老上海的地标建筑、公馆名园、租界、弄堂里巷、 摩登 印记、老营生、馋嘴美食、乡俗俚语、文坛旧事、戏曲演艺 用片段小文生动有趣地展示了老上海曾经辉煌的市井文化,鲜活地再现了老上海及老上海人的生活。唯有了解京城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渊源,才能真正领会这座城市的精髓。本书对了解上海的历史、人文都很有价值。
本书为《四川旧事》的姊妹篇。成都,这座承载了悠久历史与深厚文化遗产的中国名城,其发展历程沉淀了千年的风华。《成都旧事》一书揭开了城市记忆的神秘面纱,带领读者探索那些鲜为人知或接近遗失的历史篇章。其中包括城池布局的变迁、今已消逝的古迹、昔日成都居民的新年风俗,以及在青羊宫举办的赫赫有名的武林大会等内容。书中还叙述了成都的历史掌故和趣闻逸事,如历代建立王朝的君主、晚清时期的奇人傅崇榘等,并通过一系列宝贵的旧时摄影作品,将成都往昔的城市面貌生动地呈现于读者眼前。
本书讲述温州人传统性格与改革开放后创业历程。作者通过自身在温州生活的经历、见闻等,参以历史文献、社会学研究,对温州风土人情、历史社会,乃至经济发展历程与地方民俗特色展开论述,夹叙夹议,描画了一幅独具特色的温州人文画卷。 水性使人通,山性使人塞;水势使人合,山势使人离 ,流动的塘河水赋予了温州人开放的、自由的心性,使得他们能够在一个禁锢的时代率先发轫,把生意做到了全世界,创造了举世闻名的 温州模式 。但另一方面,偏处浙南一隅,使温州人始终与主流文明存在隔膜,形成了独特的语言和行为模式。温州人既开放又封闭的心性,形成了一种奇特的张力,使他们得以成就不同凡响的事业,也为时代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本书与《成都旧事》为姐妹篇。本书披露了四川历史上少为人知的谜团和奇事,介绍了有重大历史影响的事件和人物,并配有多幅珍藏老照片,图文并茂,文史结合,严谨而又不失趣味,展现充满魅力的巴蜀文化。
古蜀文明发源在哪?究竟由何人所建?古蜀国真的就是隔离于中原的西南世外桃源吗?蚕丛、柏灌、鱼凫、杜宇、开明古蜀五大氏族部落之间又经历了怎样的发展故事 青铜大立人、通天神树、铜纵目面具、金杖 历史尘烟挖掘出真实的瞬间,深埋于地下几千年的古蜀文明终于露出它神秘的面纱。 这本书不讲众所周知的大历史,不用小段子抖机灵,而是以三星堆博物馆出土的国宝入手,从这些珍贵的历史文物上打通不为人知的历史真相,串联起蜀地文明盛衰兴亡的历史脉络。 从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历史的蛛丝马迹、文物的科学判断、专家的讲解等各个方面,客观揭秘一个鲜活的古蜀之国以及它背后的文化发展。
《青海事宜节略(外二种)》收录了:一、《青海事宜节略》;二、《青海衙门纪略》;三、《湟中杂记》。《青海事宜节略》记述了自清雍正三年(1725年)设立青海办事大臣署到文孚任青海办事大臣期间,共85年,青海蒙古族、藏族、回族、撒拉族的重大历史事件,就事情的起因、变化发展过程以及如何解决和善后措施,逐件加以概括整理,实际上是一部清雍正、乾隆、嘉庆时期的青海民族史纲。《青海衙门纪略》记述了自青海衙门设置到乾隆四十一年的有关事务。《湟中杂记》用志的体裁记述了青海建置、山川、职官、兵防、寺院、民族、贡赋等方面的资料。对研究青海地方史志有着重要的文献价值
这是一本关于民国老重庆的城市记忆。 本书图文并茂、生动有趣,内容丰富。 沧桑岁月抹不去昔日繁华、战火中崛起的文化名城、大生意与小买卖、动荡年代的风云流转、忘不掉的鲜香麻辣、道不尽的逸闻轶事、苦中作乐的重庆人、巴渝印象 片段小文生动有趣地展示了老重庆曾经辉煌的市井文化,鲜活地再现了老重庆及老重庆人的生活。
《东京梦华录》是宋代有名的历史笔记,详细记录了北宋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的城市风貌、风土人情和民生百态,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 本书是一部解读《东京梦华录》的大众读本,作者的讲解有趣而亲切。大到中央政府各机构的分布、宫廷阁楼的坐落、城市街坊的规模与分布,小至市民的饮食生活、歌院茶楼的盛况,甚至娶妻生子的民风礼俗、饭店、夜市所贩卖的各种饮食和杂物,都尽在眼底,展现了北宋东京的繁华盛景,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
★一只四川蟋蟀,远离故乡, 在乡愁者的心窝 ,唱了近30年的歌 ★数十年心血构筑迷人微观世界,百年川地历史讲述 另一个中国 ★收录全新未刊访谈,选入数十幅珍贵插图,麻将研究首次结集出版 ★作者五次校订,历时三载成书,精选精编 本书是著名历史学家、中国微观史研究代表人物王笛教授30年作品精粹。全书以四川地区四个特殊的历史/文化现象街头、茶馆、袍哥、麻将作为具体个案,将目光投注在小贩、茶客、堂倌、瓮子匠、 普通市民等小人物的身上,通过档案、口述史、地方志、小说、竹枝词、调查、新闻报道、图片等多种资料,还原了四川,尤其是成都地区的日常生活记忆,细致入微地绘制了一幅中国腹地大众公共生活的生动画卷。通过这种有情的叙事史,人们得以真正深入不同于沿海、华中等城市的 另一个中国 ,发现普通民众充满活力的生
《那彦成青海奏议》在编纂过程中,依那彦成任职的先后,将收入《那文毅公奏议》中的文献资料,按三编重新编次:*编《西宁办事大臣奏议》,共三卷46篇;第二编《二任陕甘总督奏议》,共一卷18篇;第三编《三任陕甘总督奏议》,共五卷81篇。并收入插图多幅。
西安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已经有一百万年的 高龄 。早在远古时期,就已经有蓝田古人类在这里活动。到了7000年前,仰韶文化诞生在了这处美丽的地方,而城桓的雏形也逐渐形成。中国进入封建制度社会之后,从西周开始,西安作为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长达1100多年,有13个朝代在此建都,历史文化名城实至名归。 作为古都的西安,你对它的了解又有多少?例如:西安究竟是几朝古都?羊肉泡馍真的是赵匡胤发明的吗?您会写biangbiang面中的Biangbiang两个字吗?秦始皇兵马俑是由谁设计建造的?
本书全面梳理了宁波江厦街的历史变迁,为宁波文化丛书第二辑之一。 江厦街 是宁波旧时城市经济的缩影,自古既是宁波对外贸易的重要码头,也是商贸要地,是宁波商贸文化的标志性地理节点,古往今来商潮涌动。本书即以现在的江厦街区域为中心,以 观潮 之线索,带领读者感受江厦数百年商业繁华,以地理(街道、区域)的历史变迁,反映宁波商贸文化的发展历史。本书分为五章,分别介绍江厦街的兴起与水路运输及贸易的关系、街道的历史变迁、江厦街上特色商铺、江厦街与市民生活以及与江厦街相关的重要历史事件。
《艽野尘梦》是“湘西王”陈渠珍于1936年赋闲长沙时,回忆其1909年至1912年进出西藏的纪实文学作品。但书中关于藏地求生的惊险曲折、陈渠珍与西原的生死与共、雪域绝境的人性异化等近乎虚构,陈渠珍用字字血泪谱写出一段旷世传奇。为了让当代读者更好的阅读与理解这一旷世奇书,校注者陈继光纠正其他版本讹误30余处,新增注释277条。以1938年9月繁体无句读版为底本,参阅《陈渠珍遗著》及其他版本和相关资料,对书中的难懂字词、异体字、生僻字作了注释,为此点校注本。并保留了其他版本中没有的序言、要例、总叙以及附篇。此外,此版《艽野尘梦》由大冰长文导读,且为陈渠珍女儿陈元吉专享推荐阅读的权威版本。
本书全面讲述老北京旧城风貌、市井文化和百姓生活。从亲历亲睹的角度,分别描绘了老北京城当年的皇城旧影、名寺古刹、节庆习俗、馋嘴美食、京腔京韵、戏曲杂谈、五行八作、把玩养宠 用片段小文生动有趣地展示了老北京曾经辉煌的市井文化,鲜活地再现了老北京城及老北京人的生活。唯有了解京城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渊源,才能真正领会这座城市的精髓。本书对了解北京的历史、人文都很有价值。
《带着文化游名城 老长沙记忆》可以带你充分领略长沙的魅力,本书分为10章,分别为 历史上的长沙 老长沙的城门楼 长沙的古镇 长沙的街桥地名 长沙的宗教庙堂 长沙的自然风光 长沙的闻人掌故 长沙的民俗特色 长沙的美食特产 长沙的场馆娱乐 。其中不乏有趣的典故、传说,如 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千年女尸被称为 东方睡美人 吗? 你知道辛弃疾在长沙建立的 飞虎军 吗? 太平天国的萧朝贵真的死在长沙的南门口吗? 老长沙竟有一扇 防盗门 ? 你知道关山镇上关公砍榆树的传说吗? ,让您充分了解这座充满底蕴的城市 长沙。
豫师为咸丰二年(1852年)进士,历任内阁中书、国史馆校对等职。咸丰九年(1859年)出任山东道监察御史,改陕西道监察御史。同治元年(1861年)以代理兰州府知府。同治三年(1864年)任平涼府知府。同治五年(1866年)简放肃州道,又调兰州道。同治九年(1870年),升任西宁办事大臣,协助左宗棠镇压河湟回族反清运动。所著《豫师青海奏稿》12卷,对于研究同治年间青海历史有重要的史料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