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俄罗斯的心脏延伸到遥远的太平洋港口,跨西伯利亚大铁路全长9298公里,是19世纪*雄心勃勃的铁路工程,也是迄今世界上*长的铁路。本书生动地讲述了有关跨西伯利亚大铁路的大量历史细节,同时涉及俄罗斯全境的自然和人文地理,从千顶之城莫斯科,到波光粼粼的贝加尔湖再到白雪皑皑的远东冻土。 跨西伯利亚大铁路也是中国与欧洲大陆之间*绵长可靠的纽带:20世纪初,启蒙的思想沿着这条铁路传入中国;20世纪中期,国家政要乘这条铁路出访苏联;20世纪末以来,它又成为能源和贸易的重要通道。这条地位独特的交通线见证了中西方交流的历史,也见证了世界格局的种种变迁。 这是一部跨西伯利亚大铁路的百科全书,也是一堂关于这条铁路的全景式人文课,更不失为一本有趣有效的旅行指南。
本书 是城市记忆的掌故书。以 20 位福州人的人生经历剖开上世纪前半叶那个外敌入侵民生艰难的时代,用消逝的个人史 重现了一段民国社会本相 。 城市的历史*终是人的历史。 本书 精选 20 个福州民国时期的 望族 名人,或是倡言宪政、推进民主政治的著名政客,或是充满才情的知识分子,或是不畏惧战争的理想主义战士,或是名震中外的棋圣,或是商业精英 通过史料整理和采访相关人物后代、朋友等知情人的方式,激活一段民国福州的历史。
永安是福建抗战时政府机构团体迁徙所在地,对东南抗战做出了重要贡献,在福建乃至全国抗战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本书从战时概况、名人志士、机构团体、学校教育、新闻出版、文学艺术等方面系统整理有关永安抗战历史文化,以词条的形式呈现相关内容,条分缕析,眉目清楚。
近年在旅游业的推动下,曾经在我国历史发展中扮演过重要角色的江南农村商业聚落 市镇,再一次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七八百年以来,在技术进步、人口压力等多种因素的催化之下,江南地区农业生产逐步转向以棉桑业为代表的专业经济,与外部世界商品交换的需求不断扩大,促使农村地区产生了大量依附于专业经济的大大小小的商业活动中心,并*终呈现一派市场星罗棋布、文化熣璨夺目的独特风光。江南市镇的这种形成机制与经济基础,不仅规范了它们的交通网络、结构布局、镇区形制、街市建筑、行业特征,还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习俗与文化心态。近代以来,随着传统农村经济的远去,除了极少数被改造成以 传统江南市镇 为主题的文化公园之外,江南地区大量的市镇将面临怎样的发展前景,成为这个地区人们必须解答的一道全新的习题。以上就是本书试
《臆造南洋:马来半岛的神鬼人兽》以丰富的叙事和细节展现了华人在南洋的生活轨迹和文化认同,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一个跨域视角来审视这一地区的文化脉络和民族精神。书中不仅涉及华人从移居南洋到开拓家园的过程,还捕捉了中华与本土历史的夹缝中神话的余烬,通过书写人鬼神兽的故事, 了现实与历史的界限。同时探讨了“南洋”这个地理名词背后的多重含义,以及它在历史演变中的意义变迁。“东南亚”这一名称虽然摆脱了殖民色彩,但仍然无法避免地被二战后形成的政治国界所局限。书中强调了多元族群、文化与信仰是 宝藏,同时也是分歧的根源。
泉州,这片土地留下了太多历史的印记。从石器、青铜时期越人捕猎纺织,留存下来的陶器和青铜器;到六朝隋唐时期中原汉人南迁此地生活定居,保存至今的砖室墓葬和其中大量精美的随葬品;再到宋元时期,留存的反映多元文化和海外交通的历史建筑和石刻;还是明清时期大量的红砖民居建筑、宗祠宫庙、窑址遗迹;抑或是近代以来的洋楼、沿街骑楼、中西合璧式红砖建筑。这些存留至今的文物,无不在述说着,泉州悠久且辉煌的历史。
《幽燕六百年:京津冀城市群的前世今生》从1420年写起,贯穿六百年的历史,以八对概念揭示京津冀城市群的变迁过程。以学术著作写作的严谨保证全书的质量,以通俗读物的可读性保证全书的语言风格,做到学术性与通俗性的统一。全书的写作,力争达到诠释如下四个原则的目的:1.揭示城市功能的变化;2.揭示城市群地理格局的变化;3.揭示各城市间的交互影响;4.揭示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公元1938年11月13日凌晨,地处抗日前线的长沙城突然遭遇大面积人为纵火,许多市民、伤兵葬身火海,千年古城沦为一片焦土。长沙因此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损失很惨重的城市之一。对于引发这场大火的诸多原因
两千多年前,司马迁已发现西南地区存在着夜郎、滇等大大小小的地方性政权,同时还分布着众多无君长统属的人群。作者在过去的著作中,以贵州西北部地区为例,探讨了有着自身地方性政权传统的人群,逐渐融入中国大一统王朝 的历史进程。温春来著的《身份 与记忆:西南经验(精)》主要通过多个人物的故事讲述了“彝族”精英是如何争取本族的独立族属地位的,原来他们一直被称为“倮”,从身份与记忆的层面,探讨这一进程对近代西南地区的影响,从而在学理上为中国多民族 的现实性与合理性进行说明,并揭示西方学者的一些偏激观点在学理上所存在的问题。
本书通过实证研究,从海洋管理的具体职能出发,初步梳理出浙江沿海卫所如何在海上军事防卫、海洋秩序维护、海洋经济活动管理、沿海行政治理四个方面发挥作用。明帝国的卫所制度设置, 主要的目的就是通过军事手段实现对地方社会的有效控制。在明初的制度设计中,卫所制度是作为一种 性的防御制度而推行全国,在明代前期运作得相当成功。卫所的衰落,促使明政府通过增加其他军事力量来填补地方上的防御真空。从总体上看,明政府通过沿海卫所实施海洋管理,深刻体现了统治者保守的海洋观念。从管理的角度来看,卫所在海洋管理的实践中交叉如此多的具体职能,这种 通过行政强制手段粗暴垄断海洋开发的行为, 终导致了东南滨海社会经济的畸形发展。
《城市之根 上海老城厢忆往》是 《上海滩》丛书 中的一种,所收录的文章全面地展示了有着700余年历史的上海老城厢的前世今生和沧桑变迁。从上海设县筑城,到百业发展,从原先有 东方威尼斯 之称的城内水网纵横,舟楫交通,到填河筑路,从办学育人,到名家辈出,展现了老城厢既有江南城镇的传统文化蕴涵和市井生活的丰富性,又融入了外来文化和现代生活要素。全书从历史地理、历史人物、社会风貌、街道建筑、近代教育、饮食文化等诸方面描述了上海早期和开埠后的城市肌理和社会变迁。
北宋末宣和、靖康年间是历史上一个剧烈的震荡关节,黄仁宇著的《汴京残梦》围绕《清明上河图》的创作、内容及命运,用丝丝入扣的故事情节和精湛典雅的文字风格,讲述一名参与此图绘制的画官的故事。 北宋汴京的繁华风情盈街遍巷,徽宗时代的人物蔡京、童贯,运送花石纲、党争遗风、靖康之难……动荡中的国事、家事、人生、爱情,虚虚实实之间,作者借主人公徐承茵的视角,描绘出一幅跌宕起伏的全景式历史长卷。以史家之笔做小说,述事熨帖细腻,记人活泼如生,叙情悱恻缠绵,展示了宋代的文化繁荣与政治衰败,人称“小说版《清明上河图》”。
本书忠实记录了巴黎在 1910 年遭遇大洪水后,随着水灾初发、严重、消退,城市和乡村的水情状况和灾民、政府、军队、社会各个行业各种角色在水灾中的反应 , 全景描摹了水灾后巴黎的各种遭遇以及她是如何在水灾后重生的。
这是一本战乱年代的青年日记这是一段抗战岁月的历史记忆这是一份徽学研究的有益资料在徽州避难的徽商后裔汪荫祯,忍受丧妻之痛,离开父母与年幼的爱儿念慈,百无聊赖,整天在忧惧与苦闷中度过,只得以读书看报、记日记、练毛笔字、打麻将等来打发时光,在战火纷飞、亲人离散,生死未卜的境况下,日记真实记录了时局的变化,及战乱之中抛家离子的一个普通百姓的喜怒哀乐。
浙江省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成果。本书简要描写乐清方言的声韵调、连读变调、文白异读、小称音变等,以国际音标标注1000个汉字的老派与新派读音,收集1200条方言词及50个语法例句;语料方面既有规定内容的《牛郎和织女》长篇故事,又有广泛流传于当地的童谣、谚语、俗语、歇后语、谜语、传说等口头方言文化作品,还有即席讲述的反映当地文化风俗的自然话语,具有十分珍贵的方言语料价值,所有方言文化的内容均有对应的方言转写及普通话译文,同时还以二维码方式附有音频及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