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辑录了蔡元培涉及教育的经典论文以及冯友兰、傅斯年等人的回忆蔡元培的文章,内容丰富,从多个角度真实地再现了蔡元培从翰林名士到一代教育大家的传奇人生及成就。
《西潮》所谈的是从1842年香港割让到1941年珍珠港事变的100年间中国所发生的故事。前半段是作者“亲闻”的,后半段是作者“亲历”的;作者利用抗战期间躲空袭的“闲暇”,在没有灯光、没有桌椅的空洞里,用随身携带的铅笔和硬面笔记本,写成这样的一部“自传”。这部书被作者视为“有点像自传,有点像回忆录,也有点像近代史”。 《新潮》则讲述中国文化在外来文化影响下所发生的种种变化,虽未写作完成,作者就病逝了,但存稿中仍留有许多作者的人生经验与智慧,记录了作者在农村复兴事业上的投入与思考。
《爱国主义教育家钱伟长》介绍了爱国主义教育家钱伟长的生平和教育实践、教育思想。展现其饱读诗书的少年时代、学贯中西的青年时代,在清华园的教学生涯,创建上海大学,为奠定我国科学事业做贡献的事迹,凸显其既兼容传统又与时俱进的爱国主义教育思想和开放办学,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思想。
《百名心理委员访谈录》是一本反映心理委员心路的书。詹启生老师带领他的团队面对面结构式地访谈了125名做了4年心理委员的同学,了解他们4年心理委员生涯中的酸甜苦辣,全景式地展现心理委员的工作,为我们深入了解心理委员提供了一份宝贵资料。
关愚谦生于乱世,命途跌宕起伏。他的经历不仅呈现出个人沉浮的命运轨迹,也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他曾辗转定居德国,学德文,教中文,写专栏,搭建中德文化桥梁,缔结异国姻缘。晚年的关愚谦大彻大悟,自觉对自己前半生进行反思和回顾,因此对人生有了新的感悟,《缘》就是他这种感悟的结晶。《缘》展现了一位耄耋老人比小说还精彩的传奇人生,表露了一个海外游子眷顾祖国的拳拳赤子之心。
关愚谦生于乱世,命途跌宕起伏。他的经历不仅呈现出个人沉浮的命运轨迹,也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他曾辗转定居德国,学德文,教中文,写专栏,搭建中德文化桥梁,缔结异国姻缘。晚年的关愚谦大彻大悟,自觉对自己前半生进行反思和回顾,因此对人生有了新的感悟,《缘》就是他这种感悟的结晶。《缘》展现了一位耄耋老人比小说还精彩的传奇人生,表露了一个海外游子眷顾祖国的拳拳赤子之心。
《美术教育家刘海粟/教育薪火书系》回顾和叙述了他作为中国著名的美术大师、中国新美术运动的拓荒者和现代艺术教育奠基人之一,从17岁创办上海美专,终身致力于美术教育和艺术创作,为现当代中国画坛培育了一大批名家,改变了中国美术发展的状况。
《高中思想政治深度学习手册:政治与法治(统编教材版)》内容紧扣新统编必修3教材《政治与法治》,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育高中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高中思想政治深度学习手册:政治与法治(统编教材版)》以本册导读带领,以议题为主线,每个单元设置单元学习内容和单元逻辑框架,每一课包括基础学习篇和深度学习篇两个板块,另外《高中思想政治深度学习手册:政治与法治(统编教材版)》还设置了单元深度检测和全书综合检测。 《高中思想政治深度学习手册:政治与法治(统编教材版)》能有效帮助广大学生做好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训练等,对高中思想政治教师的教学也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高中思想政治深度学习手册:政治与法治(统编教材版)》适合高中一年级第二学期使用。
《西潮》所谈的是从1842年香港割让到1941年珍珠港事变的100年间中国所发生的故事。前半段是作者“亲闻”的,后半段是作者“亲历”的;作者利用抗战期间躲空袭的“闲暇”,在没有灯光、没有桌椅的空洞里,用随身携带的铅笔和硬面笔记本,写成这样的一部“自传”。这部书被作者视为“有点像自传,有点像回忆录,也有点像近代史”。 《新潮》则讲述中国文化在外来文化影响下所发生的种种变化,虽未写作完成,作者就病逝了,但存稿中仍留有许多作者的人生经验与智慧,记录了作者在农村复兴事业上的投入与思考。
《丹心照汗青:曾焕乾传》是以真人真事为原型的中篇小说。传主曾焕乾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有名的革命家、教育家。他1938年8月加入中共地下党;创建平潭抗日游击队,担任指挥,抗击日伪军。抗战胜利后,他任中共闽江工委委员、学委书记、台湾工委书记、福长平特派员、闽浙赣地下军副司令兼闽海纵队司令和政委,闽北地委常委兼城工部长。1948年5月不幸因城工部事件被错杀牺牲。时年28岁。1956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为烈士。《丹心照汗青:曾焕乾传》用34回篇章、约20万字,概括了曾焕乾从出生到牺牲的28个年头的主要经历,重点讲述他领导福州地下党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不屈不饶斗争的传奇故事,展现出曾焕乾同志的铮铮铁骨和赤胆忠心。
《百年中国记忆·教育家》丛书是我社2019年精心打造的教育文化类丛书。本书为丛书中的一册。 本书遴选50余篇张伯苓本人关于教育的演讲、文章及其亲友、同事、学生的回忆文章,完整勾勒了张伯苓一生献身教育的事业轨迹,艰难创办南开系列学校的奋斗经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教育精神,以及从爱国主义生发出“公能”育人目标以及重视团体活动、重视教育体育、着意引进西方新式教学法等一系列教学创新。展现了一代教育巨匠一生仅做一件事,办教育救中国的爱国精神。
科举制度的废除、新式学校的建立,不仅是中国教育制度目前的巨变,而且直接牵动着政与学的关系在中国现代社会的重构。本书通过三个不同类型的个案考察,展示了从1895年到1926年的三十年间,新教育场域逐渐兴起的艰难历程。三个个案分别为:1895-1913年,科举被废除前后,湖南省新式学堂逐步取代原有“士绅惯习”的进程;1917-1923年,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期间,努力为北大塑造“科学的精神实质”,试图建立自外于政治的“学术社会”,书中对此做了颇具新意的社会史分析;1921-1926年,在江西,新式学校里培养了一大批追求进步的青年学生,从中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形成和发展是嵌入在民国教育和政治格局中的。以上三个专题,成为上中下三篇,具有内在的关联性。书中所说的“新教育场域”,其实是“五四运动”时代老师辈和学生辈的两代人,
如何认识学生的特殊教育需要?如何满足学生的特殊教育需要?这两个问题是学校和教师普遍关注并不断求解的问题。《教学相长:特殊教育需要学生与教师的故事》是海淀区融合教育的掠影,一个个故事呈现出一个个鲜活的活动场景和教育教学片段,是区域融合教育成长与发展过程中的一份珍贵回忆,同时对各地融合教育工作的开展具有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