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泽谕吉是日本近代杰出的启蒙思想家,毕生从事著述和教育活动,对西方启蒙思想在日本的传播和日本社会的转型起过巨大的推动作用,著名的庆应义塾 (现为庆应大学)就是他创办的。福泽谕吉曾和西周等人组织 明六社 ,针对现实问题,展开评论,被誉为 日本伏尔泰 。本书是福泽谕吉根据回忆的事实加以叙述,宛如一场谈话,非常生动有趣。
本书为著名英语教育家、北京大学资深教授李赋宁的口述自传。李赋宁教授的人生经历很有代表性,可以说是近现代英语教育史的一个缩影。 他的小学和中学曾在北平、天津、陕西三地求学,大学先后就读于南开大学、清华大学、长沙临时大学和西南联大。毕业后攻读清华研究生,之后被聘为西南联大外文系讲师。1946年,赴美国耶鲁大学留学。1950年回到清华大学教学。1952年院系调整后,到北京大学工作,任北大副教务长。 在英语教育面临转型的当下,以这本自传切入,回顾我国百年英语教育的历史,镜鉴过往,方能烛照未来。
本书是厦门大学百年校庆系列丛书之一。汪德耀是厦门大学历史上第四任校长,是我国著名的细胞生物学家、教育家。他长期从事细胞生物学的教学和科学研究,为我国细胞生物学的开拓作出了贡献。他于1931年获法国巴黎大学博士学位;1941年1943年首创福建省研究院,任院长兼动植物研究所研究员;1943年至2000年在厦门大学任教授。本书以大量翔实的资料,刻画了汪德耀校长的求学经历、学术研究以及科学治校等人生轨迹与事迹。
本书为再版,记载了一位大学校长、教师与他一生所追求的科学事业的动人故事。书分六章,从名门之秀、盛誉清华、执掌厦大、治学之道、治校方略、进中研院等多方面记叙萨本栋。另有萨本栋年谱、萨本栋主要论著和论文等
《西潮》所谈的是从1842年香港割让到1941年珍珠港事变的100年间中国所发生的故事。前半段是作者“亲闻”的,后半段是作者“亲历”的;作者利用抗战期间躲空袭的“闲暇”,在没有灯光、没有桌椅的空洞里,用随身携带的铅笔和硬面笔记本,写成这样的一部“自传”。这部书被作者视为“有点像自传,有点像回忆录,也有点像近代史”。 《新潮》则讲述中国文化在外来文化影响下所发生的种种变化,虽未写作完成,作者就病逝了,但存稿中仍留有许多作者的人生经验与智慧,记录了作者在农村复兴事业上的投入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