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州秧歌广泛流传在山东胶州湾一带,是汉族舞蹈中风格独特的民间艺术之一。特别是秧歌中的女性角色(翠花、扇女),其动作、步伐以及所持扇、巾道具的运用、动律颇具特色,表现出山东妇女健壮、泼辣、朴实、爽朗的精神气质,同时在表演上又继承了传统舞蹈形神兼备的特点。 《胶州秧歌(女班)/中国民族民间舞传习》伴奏音乐主要采用了胶州民歌和胶州民间乐曲、鼓谱。
这部“综论”是舞蹈高等教育的教学用书。在中国当代舞蹈教育的学科建设中,“中国古典舞”是个必须面对的话题。“综论”事实上是中国古典舞的“学科建设史”。它不仅关涉到动作风格而且关涉到体能训练,不仅关涉到舞语特质而且关涉到艺术表达。《中国古典舞学科建设综论/南艺舞学丛书》综合了新中国成立60余年来这一学科建设的求索、改进、提升、包容的进程,对具有学术价值的实践探索和理论陈述给予了准确的定位和恰切的评说;对于了解、把握这一学科的特质及取向,提供了宽广的知识视野和深邃的学理启迪。
唐满城先生是我国古典舞学科的奠基人之一,古典舞表演艺术领域的代表人物,是令无数舞蹈学子和理论研究者崇拜的学者型表演艺术家。《唐满城舞蹈文集(第3版)》是其生前专享一本著作,1993年在中国戏剧出版社一经出版,便在学界引起了轩然大波,书中集中倡导的“形、神、劲、律”,为中国古典舞的未来提供了一种文化依据和实践自信。
在汉族民间舞中,海阳秧歌对气息的运用突出强烈。他的节奏已隐含了这样的特征,动作与气息,气息与意识合为一体,以意导气,以气生动造就了它气息运用上的复杂性,但也形成了它动作形成与精神美感的内容和谐,内外共达到统一。 《海阳秧歌(女班)/中国民族民间舞传习》主要是在原生态舞蹈中“翠花”“王大娘”“丑婆”人物形象的基础上加工提炼而成。训练中要突出它的动律特征、节奏特点、气息运用和起承转合的连接规律,要解放肢体、强化动势、明确肢体空间。加强力点、力感的要求,强调海阳秧歌“一动俱动”的动态综合性特征,强化自我意识的展示,努力做到尽情尽舞。
《安徽花鼓灯(男班)/中国民族民间舞传习》所代表的不仅仅是一个动式、一个动作、一个短句、一种动律或组合,而是中华民族延续数千年、永不衰竭的文化符号和身体表征在艺术家们身体上的体现。 《安徽花鼓灯(男班)/中国民族民间舞传习》的编写尊重民族民间舞艺术家们个体对民间舞艺术及教材的独到认识和理解,因此,它带有强烈的原生性和艺术家个人的风格。所以,它的影响力不是现有的教材能够替代的,其价值与意义远远超出了教材本身。
《民俗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主要从民俗舞蹈数字化理论及规范制定、舞蹈活动数字化再现和文化空间知识本体构建等方面展开研究,并以土家族撒叶儿嗬舞蹈为例开展应用实践。《民俗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对促进民俗舞蹈数字化保护、增进文化科技融合具有重要的意义。
《蒙古族舞蹈(女班)/中国民族民间舞传习》属于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传习课教材的一部分,它在担负蒙古族舞蹈教学训练功能的同时,也突出了传习课教学所的特点,即以风格训练为主。 这是一部针对艺术院校舞蹈专业学生编写的教材,同时也可作为舞蹈爱好者的参考书目。希望此书对蒙古族舞蹈的传承起到积极的意义,并对蒙古族舞蹈的专业教学提供帮助。
《安徽花鼓灯(男班)/中国民族民间舞传习》所代表的不仅仅是一个动式、一个动作、一个短句、一种动律或组合,而是中华民族延续数千年、永不衰竭的文化符号和身体表征在艺术家们身体上的体现。 《安徽花鼓灯(男班)/中国民族民间舞传习》的编写尊重民族民间舞艺术家们个体对民间舞艺术及教材的独到认识和理解,因此,它带有强烈的原生性和艺术家个人的风格。所以,它的影响力不是现有的教材能够替代的,其价值与意义远远超出了教材本身。
《舞蹈与儿童舞蹈创编》以目前小学、幼儿园教师培养的研究与教学实践为基础,借鉴了许多国内外小学、幼儿园教学实例,本着实用性原则,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构建具有先进性、前沿性的初等教育、学前教育的教材体系,以小学幼儿园舞蹈教学为依托。全书共分为上、下两篇(民族民间舞部分和儿童舞蹈部分),主要内容有民族民间舞教学、儿童舞蹈的基础理论知识、儿童舞蹈教学的方式方法以及编舞技法等,针对幼儿教师的舞蹈基础和技能培训,适用于幼儿(幼儿园)和少儿(小学生)大量的舞蹈教学组合。内容全面,针对性强,涉及面广。
此书是在作者的博士学位论文基础之上不断发展、更新和创作而成,历时近五年之久。此书的创新之处在于,作者自身在北京舞蹈学院初期学习芭蕾、继而留校教授芭蕾20余载的切身体会认识出发,并通过对英文文献的大量阅读和美国一年多的实地考察,对巴兰钦芭蕾语言的内在结构与教学方法进行了细致地剖析,并结合20世纪美国社会的主要特征、风格的形成与芭蕾教学之间的关系等问题,总结出巴兰钦新古典主义芭蕾究竟如何完成了现代化和民族化进程这两大历史使命,从中得出何为其“新”。
在这大约20年的时间里,可以说是中国民族民间舞系培养了我。换了一个部门总觉得有些事还没做完,需要对自己这20年的所思所为进行个总结。尽管2003-2014年这十余年我在中国民族民间舞系留校任教期间,经历了北京舞蹈学院50周年校庆、中国民族民间舞系教学改革、北京舞蹈学院教学评估、北京舞蹈学院60周年校庆等一系列活动;也参与撰写了中国民族民间舞学科发展规划,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团队申报,以及3本论文集的编辑、十多部以及十余篇学术文章的撰写。但我总认为少了一些什么,现在反思一下,感觉自己一直在做具体的事情,一件件积累下来似乎也取得了些成绩,但对这个学科的总体认识,以及当时为什么那样做,其实是很模糊的。在当时的情况下,如此之多的事情,似乎也静不下来思考,只能是完成一件是一件。现在离开了,没有诸多琐事缠身,可
在这大约20年的时间里,可以说是中国民族民间舞系培养了我。换了一个部门总觉得有些事还没做完,需要对自己这20年的所思所为进行个总结。尽管2003-2014年这十余年我在中国民族民间舞系留校任教期间,经历了北京舞蹈学院50周年校庆、中国民族民间舞系教学改革、北京舞蹈学院教学评估、北京舞蹈学院60周年校庆等一系列活动;也参与撰写了中国民族民间舞学科发展规划,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团队申报,以及3本论文集的编辑、十多部以及十余篇学术文章的撰写。但我总认为少了一些什么,现在反思一下,感觉自己一直在做具体的事情,一件件积累下来似乎也取得了些成绩,但对这个学科的总体认识,以及当时为什么那样做,其实是很模糊的。在当时的情况下,如此之多的事情,似乎也静不下来思考,只能是完成一件是一件。现在离开了,没有诸多琐事缠身,可
此书是在作者的博士学位论文基础之上不断发展、更新和创作而成,历时近五年之久。此书的创新之处在于,作者自身在北京舞蹈学院初期学习芭蕾、继而留校教授芭蕾20余载的切身体会认识出发,并通过对英文文献的大量阅读和美国一年多的实地考察,对巴兰钦芭蕾语言的内在结构与教学方法进行了细致地剖析,并结合20世纪美国社会的主要特征、风格的形成与芭蕾教学之间的关系等问题,总结出巴兰钦新古典主义芭蕾究竟如何完成了现代化和民族化进程这两大历史使命,从中得出何为其“新”。
胶州秧歌广泛流传在山东胶州湾一带,是汉族舞蹈中风格独特的民间艺术之一。特别是秧歌中的女性角色(翠花、扇女),其动作、步伐以及所持扇、巾道具的运用、动律颇具特色,表现出山东妇女健壮、泼辣、朴实、爽朗的精神气质,同时在表演上又继承了传统舞蹈形神兼备的特点。 《胶州秧歌(女班)/中国民族民间舞传习》伴奏音乐主要采用了胶州民歌和胶州民间乐曲、鼓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