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语研究在当今社会科学领域中正受到普遍关注。作为一种跨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它运用范围广,实践性强,影响力大。施旭著的《什么是话语研究》以问答的形式,向读者介绍了话语研究的基础理论、核心概念、研究方法、学术思潮、创新趋势等,并结合中国实际,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发展方向与策略。全书深入浅出,层次分明,有助干对该领域感兴趣的广大读者和相关学生了解话语研究的概貌,并为拓展和深化话语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话语研究在当今社会科学领域中正受到普遍关注。作为一种跨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它运用范围广,实践性强,影响力大。施旭著的《什么是话语研究》以问答的形式,向读者介绍了话语研究的基础理论、核心概念、研究方法、学术思潮、创新趋势等,并结合中国实际,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发展方向与策略。全书深入浅出,层次分明,有助干对该领域感兴趣的广大读者和相关学生了解话语研究的概貌,并为拓展和深化话语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翻译概论》以知识梳理为主,以具体实用为纲,以简洁易懂为本,将翻译与其它领域的关联进行概括性介绍,内容涉及翻译与语言、翻译与哲学、翻译与当代中国、翻译主体性、不可译性、翻译理论、翻译研究方法、翻译技术等,希冀使其成为翻译相关学科的小“百科”。全书共17章,书后附有思考题,以便读者加深理解和掌握。 《翻译概论》供翻译专业本科、翻译硕士及外国语言文学方向硕士研究生使用;助其轻松自如地走进五彩斑斓的翻译艺术殿堂。
一门学科要有开拓和突破,需要深入了解学科自身的发展史。翻译活动在中国有着近三千年不间断的历史,形成了深厚的翻译传统,但将这一翻译活动的演变作为独立的研究对象来进行考察,却是从20世纪初才开始的。邹振环著的这本《20世纪中国翻译史学史》对于中国翻译史学在20世纪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作了全面的历史回顾:将20世纪中国翻译史研究的演变过程以“起承转合”为线索,对20世纪(1902-2000)中国翻译史研究的起步、发轫,如何经过民国时期的承接、承势,至1949年后的演变、转折,并在20世纪末完成了中国海峡两岸汇合、会聚的过程,作了系统的梳理。全书以翻译史研究论著为主要资料,结合其他文献,抢先发售勾勒出20世纪中国翻译史研究发展演变的脉络与系谱。作为一部专门学科的史学史,全书资料翔实,论说丰赡,品评力求客观而深入,填补了学术
JackC.Richards是世界知名第二语言和外语教学专家、应用语言学家、教育家,曾在新西兰、加拿大、印度尼西亚、新加坡、中国香港和美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工作,多年来致力于研究教学实践和教师专业发展。《第二语言教师教育的内容和过程(英文版)/世界知名语言学家论丛(辑)》收录了作者在学术生涯中发表的关于第二语言教师教育的精品文章,集中探讨了教师的身份认同、教育信念、教学技能以及教学实践之间的互动关系,并阐释了教师教育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全书文章发表的时间跨度超过20年,集作者在语言教学与教师教育领域理论与实证研究之大成,为教师、教师教育者和研究人员提供了宝贵的学术资源。
《英语文学阅读思维型教学模式研究》一书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英语文学阅读思维型教学模式研究”(项目编号12YJA740035)部分成果,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学科素养的英语读写思辨能力测评研究”(项目编号14BYY073)部分成果。该书专注英语文学阅读思维型教学研究,内容分为“理论基础”、“模式建构”、“教学设计”与“研究报告”四大部分。总字数大约25万字。该书系“福建师范外国语学院中青年教师学术论丛”丛书,受到“福建师范跨文化话语与修辞研究创新团队”、“外国语言文学省级重点学科”研究资助出版。
《语义认知与构式理据散论/当代外语研究论丛》是语义认知和构式理论相关的文章合集。全书从五个方面,即语义、构式、语篇、汉语研究和专著述评围绕认知语言学和构式语法研究及其应用展开论述。章有关英汉语言中语义部分字和词的认知解读、词语组合和意义整合。第二章在借鉴现有汉语研究的基础上,从符号学理论和认知识解理论,对英汉特色词语及构式的做了详细的解析。第三章在话语语篇层面上对不同文本运用认知文体学的基本原理综合阐述。第四章是关于现代标准汉语中一字一词与其英语对应词的研究。第五章是对英汉语法、认知语义学和认知语用学研究在外有重要影响的四部著作做了详细的研读和反思。《语义认知与构式理据散论/当代外语研究论丛》适用于英语专业学生、高校英语教师及研究者。
本书作为《英文疑难详解》一书的续篇,延续使用问答模式,对名词、代名词、形容词副词、动词、助动词、准动词、连词、介词、成语、文句、中英不同的表现法、字句研究及辨异、发音、标点14 大项150 个英语疑难问题进行了详细解答。 这部续篇更加注重对语言问题进行社会历史文化解析,同时也补充了《英文疑难详解》中缺乏的“ 发音”“标点”等容易忽视的问题,使得这套疑难详解内容更加丰富完整。
本书研究目的是以功能语言学为理论基础,深入探讨语篇体裁概念的本质、理论起源及发展,从语言、语篇、体裁和语境等方面来全方位解读语篇体裁语言的实现特征,探索语篇的语言实现与语篇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及交际目的等因素的关系,尝试构建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用以分析语篇体裁的理论模式,以指导教学实践中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等。具体研究内容涵盖以下几个方面:(1)概念界定上,区分语篇体裁与语篇类型两个概念的区别,探讨语篇体裁分析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2)在语篇层面上,从周期系统、概念系统、连接系统、协商系统探讨语篇构建机制;(3)在语篇体裁层面上,探讨语篇体裁类型系统网络的构建及更大单位的语篇体裁复合体,并探索不同语篇体裁类型所体现的不同知识结构。研究结果旨在应用于教学实践,使学生更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