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发展既依赖于自然,又要与自然抗争。自然在给人类发展提供丰富资源的同时,会给人类社会和环境带来巨大的危害。为此,人类必须科学地认识这些自然灾害,并采取应对措施来将危害降至大力度优惠。本书主要讨论自然灾害的4大主要来源及其预防措施:引发地震和火山活动的地球内部能流;影响天气和气候变化的外部能流;引发滑坡的重力因素和降雪;小行星和彗星对生活的影响。详细内容主要包括:自然灾害与人口、内部能量与板块构造、地震、火山活动、海啸、龙卷风、闪电、热浪、寒流、飓风、气候变化、洪水、火灾、滑块、海岸侵蚀、空间天体的影响等。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是我国协同实现大规模碳减排、保障能源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有效途径,也是燃煤电厂大规模减排的选择。《中国燃煤电厂CCUS项目投资决策与发展潜力研究》综合考虑燃煤电厂CCUS项目在市场环境、政策激励、低碳技术竞争、代际技术进步、地质封存和源汇匹配条件等方面所面临的多重不确定性影响因素,采用经济学、运筹学、管理科学、地质学、地理信息系统和系统科学等多学科模型与方法,围绕燃煤电厂CCUS项目在各因素影响下的投资决策和减排潜力及CO2利用率等若干关键问题进行了系统性研究,得出了一系列重要的基本结论。
长期以来,在遥感专业人员的眼中河流通常是作为线(有时是网或者面)出现并进行处理的;在环境、水文等河流科学研究人员的眼中,河流则是一个复杂的立体系统,其内部结构及其动态过程更受到关注。早期遥感影像分辨率较低,主要应用于流域宏观尺度研究,微观尺度的河流科学研究,通常借助地面观测手段获取数据。遥感科学和河流科学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各自独立发展,尺度上的不一致是两者早期未能有效结合的重要原因。 随着对地观测技术的快速发展,高空间、高光谱分辨率成像技术日益成熟,遥感数据对河流微观特征的表征能力逐步增长。同时,河流科学家对河流尺度上的生物、非生物的自然过程和流域尺度上集水区与河流系统的交互作用更加关注。近二十年来,河流遥感技术及应用相关研究和文献数量出现快速增长。可以说,河流遥感是遥
随着全球人口数量的增加、人类使用能源强度的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CO2排放超过了自然承受的能力,导致全球气候变化异常,严重影响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如何减少CO2的排放量(碳减排)和通过各种措施处理排放的CO2以实现人类消费和利用化石能源产生CO2在大气中的净零排放(碳中和)是世界各国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CCUS)是实现碳减排和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技术,多年来我们在CCUS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尤其在C02捕集、驱油埋存、咸水层驱水埋存和资源化利用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积极的进展,《碳中和与碳捕集利用封存技术进展》是由这些成果汇集并进行系统整理编写而成。 《碳中和与碳捕集利用封存技术进展》内容共六章,分别对碳中和、CO2捕集封存利用的相关技术由来、发展、原理和应用实践进行了简述、介绍和探
《黑河流域中游地区生态水文过程及其分布式模拟》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黑河流域生态-水文过程集成研究”重点支持项目“黑河流域中游地区生态-水文过程演变规律及其耦合机理”的部分研究成果,针对黑河中游地区水循环与生态系统关系及耦合机理,重点开展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黑河流域中游地区水文过程演变规律及其生态效应、黑河流域中游地区生态系统演变规律及其对水循环的影响,以及生态-水文过程耦合模拟相关研究。作者系统搜集和整理黑河中游流域生态-水文过程多源数据,开展研究区典型植被土壤样带野外调查,厘清上中游水文过程演变的主要驱动力,辨识流域 NDVI 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分析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变化规律,探索利用高光谱遥感反演土壤植被信息的方法,建立中游地区基于物理机制的生态水文模型。研究
环境是一类具有内分泌干扰活性的有机污染物,可威胁生态安全和人类健康。微生物降解是环境中转化和消减的重要途径,获取高效的降解菌,探明其降解机制,有望为发展基于微生物降解的污染治理技术、控制污染风险提供科技支撑。本书共分7 章,主要论述环境的基本属性,分析畜禽粪便-土壤-水系统中环境的污染特征、演化规律及生物生态效应,分离筛选出多株具有降解功能的微生物,并总结功能菌及其菌剂对的降解途径、规律及分子机制,介绍一些基于微生物降解的典型污染治理生物处理技术及应用。
本书主要面向河流健康、生态流量保障及生态调控等国家生态保护与修复重大需求,分析水电开发条件下河库系统特征及分类,并针对不同类型河库系统的生态需水问题,探讨生态需水保障对象及其需水特征,揭示典型河库系统生态需水规律。在此基础上,研究提出高坝大库、山区小水电等不同类型河库系统的生态需水核算方法,构建不同类型河库系统生态需水调控指标与阈值体系,并在金沙江下游和云南景谷河流域典型河库系统开展生态需水调控应用实践研究,为河库系统生态流量调度提供决策理论和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