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环境经济学的经典理论与贸易隐含碳理论,《碳不平等的测度与机制:基于贸易隐含碳视角的分析》解释了我国宏观、微观两个层面碳不平等的成因。通过对投入产出模型的开发拓展进行省级碳排放量的核算,结合投入产出分析和生活方式分析进行微观家庭碳足迹核算,获得了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的碳排放数据。基于对以上数据的分析,回答了 我国是否存在碳排放不平等与碳转移不平衡的现象? 碳排放是由哪些因素所驱动的,哪些因素将导致碳不平等程度加剧? 生产侧碳排放不平等为何会反弹,是否由命令-控制型或市场型减排政策引起? 等三个问题。提出了平衡经济发展与减排压力,调节各省份碳排放责任、权利与义务的关系,降低居民碳足迹不平等程度,以及综合运用多种工具实现有效减排并降低碳泄露的政策建议。
本书为学术专著,2022年成都市哲学社会科学 雏鹰计划 优秀成果出版项目,书稿基础为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博士学位论文。 作者从全球环境变化及边疆生态安全的视角出发,利用历史学、地理学、人类学等跨学科方法,综合考虑影响我国西南山区环境演变,主要是耕地时空演变的驱动机制,包括自然因素(坡度、海拔高度)、人文因素(人口、政策、农业技术、耕地与居民点距离),设计 山区耕地网格化重建模型 ,进而重建了近300年来掌鸠河流域土地利用和环境变化的空间演变进程及阶段性特征,具有明确的时间和空间属性的网格化耕地格局。
《城市社区治理:上海的经验》结合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剖析:中国城市社区治理面临的主要矛盾;不同行动者的空间想象与实践;社区空间内的权力结构和治理逻辑;社区治理与城市政治社会变迁之间的联系,从而为我国城市基层治理的实践和创新提供政策建议。
本书主要是围绕着清末清理财政展开,按照度支部的设计,清理财政包括调查财政确数、制定预决算、划分国地税和分析财政沿革利弊等。因此,本书从内容上主要有六个部分,包括:论证清理财政与国地财政分权的必要性、国地财政机构的设置和权力划分、调查财政确数、国地财政预算的制定和实施、国地税的划分和结语。 清末清理财政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次真正试图从制度上实现国地财政的分权,清理财政从是集权财政制度向分权财政制度转轨的连接点,踏出了新旧制度转轨关键的步。但是因为是新旧制度的转轨,没有成例可循,再加上各种主客观的原因,交织着新旧思想之争,交织着各方利益之争,交织着中西制度的碰撞,多重矛盾层叠累加,导致此次改革虽然进行了可贵的探索,但是分权制度的建立步履维艰,直到清朝覆灭也没有真正实现。
坚持“预防为主,防抗救结合”方针,坚持“政府、群众、专家”相结合方针,把灾害隐患发现在灾前,做好城市防灾规划,加快农村抗震安居工程建设,增加防灾减灾投入,是减轻灾害的必由之路。为了讨论是“防为上,救次之”好,还是“救为上,防次之”好,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中国灾害防御协会、清华大学、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组织开展“中国防灾减灾之路研讨会”。 《中国防灾减灾之路(2016)》收录了项目研讨会的论文。
《核心社会学思想家》一书,将 秀的社会学思想纳入其历史背景中讨论,并进行了十分深刻的回顾与评论。本书各章都是由当今 秀的学者撰写,对包括马克思、韦伯、齐美尔、乔多萝、福柯、鲍曼等社会学中 有影响的24位思想家做了极有见地和启发性的介绍。此外,本书还对影响这些思想家的学者和这些思想家所影响的学者(共有13位)的思想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和讨论。 本书作为教材已经日益成熟,并且越来越受到读者的欢迎,而第3版又进一步做了 新,把米德、杜波依斯、拉图尔、亚历山大包括进来,并且邀请了新的作者来撰写关于涂尔于、默顿、戈夫曼、布迪厄、吉登斯的章节。本版还加入了一篇新的重要的导论,该导论将社会学理论与现代性的三个不同历史时期的事件与过程联系起来讨论。本书还提供了一种小组讨论和深入学习的基本框架,每章新
《扶志扶智视角下的反贫困社会工作研究》聚焦反贫困领域的核心议题——“扶志扶智”,梳理了社会工作参与“扶志扶智”的反贫困实践的理论脉络,分析了社会工作参与“扶志扶智”的反贫困实践的可行性,从理论视角、实践框架、工作方法和实践策略等维度对社会工作参与“扶志扶智”的反贫困实践进行了详细阐述。全书各章节环环相扣,既突出了反贫困实践中的关键问题,又体现了反贫困社会工作的特色。 《扶志扶智视角下的反贫困社会工作研究》是系统阐述“扶志扶智”的反贫困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的专业书籍,适合广大社会工作者、扶贫工作者、社区工作者及对该领域感兴趣的其他读者阅读、参考。
《国外工资收入分配宏观政策》基于发达国家在调控企业工资分配方面的共性与特殊性进行分析比较,把握其体制机制形成的历史脉络,分析其新情况、新特点和发展趋势。此外,《国外工资收入分配宏观政策》还从各国低工资评估、生活工资政策、提高中等收入者收入政策、提高技能人才收入政策等领域阐述了全球典型国家的运行情况,旨在为我国工资收入宏观调控政策提供参考。
《“一带一路”背景下孔子学院本土化发展路径研究》以“一带一路”沿线孔子学院为研究对象,立足于“一带一路”建设的时代背景,通过案例分析和指标设计对孔子学院本土化发展进行质性提炼与量性考察,总结孔子学院继全球化开拓之后的本土化转型之路,为新时代孔子学院开启发展新航程、构建中外互鉴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奉献一家之言。《“一带一路”背景下孔子学院本土化发展路径研究》运用多学科综合研究,力求用跨学科、宽领域、广视角的方法探索求解孔子学院如何顺应天时地利民情,实现本土化内涵式融入型发展这一综合命题。
该书介绍了多站融合数据中心站各场景技术条件和设计技术原则,对多站融合变电站部分和各功能站部分采用模块化设计,在实际应用时根据需要进行灵活组合形成融合方案,并给出了5种典型设计方案。能够指导雄安新区多站融合数据中心站建设;实现变电站与数据中心站、充电站、光伏电站、5G基站、北斗地基增强站的资源共享,构建互利共赢能源互联网生态圈;提高多站融合数据中心站建设效率。